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银饰品银餐饮具,银摆件,银饰品,银纪念币,银条,全部选用国标一号银制作。银化工产品硝酸银碘化银硫酸银氧化银超细氯化银(粉)超细银粉牌号:MAg-1 MAg-4MAg-7 MAg-8用途:用作中温和高温烧结型导体浆料的导电填料,还可用于粉末冶金材料、抗菌材料等。  相似文献   

2.
电磁脉冲会在多导体传输线中感应出较高幅值的感应电压和电流,对传输线端接设备等具有严重威胁。所以,对多导体传输线进行建模,分析多导体传输线电磁脉冲响应对于预测电力线的电磁脉冲效应,研究其保护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多导体传输线建模方面,传统的链参数矩阵算法由于存在大量的矩阵求逆运算,在存在大量线缆时其计算速度较慢。基于此问题,提出了基于解析迭代方法的多导体传输线电磁脉冲响应计算方法(DARIT-field),该方法在求解每根线缆上的响应时,将临近线缆的串扰耦合效应等效为在临近线缆上均匀分布的激励源,计算过程得到了大幅简化。并对基于不同迭代方法的多导体传输线电磁脉冲响应计算方法进行了对比,最后利用实例对每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3.
联苯醌类化合物是重要的电子传输材料.联苯醌类化合物制备的载流子传输层表面负载正电荷,性能稳定,不产生臭氧,因而用于制备环保型正电性有机光导体.随着对有机光导鼓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有机光电材料科学的发展,正充电性有机光导鼓成为研发工作的重要方向.本文介绍了联苯醌类电子传输材料的合成方法及其在有机光导体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配出中性导体的IT系统应用研究现状,重点分析了IT系统供电连续性高、安全性好的优势及不能提供220V交流电源、保护复杂、绝缘要求高等缺点。讨论了IT配出中性导体的可行性问题,介绍了传统方法不能监测中性导体绝缘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种基于注入信号法的绝缘监测方案。讨论了配出中性导体的IT系统发生第一次和第二次接地故障时的保护方案。分析表明,配出中性导体的IT系统性能优良,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熔盐法制备TiO_2纳米线,在十二烷基硫酸钠的作用下通过原位聚合法将苯胺聚合在TiO_2纳米线表面,制备得到聚苯胺包覆二氧化钛(PAN@TiO_2)纳米线.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红外光谱仪(FTIR)、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和透射电镜(TEM)等对TiO_2纳米线和PAN@TiO_2复合纳米线的组成、结构、吸光范围和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此复合纳米线是由金红石型TiO_2纳米线为核、PAN为壳的核壳结构.以PAN@TiO_2纳米线为光催化剂对罗丹明B进行光降解研究,光照8 h后罗丹明B的残留量小于1%(初始浓度为10 mg/L).PAN@TiO_2复合纳米线的光降解能力明显高于纯金红石型TiO_2,说明聚苯胺与TiO_2的协同作用有利于光催化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PIPS半导体探测器的优点.基于该探测器设计了一套放射性气溶胶测量系统,对基于新型PIPS半导体探测器的放射性气溶胶探测装置的内部结构、探测原理进行了介绍,并对测量能谱的数据分析方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纳机电器件与系统的快速发展,吸引了人们对金属纳米线连接技术及其连接机理进行研究.文中采用Monte Carlo方法,对金与铂纳米线在惰性气体氛围中的头对头、边对边和头对边3种连接模型进行了连接部位界面结构形变过程和热学稳定性模拟研究.研究发现,同种连接模型中,连接部位界面结构具有相似的形变过程,惰性气体原子数密度大时,连接部位界面结构具有更好的热学稳定性;不同连接模型中,连接部位界面结构形变过程不同,同条件下,头对边模型界面结构具有最好的热学稳定性;惰性气体原子对各种模型界面结构的形变过程影响不大,但能提高界面结构的热学稳定性.研究结果为理解金属纳米线在惰性气体氛围中连接处界面结构的形成机理及其热学稳定性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银系列产品生产过程中贵金属银回收的价值和意义,介绍了工业上常见的火法和湿法银回收技术及其工艺路线,并比较了湿法银回收技术中不同工艺之间的区别。综合考虑不同种类银回收方法的优缺点,本文确定了硝酸溶解—NaCl沉淀—氨水络合—水合肼还原—电解的工艺路线,对银粉和AgNO_3生产过程中的含银废料进行综合回收处理。检测结果显示,通过该工艺回收得到的银粉纯度达到99.9%。  相似文献   

9.
将压电介质中的一对电介质和导体刚性线夹杂问题归结为数学中的Riemann—Hilbert问题。利用Muskhelishvili的方法,得到问题的精确解。对于由电介质和导体组成的单一刚性线夹杂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了联结点处的奇异性,给出其端点处的J一积分值。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配出中性导体的IT系统特点以及与TN系统的区别,针对负载不平衡,从负序电压不平衡度、畸变率、电压波动、以及中线电流比等角度对配出中性导体的IT系统进行了分析,同时与TN系统进行对比。搭建了原型系统并进行测试,数据分析表明了IT系统配出中性导体的可行性,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