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王宇  解宝新 《水运工程》2015,(10):173-176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泡沫轻质土对软弱地基的加固方案,并根据地下水腐蚀强度进行地基承载力和沉降量验算。结果表明,泡沫轻质土超挖换填软弱地基,不增加附加应力,工后沉降为0,考虑地下水腐蚀影响时,通过素填土层厚度控制超挖深度,地基承载力和工后沉降均能满足规范要求,为表层素填土下卧软弱淤泥层场地地基处理的方法应用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黄彬 《水运工程》2016,(8):174-178
针对福州港可门作业区1#~3#泊位工程排洪沟护岸存在深厚软土地基,但场地表层被块石覆盖而难以进行下卧层软基处理的问题,提出采用引孔结合沉管碎石桩法进行软基处理的方案。该方案成功解决了穿透硬土层处理下卧软土层的技术难题,取得了良好效果。该设计方案及施工方法可为类似工程的设计及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刘民  薛久东 《水运工程》2006,(11):104-105
通过工程实例,介绍塑料排水板与强夯联合法处理新近冲填土、饱和粉土的方法,通过试验、施工,处理后地基承载力提高近50%,可大幅度降低工程费用、缩短工期,为类似场地的地基处理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强夯法加固砂性土、填土等地基比较适用,但该法能否加固下伏淤泥的回填砂地基,目前在理论上还存在不同的观点。通过厦门市环东海域同集片区进行强夯工艺试验及效果检测,证明下伏淤泥回填砂地基采用强夯法加固完全适用,并可通过试验确定强夯的合理参数。  相似文献   

5.
结合曹妃甸煤码头续建工程地基处理施工,介绍强夯法、高真空击密法、堆载预压+高真空击密法、高真空置换击密法等地基处理的工艺和加固效果,并对几种地基处理工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对不同地质情况、土层分布的吹填土进行不同的地基处理加固后,地基承载力显著提高,满足了场地建设的需要,可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6.
低能量强夯法在港口工程软基加固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肖勇 《水运工程》2004,(5):35-40
结合上海外高桥四期工程地基加固,对井点降水联合低能量强夯法在吹填细砂和下卧扰动软土层双层地基加固中的应用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对试验检测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并提出了大面积加固时的施工工艺。试验结果和工程实际应用,获得了较好的效果,进一步证明了强夯新工艺对饱和软粘土地基加固处理的适用性,并从工艺角度进一步完善了该套工艺的技术参数内容,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7.
连云港某地基处理工程,地基为以淤泥质土为主的深厚软土,采用真空预压的地基处理方法,使表层淤泥承载力达到70 kPa 以上,加固效果十分明显。详细介绍了该真空预压工程的工艺流程设计、主要施工工艺及施工控制,并通过施工监测和竣工后的检测试验保障地基处理效果。实践证明,针对淤泥质软土地基,真空预压法具有加固效果好、工期短、施工安全、经济效益明显等优点,值得在该地区工程建设中推广。  相似文献   

8.
宣庐峻  付桂 《水运工程》2020,(11):155-160
依托中海油珠海深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中海工模块总装场地地基处理项目,根据重型荷载以及软土层上部覆盖层起伏较大的地质特点,分区域设计了强夯置换法、动力固结排水法的地基加固方案。通过现场试验及检测,分析比对各试验区夯沉量、超孔隙水压力以及土地强度等,得到不同加固方案下超孔隙水压的消散速度以及土体加固效果,验证了夯击能、间隔时间等设计参数,为大范围地基处理提供了依据,同时也对动力固结法在软土地基处理的推广应用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高含泥量的粉细砂地基中,强夯法的处理效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在水力冲填砂土地基和天然砂土地基中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也不同。结合具体工程研究水力冲填粉细砂的工程性质,进行5 MN·m能量的强夯试验性施工,对全场地强夯后的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和载荷板试验等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强夯法适用于平均含泥量为22.7%的水力冲填粉细砂地基,5 MN·m能量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约为11 m,大于规范JGJ 120—2012建议的8.0~8.5 m。强夯后的粉细砂地基满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低于150 kPa、压缩模量不低于10 MPa的要求,并达到7度抗震设防烈度的抗液化标准。当砂性冲填土上部覆盖薄层黏性冲填土时,采用夯坑内回填砂的方法减小上覆软弱层对处理效果的不利影响。在高含泥量的水力冲填粉细砂中进行强夯加固效果良好,强夯有效加固深度修正系数取0.49。  相似文献   

10.
通过现场试验,探讨吹填土地基中强夯振动的传递规律和夯振动对周边CFG复合地基力学性状的影响,并针对CFG桩的隔振效应、桩身应力分布等进行系统分析,可为应用强夯法处理吹填土地基的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关于非均匀沙悬移质不平衡输沙问题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从水流挟沙能力基本概念出发,根据非均匀沙悬沙与床沙交换的基本形式,导出了非均匀沙平衡及不平衡输沙时水流挟沙能力基本公式,进一步揭示了非均匀沙输沙机理.文中理论较完善,概念较清晰.公式简明.适用范围广.可用于一、二维泥沙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2.
采用以生态适宜性分析为基础的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在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定量获取各评价指标的信息,研究港口工程建设对湿地环境承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该方法是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的有效补充,弥补了生态承载力评价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黄惠明  王义刚  孟超 《水道港口》2010,31(3):175-180
利用曹妃甸附近海域2006年夏季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就目前国内应用较为广泛的6种挟沙力计算公式在曹妃甸海域的应用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曹妃甸水域的水流挟沙能力与表征水流强度的弗劳德数相关性较高。同时,综合考虑水流强度和反映紊动作用与重力作用相互对比关系的挟沙力计算公式的精度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4.
具有特殊肋骨型式的耐压壳体强度与极限承载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具有装配型和宽扁型2种特殊肋骨型式的耐压壳体进行强度与极限承载能力分析.针对装配型肋骨的耐压壳体,对比其与传统加筋圆柱壳的强度特性,分析其在不同载荷下的应力分布,以及肋骨与壳体之间的装配间隙对极限承载能力的影响;针对宽扁型肋骨的耐压壳体,分别采用体单元和壳、梁单元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2种建模方式下结构强度及极限承载能力计算结果的差异性.计算结果表明:具有装配型肋骨的耐压壳体,外载荷与结构应力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装配间隙越小,极限承载能力越强;具有宽扁型肋骨的耐压壳体,2种建模方式对其强度结果有一定的影响,而对极限承载能力的结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多种地基处理方法在复杂地基加固中的综合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提高复杂地基的承载力和减小残余沉降,运用多种地基处理方法对天然地基和回填层地基进行了充分处理,某些地基处理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6.
大连临空产业园填海造地工程陆域形成的工字型区域采用清淤换填块石形成,回填块石厚度为22~24 m,工程中对该区域分别采用夯击能10 000 kN·m和18 000 kN·m进行地基处理试验,试验监测和检测内容主要有深层水平位移、地下水位、孔隙水压力、地表沉降、测斜、分层沉降、多道瞬态面波、反应模量、载荷板、固体体积率和动力触探等,根据试验监测、检测成果与土力学相关公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论证两者差异之处,为工程后续清淤换填区的地基处理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杨良军 《船海工程》2012,41(5):91-94
分析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内涵,以零维水质模型为基础,提出水环境承载能力的计算方法。基于保护水环境和船舶发展的制约关系,建立水环境承载能力与船舶发展规模的关联模型,预测研究区域未来船舶可发展的规模,同时提出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弯曲分汊河段航道治理的关键问题,选取长江中游监利河段,采用调研与实测资料分析、理论研究、水槽概化模型试验等手段,给出了弯曲分汊河段水流脉动动能的分层平面等值线图,揭示了分流区浅滩形成的内在机理,给出了弯曲分汊河段沿程水流挟沙力变化情况。表明分流区底部水流的脉动动能比较分散,得出水流挟沙力在分流区最小,这也是分流区浅滩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潜艇承载力是指抵抗静力载荷的能力,同时也是其动力抗沉能力大小的一个侧面。采用潜艇垂直面操纵性运动方程,考虑潜艇纵向水动力的平衡,将螺旋桨推力分解成系泊状态的推力和相对系泊状态减少的推力,导出潜艇承载力计算的动力学方程和承载力平衡方程。然后基于承载力平衡方程,提出潜艇极限承载力的4个衡准,并导出衡准参数的计算解析表达式。计算分析表明:螺旋桨是衡量潜艇承载力的重要因素,衡准参数能清晰地表征潜艇极限承载能力的大小,衡准参数的解析表达式可为承载力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船舶结构屈曲失效分析中的主,客观不确定性的确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船舶结构屈曲承载能力可靠性分析的需要,提出了一种客观不确定性系数的确定方法。该方法极其简单,而且具有泰勒级数展开法的精度,并能降低罗森布鲁斯法的计算量。在基本随机变量参数已提供的前提下,可以很方便地获得屈曲承载能力的统计特征值。本文还提出了两种主观不确定性系数的确定方法:一种为用于若干不同结构试验,但具有相同计算方法的“直接确定法”;另一种为用于若干相同结构试验,但具有同一计算特征值的“间接确定法”。文章还根据22只试验结果,采用两种计算方法[2][3],用“直接确定法”提供了两种主观不确定性系数的均值和变异系数。本文还提供了一种方法,根据主观不确定性的两个参数,可对计算方法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