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某特长公路隧道不同行车速度下的风量计算,运用通风网络理论,进行了送排式通风射流风机和轴流风机的优化配置研究.研究表明:竖井(斜井)分段送排通风设计时,应通过各行车速度及风量计算射流风机台数,合理配置射流风机;如按最大行车速度设计可能会导致某一速度情况下风量不足,最小行车速度设计又将导致隧道通风能力严重过剩.主风机的选型应结合射流风机设置的控制风量进行.按最大设计风量计算,将导致主风机的选型偏大;按最小设计风量计算,将导致主风机的选型偏小,而射流风机的能耗会急剧增加.  相似文献   

2.
射流风机在公路隧道中的应用及选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戴国平  王日升  尚春鸽 《公路》2001,(12):66-69
射流风机巳在公路隧道、铁路隧道及地铁通风中被广为应用,射流风机的性能也倍受隧道通风系统设计人员及业主的重视。射流风机在公路隧道通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射流风机的计算及选型将直接影响公路隧道的成本,本文就射流风机在隧道通风系统中的应用及选型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针对双向行车公路隧道设置回车道、紧急避车带的特点,根据隧道射流通风原理和模拟试验结果,对射流特性、通风效率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提出了射流通风系统优化设计的原则和方法,给出了升压系数,回车道、停车带局部阻力系数等通风参数的计算公式,并对射流风机与回车道、停车带最小间距,射流组的最小控制间距,风机的壁面距,风机中心距,机组洞口距,不同压源共同作用下的射流增压的计算,风机增压与风机组数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以保证通风系统的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4.
公路隧道射流风机设计和选型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景银 《公路》2004,(3):141-144
系统叙述了射流风机推力计算的公式及其工作点与普通轴流风机的主要区别,讨论了射流风机设计参数确定方法和设计要点,推导了射流风机的相似设计公式,介绍了可逆式双向风机在隧道通风中的优点以及在高海拔地区射流风机的使用注意要点。  相似文献   

5.
隧道射流通风系统的优化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根据隧道射流通风原理和模拟实验结果,建立了通风系统的基本流动模式,对射流风机性能,射流特性,通风气流组织和通风效率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分析,提出了射流通风系统优化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包括主要通风参数的计算和控制,通风系统的合理布局和经济性分析以及射流通风应用的一些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公路隧道内的纵向射流风机在火灾发生后的启动对控制烟气扩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FDS软件模拟了火源与射流风机之间的不同距离对烟气控制的影响和4种不同工况下射流风机通风模式对烟气扩散、下沉的影响;之后通过数值模拟所得数据得出不同工况下隧道内部的温度分布和能见度分布的情况.通过模拟结果和数值分析得出了射流风机在火灾发生时最有利于协助人员疏散和灭火作战的两种通风模式,为今后消防部门和隧道管理部门正确使用纵向射流风机进行通风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忠垫高速公路谭家寨隧道瓦斯、硫化氢有害气体地段施工通风,采用巷道射流方式,实践证明效果显著.对谭家寨隧道内的瓦斯、硫化氢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同时对射流风机通风原理、升压力计算、需要通风风速和通风量设计以及通风布置等做了较系统、详细的介绍,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特长高瓦斯隧道运营期不同通风方案下瓦斯浓度的分布规律,通过数值模拟软件Fluent建立瓦斯在隧道内的运移模型,分析了运营期隧道在自然通风+竖井通风、自然通风+射流风机、自然通风+竖井通风+射流风机等3种不同组合通风方式下的隧道内气体速度流场和瓦斯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当瓦斯释放点位于竖井位置下游时,会导致下游瓦斯浓度变高;2)射流风机开启后,隧道内气体流速会相应增大,在射流风机前方的风速可达10 m/s以上;3)自然通风+射流风机的组合通风方式优于其他组合式通风方式,其隧道内瓦斯平均浓度值为0.48%,较自然通风+竖井通风、自然通风+竖井通风+射流风机组合的最优值分别降低了44.83%、31.43%。研究结果可供运营期特长高瓦斯隧道通风参考。  相似文献   

9.
依托雷家坡一号公路隧道工程,研究了小竖井自然通风条件下长路隧道通风控制系统。提出了雷家坡一号隧道冬季通风系统模糊控制方案。该方案能够根据隧道内CO浓度及交通量的变化,实时地确定公路隧道内射流风机的开启数量。在该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对射流风机产生的压力及竖井升压力进行计算,得出雷家坡一号隧道冬季竖井升压力可折减2台射流风机的结论。利用上述结论,对原有模糊控制方案进行了修正,从而优化了长公路隧道通风系统,可降低长公路隧道通风的运营成本。  相似文献   

10.
简要介绍全射流风机纵向式通风在公路隧道运营通风设计中的优点 ,从方案选择、计算方法、设计注意事项等方面分析全射流风机纵向式通风的设计要点 ,并提出建议 ,为公路隧道运营通风方案选择和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提高隧道纵向全射流通风效果的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满足隧道通风的需求,分析了影响隧道射流通风效果的相关因素,讨论了通风量与交通流构成的关系及高海拔地区隧道射流通风的设计要点。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的验证,结合有限空间射流理论得出所需射流风机的数量和机位布置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利用射流风机产生的射流在隧道中形成纵向气流,满足通风设计要求,是当前发展很快的一种隧道通风技术。在方斗山隧道施工中采用无风门射流通风技术,通过计算设计了通风方案,经测试达到良好的通风效果,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翟志恒 《隧道建设》2015,35(Z2):127-130
为了解决特长隧道施工通风难题,以安琶特长隧道施工通风为实例,对不同阶段的施工通风方式,隧道施工通风需风量计算和自然风压计算; 对有利自然风压条件下射流增压需求进行了分析,并对射流巷道式通风应用效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 采用射流巷道式通风,能满足特长隧道不同阶段的施工通风需求; 充分利用有利自然通风条件,能减少射流风机配置,节约成本,减少能耗。  相似文献   

14.
四人八垴特长公路隧道营运通风方案比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四人八垴隧道主要的通风方式进行定性比较,合理选择斜井、竖井方案与井位的基础上,对全射流风机纵向通风、送排分段式纵向通风进行计算、分析和技术经济比较,选用的通风方案既能保证营运安全,又能节约通风系统的营运费用.  相似文献   

15.
肖元平  杨立新 《隧道建设》2012,32(3):296-301
为解决斜井进入正洞以后通风难度大,通风效果较差的难题,引入了单斜井双正洞射流通风技术。重点介绍此新型技术的原理,斜井压入式通风模式和斜井抽出式通风模式,并对2种模式进行了对比。通过对风机选型及风机和风管的配套选型进行理论计算,说明了这种新型通风模式的科学性,通过在包家山隧道3#斜井的应用,进一步验证了这种单斜井双正洞射流通风技术的可行性,爆破15 min后CO和NO2的浓度都在国家标准控制之内。单斜井双正洞射流通风这项新型射流通风技术,摒弃了过去一直将射流通风技术仅仅应用于平行双洞的惯例,成功解决了由斜井进入正洞多工作面同时施工的通风难题。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特长城市复杂隧道通风系统因计算复杂而导致的运营规划困难、验证初始理想运营设计方案是否可靠等问题,针对某特长城市复杂隧道,采用SES通风软件,对南北线隧道在不同运营工况下的通风量进行模拟计算。计算比较不同车速工况下隧道风机总装机功率和洞口排污比例,确定隧道轴流风机和射流风机的开启位置和开启数量;分析阻滞工况下隧道内部和出口的污染物体积分数情况,验证优化方案的可行性。经研究发现: 车辆行驶产生的活塞风不能满足特长城市复杂隧道正常运营需风量的需求,需开启部分射流风机; 离隧道主线出入口过近的排风井排污效果较差,开启后会增大隧道通风能耗。  相似文献   

17.
结合公路隧道纵向通风系统设计方案,运用CFD(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对射流风机的升压效率影响因素进行三维数值分析,确定了影响射流风机升压效率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提高射流风机升压效率的措施以供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8.
矩形大断面水下隧道具有"超宽扁平"化的特点,其结构区别于一般公路隧道,因此纵向通风中射流风机布设方式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为了获取矩形大断面隧道射流风机最佳的布设位置参数,以获取最佳风机升压效果,保障射流风机高效运行,以太湖水下特长公路隧道工程为矩形大断面隧道模型蓝本,利用CFD软件Fluent建立隧道射流纵向通风方式的三维模型。通过仿真模拟计算得出升压影响系数判断射流通风质量,研究射流风机安装高度、横向净间距和纵向间距对纵向通风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射流风机升压系数与风机距顶壁距离成正比;当风机距隧道顶壁距离为1.2D~1.4D(D为风机直径)时,升压系数为0.897~0.931;射流风机横向间距不断增加时,升压系数先增加再减小,当风机横向间距为2D~2.4D时,升压系数可超过0.9;随着射流风机纵向间距的增加,其升压系数先增加再减小,当风机纵向间距在140~170 m时,升压系数为0.887~0.936。综上,考虑到建筑限界等条件,射流风机的最佳布设位置应为:距隧道顶壁1.2D~1.4D处,风机横向间距2D~2.4D;风机纵向间距140~170 m,最优间距为150 m。  相似文献   

19.
为了优化公路隧道自然开口及射流风机的位置,实现降低隧道建设成本、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影响的目的,以开设自然开口的公路隧道分段式纵向通风方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公路隧道的通风数学模型,研究自然开口和射流风机的布置位置对隧道CO浓度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设置自然开口后,隧道内污染物浓度分布情况并非一定优于不布置自然开口;在多自然开口通风方案中,将距离隧道出口较近的自然开口作为排风自然开口可提高分污效果;将自然开口集中布置在隧道后部,同时将较多的射流风机布置在自然开口群后端,可增大隧道出口的实际通风量并降低隧道出口污染物浓度.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地下交通转换平台内通风系统的合理布局,采用比尺模型试验和CFD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射流风机和通风组织对地下交通转换平台内气流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 1)当联络通道内风机射流朝向敞开段时,为使风机升压系数Kj最大,630 mm、900 mm、1 120 mm射流风机的布设位置应距离敞开段分别大于40、50、65 m; 2)大口径射流风机具有更大的Kj,但占用的断面空间更大,且射流诱导段更长,应根据联络通道长度和高度合理选择射流风机口径; 3)地下交通转换平台的通风组织不宜采用同侧开启方式,采用对角抽吸方式时,联络通道内的污染物混入比最低、通风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