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温度对车内挥发性有机物(VOC)散发浓度和主观气味性的影响,并通过测试贡献率较大的内饰零部件、分总成材料的VOC含量,对整车空气质量做了溯源分析。结果表明:整车VOC挥发物主要以二甲苯、乙苯、甲醛为主;65℃相比25℃主观气味性高出1级,各项挥发物浓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甲醛的挥发受温度影响最大;汽车内饰零部件对整车VOC和气味性贡献率较大的零部件为座椅总成、前围内隔热垫、顶棚总成和行李箱总成。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汽车内饰用聚丙烯材料及制品气味及VOC的改善措施。通过试验研究和车内空气质量改善实践经验,总结了影响聚丙烯零件散发特性的因素,提出了聚丙烯材料在聚合过程中、改性过程中和注塑生产过程中减少产生挥发性物质,降低车内VOC、气味和雾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选择环保原材料、采用环保工艺并用适当的方法进行零部件的后处理,聚丙烯零部件VOC和气味大幅下降,能够达到企业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3.
为保证整车车内空气质量满足强标要求,需要逐级控制乘员舱内饰零部件的VOC挥发量。建立了乘用车内饰零部件VOC含量分析的采样方法,同时分析了不同采样条件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并对乘员舱中几种内饰零部件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建立的采样方法正确、可靠、可应用性强。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某品牌车型近年来内饰件VOC现状,利用袋子法对该品牌所有车型的内饰件进行了分析,测试和统计结果表明零部件VOC中甲苯、二甲苯、甲醛、乙醛存在控制风险;对座椅总成和仪表板总成2个重点零件的材料法测试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泡沫、面料和PP类塑料件等是VOC的主要来源。最后,对不合格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并从原材料、工艺、仓储、装备等方面给出相应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5.
为降低某车型顶棚总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中的苯乙烯和甲醛的挥发量,分析顶棚总成中各组成材料,采用袋式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与配置热脱附仪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TDS-GC/MS),逐一测试分析各组成材料的VOC挥发量,排查出各组成材料中苯乙烯和甲醛含量最高的材料,并改进该材料的VOC挥发性能,从而使顶棚总成满足VOC限值要求。实验结果表明,顶棚中的聚氨酯(PU)泡片造成了甲醛超出限值要求,顶棚背面的支架材料造成了苯乙烯超出限值要求,通过改进PU泡片和背面支架的原材料,顶棚总成达到了VOC的限值要求。  相似文献   

6.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与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对不同温度(25℃、65℃)条件零部件及整车(25℃、65℃)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散发特性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高温下整车及零部件VOC散发量增加,不同VOC物质散发增加量存在差异,其中整车及零部件散发的VOC物质中醛类物质释放增加明显,最大增加倍数达28.9倍。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一种车内环境品质正向设计方法,即在车型研发初期,根据车型定位设定整车车内空气质量性能指标,通过材料认可筛选出低VOC、低气味的材料牌号,再对认可后的材料进行零部件用材方案组合;针对用材组合方案,利用量产车型模具进行样件试制和工艺验证;最后利用整车VOC、气味模拟评价舱对整车内饰零部件的VOC和气味性能进行模拟验证,根据模拟验证结果确定整车内饰零部件最终用材及工艺方案。然后再通过过程管控对工装样件和工装样车进行实件、实车验证。  相似文献   

8.
乘用车座椅是车内表面积最大的零部件,是车内空气异味与VOC的主要来源之一。将改性后的活性炭加入到聚氨酯泡沫反应体系中,得到1种能持续吸收聚氨酯泡沫中残留的小分子异味物质的材料。研究了不同粒径的改性活性炭在异氰酸酯溶液中的分散性,找到了活性炭填充的最佳粒径范围。在保证聚氨酯泡沫力学强度的基础上,填充的活性炭起到良好地吸收车内异味及VOC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乘用车密封条材料包含几大类材料,如生胶,补强填充剂,增塑剂,硫化剂等。随着汽车行业系列环保法规和标准的出台,对乘用车密封条的有机物挥发性能(VOC)和气味性能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文章从密封条材料角度对影响密封条VOC及气味性能的因素进行分析。讨论降低密封条VOC及气味性能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车内易挥发有机物(VOC)污染问题,以汽车顶棚总成为例,通过对其产品及原材料VOC检测、生产工艺和储存环境影响与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方法,从而开展基于材料、零部件及成形工艺的汽车顶棚总成低VOC绿色设计与开发,为主机厂和配套商提供汽车顶棚总成VOC溯源分析和低VOC材料工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主要介绍了车内空气质量正向设计方法目标分解及控制过程要素。即对材料、零件性能参数进行分析研究,梳理研究整个开发过程,对各个环节的注意事项和关键要素进行论述。通过对材料、零部件、整车的VOC、气味性进行科学合理的正向控制,制定有效可靠的解决方案,从而可以对车内空气质量控制方案进行改进,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标准、开发流程。实现提高车内空气质量开发效率,降低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我国及国外发达国家对车内VOC的管控历程,分析了国内外汽车车内VOC法规的状况,并将国内外VOC相关法规和检测方法进行对比,详细介绍了整车、总成零部件和材料级别的车内VOC检测方法,通过对国外相关VOC法规及检测标准的介绍,为我国车内VOC法规及测试标准提供相关的指导性建议,为国内汽车车内空气质量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以门饰板总成为目标进行分解研究,对总成及其子级件的VOC含量进行分析发现不同材料和工艺对总成VOC的权重表现依次是PP类、表皮包覆类零件、表面处理类零件。其中PP作为用量最大的材料,直接关系到整个总成的VOC表现;TPO表皮、针织面料是目前相对环保的表皮类型;在一些非外观的骨架材料方面,本体法ABS相比于乳液法ABS具有一定的优势;相比溶剂胶和热熔胶,水性胶是成本和性能综合优势明显的胶粘剂类型。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车内空气质量国外管控现状以及某公司车内空气设计研发体系与管控方式,即在车型构想阶段,通过材料认可筛选出低的材料与禁用材料清单,根据车型内饰零VOC部件设计构想书,对认可后的材料方案进行设计提案,通过同步研讨与模拟验证两大工具证明材料方案的可行性;最后通过零部件数据库中的大数据制定研发车零部件抽检清VOC TOP10单,即高危风险零部件清单。抽检结束后,在阶段进行实车验证,进入量产阶段通过抽检PT机制与处理机制对供应商进行一致性管控。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简要的介绍了车内空气质量的管控方式以及现状,同时也通过我国国内某公司车的车内空气质量管控体系来进行相关的介绍,并且利用云处理分析具有较低VOC的材料,而且通过大数据总结了车内禁用材料清单。同时还通过与汽车零部件供应相关的VOC数据库来进行高危风险零部件的筛选。希望而已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真空去除汽车地毯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方法的测试对象和测试设备、工艺流程及主要工序、原理和VOC样品的测试分析过程,并通过试验对经过真空处理与否的样品的VOC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真空法处理能够有效降低汽车地毯的VOC浓度,可以推广使用到其他内饰材料和内饰零部件。  相似文献   

17.
VOC是常温下易于挥发的有机化合物,包括甲醛、甲苯、苯、二甲苯、乙醇类及酮类等各种物质,这些化学物质会侵害人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随着我国汽车销量的快速增长,车内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车内VOC主要来源于车内装饰材料.本文通过TDS-GC-MS方法检测了几种常用汽车内饰用原材料的VOC成分,对查找车内环境污染源进行了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8.
将整车拆解为零部件总成,通过测试其VOC数值,找出影响VOC性能不好的重点零部件总成。通过提升重点零部件总成的VOC,以达到提升整车VOC的最终目的。测试结果表明:用整改过的零部件装车,整车VOC各项数据较整改之前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满足GB/T 27630的限值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为了保证整车车内的空气质量满足国家标准GB/T 27630《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的要求,需要对汽车内饰零部件及其材料的VOC含量进行检测和控制,这项检测工作主要包括采样和样品分析两个步骤。目前常用的汽车内饰零部件及其材料VOC含量分析的采样方法有5种,即采样袋法、检测舱法、顶空法、热解析法和甲醛挥发法。主要介绍了这5种采样方法的检测对象、采样过程、应用范围、特点和使用成本等内容。  相似文献   

20.
由于整车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检测方法与零部件检测方法不同,当某车型内饰零部件全部满足企标要求时,整车VOC仍然不满足国标要求,通过拆解该车型座椅总成后,经过试验后整车VOC满足要求,进而得知座椅总成是整车VOC超标的主要贡献源,最终通过对座椅总成中发泡的改善,使得整车VOC满足国标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