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提出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需求的三个模式:根雕艺术的塑造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是精品;自助餐式的选择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全面发展;竞技体育的竞争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特色。三个模式的有机结合,就是张扬个性,消除劣性,约束顽性,就是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一体化,真正培养基础厚、能力强、能创新的人才。  相似文献   

2.
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文中结合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提出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基于订单培养的"准企业式2+1"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运输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3.
大学教育的两种价值观与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大学教育价值观,形成了不同的教育模式。近代以来,两者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形成了一种发展趋势。面向2l世纪,人的全面发展与国家建设的统一要求必须实行素质教育,探索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是关乎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的基本问题,也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本文在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机理和我国高校目前正在探索的几种人才培养模式探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趋势——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对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职二年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类型(学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模式的分析比较,围绕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实施,对高职教育二年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6.
高职通信技术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订单式”培养是近年来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渐被一些高职院校、企业所认同和实施。本文结合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成功实践,对高职通信技术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对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一种可以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构建新世纪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运用比较教育研究方法,阐述了高等应用型本、专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结合高校教学改革的实践,提出了培养新世纪高等应用人才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高职暖通空调专业工学结合“准员工2+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例,确定暖通空调专业发展方向,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搭建专业课程体系,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保障体系。实践证明。该模式对暖通空调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会计教育应以社会需要为前提,现行会计教育的目标与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应加强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从培养目标选择模式、教学选择模式、考核评价选择模式和教师选择模式四个角度分析了与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会计教育模式的改革问题,以此做为构建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的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师资队伍、校园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的系统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准确涵义,应该充分体现在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对校内外的教学环境不断改善及适应性,以及高职教育在人才成长过程中的延展性,从而全方位地承担起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责任,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交通工程总论”精品课程建设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品课程建设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国家特色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重庆交通大学“交通工程总论”课程以合理的教学团队、丰富的教材与图书资料、大量的理论研究经验、优越的实践与网络环境为基础,在课程建设历史积淀、教学手段、实践体系方面形成了明显的优势。该课程的建设应进一步完善教学网络系统.注重山地城市特色的人才个性化培养,提高课程的实践性和动态性。  相似文献   

12.
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大量机械类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是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分析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提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应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实践环节训练、加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力度、营造创新型的校园氛围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对一般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并对华东交通大学的"软件工程专业 应用背景专业"的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4.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已经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以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简述通过分层分类的学生活动系统设计与优化,在技能、知识、品质、个性、身心等方面培养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15.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a key university under the direct jurisdiction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country's oldest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Founded in Shanghai in 1896 as Nanyang Public, it was renamed Jiaotong University in .1921. In 1956, at the direction of the State Council, the university was moved to Xi'an, and renamed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JTU). As one of the country's national key universities, it was among the first group of universities singled out for high priority development Under the country's Seventh and Eighth Five-year Plans. It was also one of the first universities to benefit from Project 211 and Project 985, with the goal of becoming a world-class university. Under the plan adopted by the State Council in April 2000,  相似文献   

16.
随着SCI收录我国论文数量逐年增加,如何提高SCI收录论文的质量已成为当今关注的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现状,探讨提高SCI收录论文质量的途径,本文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1999—2008年被SCI收录论文数量全国高校排名前50名的高校SCI收录论文和科研投入情况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同时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发现北京交通大学近年来科研投入的增加对SCI收录论文数量增加、质量提升的影响力较低.文中指出了北京交通大学要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必须进一步提高SCI收录论文的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7.
文中首先分析了加强高职电子商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若干原因,而后提出了高职电子商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原则,最后阐述了高职电子商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高校本科专业评估方案的构建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学校内部的本科专业评估制度是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提出了专业建设质量的评估方案,并运用于华东交通大学本科专业的评估实践.  相似文献   

19.
基于四种著名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中的数据,对兰州交通大学近年在我国高校中的位置及其未来变化空间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兰州交大近年无论在我国内地公办本科高校阵容中、还是在国内交通类高校、西北地区工科高校、甘肃高校序列中均处于中上游的位置且名次稳中有升,今后其位置仍有提升的可能但需付出很大努力。  相似文献   

20.
高职生“软技能”是一种相对隐性的职业素质与能力,既包含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也包含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最基本的职业能力,普适性是它最主要的特点,可适用于所有行业的所有职业。加强“软技能”培养,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内涵提升,有利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高职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高职学生“软技能”培养机制创新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产教深度融合为特色,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保障,达到培养出高素质高级技能性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