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分析了包头市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采用出行需求预测方法,根据规划年及规划范围内的常住人口和平均出行次数,确定公共自行车租赁点数量及自行车规模。阐述了租赁点的定位方法和功能定位,并提出了包头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布局方案。  相似文献   

2.
该文以西安明城墙旅游功能区公共自行车项目为依托,以骑行者为设计尺度,首先,总结了PBS系统的发展模式,包括企业自主发展、政府主导发展和政企合作发展;其次,基于TransCAD宏观交通仿真和"哥尼斯堡七桥"理论,提出公共自行车道路线规划及优化方法;然后,通过原材料、试验路检测、抗污染和耐久性破坏试验分析,提出彩色路面工程设计方案;最后,在自行车交通特性分析基础上,提出公共自行车道路横断面和交叉口交通安全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3.
该文针对天津2020年将发展成为"超级城市"这个课题论述了第三代城市——"低碳生态城",结合天津"双港双城"新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对未来城市交通模式——绿色交通进行研讨,通过对"超级城市"未来的车与路的展望,对道路交通设计提出8点新理念,对公交专用道、慢行交通——自行车专用道、人行道布设及道路横断面设计的创新思路进行初步研讨,可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应对城市新区"小街区、高密度、紧凑型"发展需要,以重庆市悦来生态城交通规划为实例,突出"以人为本、协调推进、落地实施"的规划设计理念,针对山地城市特点,提出了规划目标、规划策略和系统规划,并重点对步道系统、公共交通系统、停车系统和精细化的交通工程设计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5.
济南作为全国首批6个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城市之一,通过运用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系统设计理念,对部分旧城区和泉城特色标志区的道路进行了改造,从横断面、公交站台、步行与自行车专用车道和过街设施等方面提出设计方案。工程实施后,改善了交通出行环境,提高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出行安全性和舒适性,有关经验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重需求性公共自行车租赁点不能满足借车需求的问题,提高公共自行车需求满足率,在提出租赁点服务半径的基础上,建立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Logit模型,计算租赁点的借车需求数。根据公共自行车系统历史借还车数据,考虑现状还车数和潜在还车数,确定还车车辆数,将借车需求数与还车车辆数的差值,确定为重需求性公共自行车租赁点配车数量。以浙江省海宁市一租赁点为例,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和效果。结果表明,在假设条件下,该租赁点车辆的需求满足率提高了16.7%,车辆配置能够满足借车需求,且未产生冗余。  相似文献   

7.
虎门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前能源紧张、交通拥堵加剧的背景下,规划高品质的自行车交通体系能够引导市民形成全新的出行观念。借鉴国内外自行车交通系统的规划与设计理念,以虎门为案例,从宏观和微观2个层面对自行车系统规划的广度和深度进行了探讨,以期规划方案的确立更具可实施性,并为自行车交通系统的改善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新形势下大城市自行车规划方法探讨——以马鞍山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探究现状自行车交通问题的本质和分析自行车发展环境的基础之上,归纳总结了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的框架体系;提出了自行车路网规划中的分块化和分类化规划的思路;探讨了交通系统规划中的路网指标和自行车道路的主要技术指标;并以马鞍山市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9.
为降低城市公共自行车调度过程中调度员凭经验确定各站点调度需求量的盲目性,提高调度科学性并缩减调度时间和成本,将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站点调度需求量模型描述为最优化整数规划问题,考虑系统的稳定性和调度触发时间,以高峰时段系统的整体稳定性最强、调度启动时间最晚为目标建立公共自行车租赁站点调度需求量模型.针对该模型特点设计了十进制编码、二人竞赛选择、算术交叉、非均匀变异的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通过调度实例验证模型和算法的可行性,得到各租赁站点的最优调度需求量.结果表明,按照该模型求解出的调度需求量进行调度能够延迟高峰时段的调度启动时间至1.33h,较站点均一化存放率调度延迟0.67h,极大地延缓了调度启动时间并缩减调度工作量.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分析自行车交通特点基础上,对自行车交通进行路段和交叉口这两方面的设计。在路段上,首先将自行车可以利用的道路分为3级,再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路段自行车交通组织设计。在交叉口处,对自行车左转和右转分别设计,通过有效措施减少自行车与机动车之间的干扰。最后,以南京市六合区生活片区自行车交通组织设计为例进行实力应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行的城市道路交通几乎都是传统的"稀路网、大街区、宽马路"模式,其弊端日益显露。"小街区、密路网"规划模式相较于传统规划模式,在路网规划和道路设计、土地利用和城市设计方面采用了不同的技术手段,激发了街道的活力,提高了城市经济效益。以南京江北新区核心区为例,探索"小街区、密路网"的规划控制措施、用地开发条件,以及道路建设与交通组织的关系等,优化城市交通组织,指导今后的道路建设,为"小街区,密路网"规划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公共自行车系统是落实公交优先,解决最后一公里交通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通过发展公共自行车,可改善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合理限制使用小汽车等组合交通措施,实现吸引小汽车出行向公共交通转移。该文结合北京丰台科技园区公共自行车规划研究的工作实践,探讨根据园区的特点,明确服务主体,对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功能进行定位,从而确定系统规模,以对规划进行总量控制。根据公共自行车规划特点,分类分块设置服务站点,制定出不同的设置方案,并提炼近期实施方案。通过对各服务站点配车进行平衡,使衔接地铁、公交的服务站点规模,与服务公建和居住站点的规模相当。为保证规划的可实施性,对站点的具体设施、路权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在可持续和低碳发展背景下,中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寻求解决办法,最为低碳、环保、绿色的短途出行方式是建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连云港市政府顺应时代发展,在推出.BRT快速公交系统之后,开始思考解决市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着手兴建连云港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本文针对连云港公共自行车系统,从公共自行车系统的使用现状、运营模式,满意庞调查分析,公共性体验等方面内容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以期对连云港市正在兴起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和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针对大连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现状特点,制定慢行交通系统发展目标,确立了"充分保障步行交通,适度发展自行车交通"的发展定位,提出以交通功能为主的步行交通系统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方案。依托大连丰富的"山、海、城"等景观资源,构建以生活休闲功能为主的"三级、七式"特色慢行系统,为其他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正为了全面改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通行路权和出行体验,今年天津市正式启动《天津市中心城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研究》,同步开展中心城区及天拖、老城厢、劝业场地区等多个示范区的慢行系统规划。慢行交通是指行进速度不大于15 km/h的行人和自行车交通。如今慢行交通出行环境日益恶化,天津中心城区慢行交通出行比例由2000年的88.1%下降至2013年的66.4%,呈加速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为了使自行车与城市轨道交通衔接更加合理,分析了自行车与轨道交通衔接的必要性,探讨了与轨道交通衔接的自行车停车设施规划,着重研究了换乘轨道交通的自行车存车量推算方法,并提出了一些"自行车 轨道交通"出行模式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分析、研究了丹麦欧登塞市发展自行车的政策和规划,包括提高自行车出行比例、安全和质量目标,自行车道路规划、环境控制区、自行车设施和技术措施组成,研究认为,欧登塞市的自行车政策和规划是多项政策与规划的协调集成.政策与规划的制定与实施采用动态循环的政策质量监督管理程序,用行动计划推动实施,通过评估给出实施效果.文章认为,长期战略,综合、集成的政策和规划,完善的政策制度、集成与逐步创新发展自行车政策和规划将给予中国城市最直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中国自行车》2005,(9):1-1
据悉,为了给“骑车族”找“出路”,上海市政管理部门的一项《非机动车通道研究》课题已通过评审,准备构建与主干路配套的非机动车交通通道,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市中心城区内环内的非机动车通道网络。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市自行车行业协会名誉会长赵国通认为,在发展城市交通上,“各行其道,相互补充的多元交通模式”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他还强调指出:质量合格的电动自行车低噪音、无废气污染、耗能少,对改善生活和缓解交通具有重要意义,应鼓励发展。  相似文献   

19.
自行车交通在我国城市交通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一种绿色交通方式。本文论述了自行车在国外的发展情况、自行车交通的特点和我国自行车发展情况,认为自行车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客运交通工具,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我国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并提出建设自行车交通系统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以株洲枫溪生态城综合交通规划项目为例,从交通评价、曲面建模、平面设计、断面设计、竖向规划、节点规划、三维漫游等方面介绍了BIM相关软件(包括VISUM、CIVIL 3D、Infroworks等软件)在道路系统规划中的应用。最后,对设计中采用BIM手段与传统手段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