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实质上就是一部政治意识形态史.由于百余年来中国历史经受的特殊语境,文学的政治意识形态属性不断遭遇强调和放大,而文学的审美艺术性却持续遭受遮蔽和贬抑.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媒参与市场经济的文化建构,制造了消费主义"现代神话",孕生了多元共生、异质呈现的"新意识形态"."新意识形态"以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通过传媒无所不能的神话演绎,解构了旧意识形态历史存在的合法性."新意识形态"文学语境导致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发生重大转移,文学生态表现为多元流向的生长性.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是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古体诗词中兰州的地理风貌、历史沿革、文化遗迹、民情风俗是兰州城市文化记忆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历代诗人对兰州城市文化的文学想象与审美呈现,不仅反映了兰州城市的历史发展与现实面貌,还体现了诗人们对兰州城市文化的多元思考。  相似文献   

3.
论传媒对民族文化记忆的唤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记忆是确立民族身份、实现民族认同的历史资源.传媒对民族文化记忆的唤起处于一个复杂的"社会文本"中,在"记忆"某些历史的同时也选择性"遗忘"另一些历史;传媒通过纪念仪式和身体实践的方式唤起记忆,并以"拔高"、"简化"和"贴标签"的方式操纵记忆;政治经济权力是传媒建构文化记忆的影响因素,使得传媒对历史的再现出现了局部异化;而随着全球化和网络空间的崛起,多元主体对传媒记忆的解构正在展开,国家人、世界人、个体人的分化成为挑战民族文化记忆建构的一股力量.  相似文献   

4.
文化寻根与章太炎对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国、保种、保教"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者主要的话语诉求。它使许多知识人常追思"国学"及其承载的国族的历史,并以此为基础去建构对现代中国的认同。在这一群体中,章太炎即是表现突出者。他对国学内涵的重新发掘就是意在建构国人对现代中国认同所必需的稳定而持久的价值体系、社会制度和行为规范。这既是文化民族主义的自觉,又是在外在危机压迫下的文化寻根。但却不意,章太炎的此等努力,实则是西方近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的知识和话语体系所隐含的权力体系在近代中国的复制,并割裂了中国的历史。同时,这一独特的历史镜像,以章太炎为代表,具有新旧双重身份的知识群体对对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具有文化民族主义之特征,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过程中传统的限度和对新旧知识的困惑同时并存的独特文化现象。这更能说明他们何以能完成由"借种族革命、推翻异族政府"转向对现代中国认同的建构的缘由所在。它决定了近代中国政治实践的外在表现形式、话语诉求及其深层困境。  相似文献   

5.
基于20世纪以来全球生态危机而走向热潮的生态文学以生态主义作为主导思想,而生态主义的基本价值尺度是生态伦理与生态正义,这就促使生成生态伦理。生态伦理的文学镜像必然要求解构人类中心主义,这也必然引发两个层面的巨变:一是在现实层面上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冲击;二是在文本层面上对传统经典文学的检讨与反思。文学镜像通过干预和建构的途径实现生态伦理的镜像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多元系统论指出一定社会历史语境中,翻译文学处于文学系统中心位置时,往往采用异化策略,反之则采用归化策略.本文拟以多元系统论的归化异化观为理论依据,以中国文学现当代转型前后的翻译文学为主线,探讨文学转型期与翻译文学的交互关系,展现归化异化动态的历时更迭.  相似文献   

7.
大学是多元文化荟萃、生成之所,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对话的本性。但是,随着工具理性思潮的泛滥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大学校园文化的对话性遭到不同程度的割裂,甚至走向异化。复归校园文化的对话性,重塑校园文化的精神之维,使之成为对话共同体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取向。  相似文献   

8.
由于文学作品的独特性质,文学翻译活动事实上是一种再创造。但是再创造也是有限度的,本文以《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翻译为例探讨了读者接受是文学翻译再创造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流行命题是一个形而上学命题。此命题掩盖了人文精神的现代性起源背景,亦即中国文化现代性转化的价值立场所规定的阐释学意向。在中西之争背后的真实困境乃是古今之争。反思这一点,不仅会去除不必要的伪学术问题,也有助于消解非现代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使传统文化真正成为现代中国人积极的资源。  相似文献   

10.
从“三界革命”时代到新文化运动时期,梁启超对于文学功能的认识在不断做出调整.早期他将文学视作传播文明和改造“国民性”的有力工具,而随着其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他又注意到文学在传承和发扬积极的“国民性”和“国性”中的特殊的文化功能,而这正是对其文学观中作为主导的启蒙向度的修正.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梁启超认识到情感与理性的均衡发展在现代文化中的重要性,他回归文学的审美属性,强调发挥文学的“情感教育”作用,这是其对文学革命中的启蒙主义的文学功能观的校正.目前学界对于梁启超文学功能观的发展线索及诸种促成因素的研究尚不充分.  相似文献   

11.
张洁和林白是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二者的创作有着源与流的关系。她们的小说文本反映了女性苦难的生存境遇,抨击了男性霸权文化,是为“战斗的女性主义”。但解构男权文化并不是她们写作的终极目标,之所以坚持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和文化姿态,是因为女性作为弱势性别,始终未能从社会的进步中真正获救。  相似文献   

12.
马永强的《文化传播与现代中国文学》一书从文化传播的视角深刻地考察了中国新文学发生的动力问题,并从晚清近代中国社会涉及文化传播的方方面面深入剖析了现代中国文学发生的必然性,作者深怀着“史”家意识对其中所涉及的各个问题做出了历史的辩证的分析。作者创造性地转化并提出的“公共舆论”这一理论成为该著的最大亮点,并从多个方面取得了对“文化传播与现代中国文学”之关系研究的成功。  相似文献   

13.
略论民国初年的孔教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国初年,以康有为、陈焕章等为首的部分人士四处鼓噪,俗定孔教为“国教”,影响极大,对此,以往论者大多将其斥为封建守旧而予以否定。本文认为,这场运动就其性质看,无疑具有文化民族主义特征,不乏值得肯定之处;但在很多方面也存在保守,落后的因素,可以说是文化民族主义负面价值的一次全面体现。  相似文献   

14.
近年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发展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以呼和浩特市大召历史文化街区为例,从游客满意的视角出发,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大召历史文化街区游客满意度指标体系,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从样本人口特征和满意度因子两方面考察了大召历史文化街区游客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死亡的本体形态描写是对传统死亡书写范式的彻底颠覆与解构,死亡成为自足自卫的艺术载体与文学表现空间,从而背离了神对崇高的终极价值。死亡形态有时定格为隐喻性的审美化造型。  相似文献   

16.
马尚文的文学创作在保安族书面文学中占有较高的地位与分量。其文学创作不仅体现在数量和质量上,而且还体现在作品的体裁上。马尚文拓展了保安族书面文学的体裁范畴,尤其在赋、铭、颂等文体的创作方面,填补了保安族书面文学创作的空白。他的诗歌承载了保安族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包含了有关保安族文化传统丰富珍贵的历史讯息,其诗歌所带来的文化之根和血脉意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历史。  相似文献   

17.
西部文学在20世纪中国文学版图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从学术史来看,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西部文学的理论和实践日趋成熟。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和方法,对西部地理大发现与西部文学的崛起、西部作家的地理分布、西部地理景观对西部文学的影响、多民族人口地理与西部文学的多元性、语言地理学与西部文学的语言等问题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会进一步拓展西部文学研究的视野,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铸造命运,不同的文化土壤对人的命运发生着巨大影响,文章是通过两个文学形象的分析做出阐释,以见其一斑。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文化起源论、文化类型论,文化复兴论、文化传播论及汉字与中西论等方面,对活跃于五四前后的东方文化派独树一帜的中国文化观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评析。从整体上看,东方文化派的中国文化观表现出反思新文化运动,批判西化主义,重塑中国文化形象,因应世界文化对话,及强烈的文化民族主义情绪三大时代特色,是当时国人文化自觉与民族觉醒的深刻反映,但同时,亦存在忽视文化生,盲目自大与虚骄等缺陷。  相似文献   

20.
英语比喻修辞方法的巧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英语语言中,英语比喻修辞方法应用范围极为广泛。我们在深入学习英美文学和西方文化时,应特别注意对此加以研究,以便提高对英语语言背景的理解能力,指导英美文学赏析。本文从妙用英语比喻修辞方法的语言技巧入手,结合实例,探讨比喻方法的多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