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后,外周血CD34+细胞的变化,探讨GM-CSF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被随机分为GM-CSF[10μg/(kg.d),共7 d]组和对照组(生理盐水)。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CD34+细胞的绝对计数。应用酶联免疫法及放射免疫法检测两组患者及10例健康者血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GM-CSF组在应用GM-CSF后外周血CD34+细胞数明显增高,于第7天达到高峰(P<0.05);心肌梗死患者血CRP、IL-6及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者(P<0.05);GM-CSF组与对照组相比,CRP水平从第3天时开始升高,第10天时较对照组有明显的差别(P<0.05);两心梗组在IL-6及TNF-α水平上均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别。结论GM-CSF可有效的动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CD34+细胞,亦可增加CRP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老年胃癌患者全胃切除后 ,早期使用膳食纤维素营养液肠内营养 (EN)的可行性。方法  5 0例 6 0岁以上胃癌全胃切除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 2 5例 ,用能全力 (TPF) 9d ;对照Ⅰ组 2 5例 ,用等氮、等热卡、等时间肠外营养 (PN)。另随机抽取同期 6 0岁以下同样患者 2 5例为对照Ⅱ组 ,支持方法和时间与实验组相同。结果 ①营养指标。三组患者体重、三角肌皮折厚度、肌酐身高比、白蛋白 ,手术后第 9天都分别恢复到近于手术前 1d水平 (P >0 .0 5 ) ,仅谷氨酰胺对照Ⅰ组降低明显 (P <0 .0 5 )。术后第 4天至第 9天氮累积水平对照Ⅰ组也较低 (P<0 .0 5 )。②安全性。全部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 ,都安全渡过术后恢复期。实验组比对照Ⅰ组肛门排气恢复显著提前 (P <0 .0 1)。结论 老年胃癌患者全胃切除后 ,早期使用膳食纤维素营养液EN ,安全适宜 ,效果良好 ,和较年轻患者近似 ,比同龄患者PN疗效高。  相似文献   

3.
腹部手术围手术期应用乌司他丁的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应用乌司他丁减少手术对机体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腹部手术患者 2 0例为实验组 ,2 0例为对照组 ,检测两组术前 1d ,术后 1、3、5d血清TNF α、IL 6、IL 8、BUN及血肌酐 ,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体温及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的时间。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较 :①术后TNF α、IL 6和IL 8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 5 ) ;②术后血肌酐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③术后第 1天和第 3天体温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5 ) ;④白细胞计数术后第 3天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围手术期应用乌司他丁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防御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4.
人脐血CD_3AK细胞生物活性及抗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应用抗CD3单克隆抗体(CD3McAb)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 2(rhIL- 2)共同诱导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以制备CD3AK细胞,动态观察其体外增殖能力、杀伤活性、免疫表型变化及分泌细胞因子水平。方法 用台盼蓝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扩增倍数,MTT法测定细胞杀伤活性,间接免疫荧光法分析细胞免疫表型,ELISA双抗夹心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干扰素 -γ(IFN- γ)、白细胞介素 -6(IL- 6)的水平。结果 脐血CD3AK细胞在第2周增殖能力最强,增殖倍数为78.56;培养至第12天的脐血CD3AK细胞杀伤活性最高,并对多种靶细胞的杀伤作用显著;表型分析脐血CD3AK细胞属异质性细胞群,培养第7、14 天,群体中 CD3+、CD8+、CD25+、CD38+、CD16+及 CD56+ 细胞较培养前显著增加(P<0.01); CD3 AK细胞培养至第 3 天的上清中 TNF -α、IFN -γ、IL -6 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脐血CD3AK细胞是一种具有广谱杀瘤活力且增殖活性强的免疫细胞。本研究为脐血 CD3 AK细胞的免疫治疗提供了实验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射频热凝靶点消融减压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入院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76例为试验组,均进行射频热凝靶点消融减压术;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33例为对照组。收集住院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手术前后的血清及对照组血清,ELISA法检测TNF-α、IFN-γ和IL-17水平的变化。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TNF-α、IFN-γ和IL-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比较,射频热凝靶点消融减压术后恢复期血清TNF-α、IFN-γ和IL-17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热凝靶点消融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疼痛症状,而且能够减轻患者全身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术后多模式镇痛对胃癌根治术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胃癌根治术患者4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组(DF组)和芬太尼组(F组),两组患者均行全凭静脉复合麻醉。两组患者术毕清醒后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DF组镇痛泵配方为地佐辛30mg加氟比洛芬酯150mg,F组为芬太尼0.01mg/(d·kg),两组均加生理盐水配至100mL。初始负荷剂量4mL,背景剂量2mL/h,单次PCA剂量0.5mL,锁定时间15min。术后记录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术毕、术后1、3、5d抽血测定患者CD3+、CD4+、CD8+、CD4+/CD8+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F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F组(P<0.05)。与麻醉前比,术毕两组患者CD3+、CD4+、CD4+/CD8+及NK细胞数量均下降(P<0.05),术后1d达最低水平(P<0.05)。术后3dDF组CD3+、CD4+、CD4+/CD8+及NK细胞数量已恢复到麻醉前水平,而F组仍明显低于麻醉前和DF组(P<0.05)。术后5d两组CD3+、CD4+、CD4+/CD8+及NK细胞数量均恢复至麻醉前水平。结论与芬太尼比较,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术后镇痛效果满意且不良反应少,可减轻胃癌患者围术期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水平下降的程度,减轻术后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对老年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IL-6、TNF-α、TGF-β1表达的影响,结合临床指标的变化探讨其治疗IPF的机制。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5例沙利度胺联合强的松治疗前、治疗后12周和24周的老年IPF患者BALF中IL-6、TNF-α、TGF-β1的表达情况,同时检测治疗前、治疗后24周肺功能和胸部高分辨CT的变化情况,并与20例单独应用强的松的老年IPF患者进行对照。结果沙利度胺组患者BALF中IL-6、TNF-α、TGF-β1的表达在治疗后12周、24周较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肺功能较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BALF中IL-6、TNF-α、TGF-β1的表达在治疗后12周、24周较治疗前无明显下降(P>0.05)、肺功能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0.05)。沙利度胺组治疗总有效率68%、胸部HRCT总吸收率8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30%、胸部HRCT总吸收率3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利度胺可能是通过降低老年IPF患者BALF中IL-6、TNF-α、TGF-β1的表达,改善患者肺功能及临床症状,延缓了病程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外科监护室(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SICU)患者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MAU)水平术前和术后的变化,探讨MAU水平与APACHEⅡ评分的关系,比较两者预测SICU术后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留取100例收入SICU患者的术前及术后6 h的尿液标本,测定尿白蛋白含量和尿肌酐。分别以尿白蛋白排泄率(urine albumin excretion rate,UAER)或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microalbuminuia/urinary creatinine ratio,MACR)来评价MAU水平。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术后入SICU 24 h后进行APACHEⅡ评分。结果SICU术后患者MAU水平较术前明显增高。UAER、MACR均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218,P<0.05;r=0.461,P<0.01)。100例研究对象中,死亡5例,存活95例。死亡组无论是UAER、MACR,还是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均<0.05)。UAER、MACR及APACHEⅡ评分在对SICU术后患者死亡预测的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所占面积(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ROC)分别为0.773、0.918和0.941。当以MACR>14.8mg/mmol为分界时,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77%。结论SICU术后患者MAU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可以用来评价疾病严重程度并预测预后。术后患者MACR阈值取14.8 mg/mmoL可同时获得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动态评价小鼠植入重组异种骨后的免疫毒性改变,揭示该重组异种骨的免疫学作用机制。方法以广东冠昊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重组异种骨为材料,进行体外检测该重组异种骨的淋巴细胞转化实验;将重组异种骨植入Balb/c小鼠右侧股部肌间隙,分别通过血生化分析仪、ELISA和流式细胞术,于植入后1周、2周、4周动态监测Balb/c小鼠免疫学改变,综合评价该重组异种骨对机体的免疫学影响。结果通过实验发现,该重组异种骨无明显的体外淋巴细胞免疫刺激作用;异种骨植入小鼠后,其血清中C3、IgG、IgM、炎性因子(TNF-α、IL-6)水平以及植入物局部碱性磷酸酶(ALP)含量均与阴性对照组(即假手术组)无明显差异,且该异种骨植入对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及其淋巴结淋巴细胞的分群和活化均无显著影响。结论该重组异种骨不能引起体内外的免疫毒性反应,从而为重组异种骨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CD25分子胞外段基因免疫应答中B淋巴细胞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用鼠CD25分子胞外段基因疫苗免疫Balb/c小鼠,观察其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中B淋巴细胞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用pcDNA3.1-CD25胞外段真核表达质粒分别在第0天、第10天和第20天肌肉注射免疫同系Balb/c小鼠,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抗CD25胞外段的抗体水平及亚型,FACS检测脾细胞中B淋巴细胞的比例变化及细胞因子IL-4、IL-10和IFN-γ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D25胞外段基因免疫组小鼠血清抗CD25抗体在免疫后逐渐升高,第30天达最高峰;抗CD25抗体主要以IgG1为主;免疫小鼠脾细胞中B细胞的比例变化不显著(P>0.05),但高分泌IL-4和IL-10(P<0.05),而低分泌IFN-γ(P<0.05).结论 CD25胞外段蛋白基因免疫中B细胞功能变化显著,这为后续深入研究体液免疫应答在T细胞疫苗中的作用提供了前期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1.
营养支持在肾移植围手术期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肾移植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方法对163例肾移植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方案和营养状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手术前后2周内实际营养摄入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相对高氮摄入量组,n=89)和对照组(相对低氮摄入量组,n=74)。对比其术后第2周末的氮平衡、体重、血清蛋白及血红蛋白、血脂、肾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氮平衡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间体重无明显差异;实验组血清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血红蛋白无显著差异;两组血脂术后除载脂蛋白AI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外,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对照组肾功能指标恢复明显好于实验组。结论肾移植术后早期仍应控制氮的摄入量,尽量减轻移植肾的负担,保护移植肾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中日早期胃癌临床病理及术后生存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分析中日早期胃癌临床病理参数 ,旨在加深对早期胃癌的认识。方法 中方资料选自 1995至 1999年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早期胃癌 2 9例 ,日方资料选自 1988至 1992年日本鹿儿岛大学医学院第一外科收治的早期胃癌 6 8例。采用回顾性对比研究。结果 ①早期胃癌的发病年龄日方较中方推后 10年 (P <0 .0 5 )。②肿瘤部位日方胃底贲门癌所占比例较高。③肿瘤组织学日方印戒细胞癌所占比例增加。④中方以黏膜下癌为主 ,日方黏膜内癌占较大比例 (P <0 .0 5 )。⑤手术清除淋巴结数日方明显较中方多 (P <0 .0 5 )。⑥消化道重建日方Roux en Y和空肠间置代胃比例较高。⑦术后生存率日方 3年 89.8% ,中方 80 % ,日方生存优于中方 (P <0 .0 5 )。结论 早期诊断及积极的手术治疗可以保证术后生存 ,选择适当的术式有利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surgery combined with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sandwich" treatment) in rectal carcinoma. Methods From October 1990 to January 2002, 260 patients with stage Ⅱ (117 patients) and stage Ⅲ (143 patients) rectal carcinom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sandwich" group (92 patients, group A),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group (98 patients, Group B) and operation group (70 patients, Group C). The preoperative accelerated hyperfractionation (15 Gy/6f/3d) was given for "sandwich" group which was followed by conventional postoperative fractionation (DT 35 - 40 Gy/3.5 - 4 weeks). Patients in Group B were given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Dr 50 Gy/5 weeks). Patients treated with surgery alone served as control. Results The local recurrence rates of Group A, B and C were 5.4% (5/92), 16.3% (16/98) and 64.3% (45/70), respectively (X2 =5.726, P=0.017); and the distant metastasis rates were 6.5% (6/92), 28. 6%(28/98) and 31.4%(22/70), respectively (X2 =15. 703, P= 0. 001). The 3-ycar survival rate was 86. 9%(80/92), 62.2%(61/98) and 51.4%(36/70), respectively (X2 =15. 141, P=0. 001). The 5-year survival rate was 68. 5%(63/92), 54.1%(54/98)and 41.4%(29/70), respectively (X2 =4. 218, P=0.04). The Ⅰ and Ⅱ grades of radiation entero-colitis in Group A and Group B were 7.6% (7/92) and 6.1% (6/98), respectively (X2 = 0. 164, P= 0. 685). Conclusion Surgery combined with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can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and reduce the local recurrence rate in rectal carcinoma patients with stage Duke's B (Ⅱ) and C (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保留幽门的胃癌根治术 (STG)和全胃切除胃癌根治术 (TG)对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 收集 1 64例胃癌 (TG :86、STG :78)患者资料 ,分析比较术后饮食减少量、体重丢失量、血浆蛋白变化、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及长期生存率、生存质量。结果 STG组手术创伤小 ,输血少 ,营养状况佳 ,生存质量高 ,不影响淋巴清扫的彻底性和长期生存率。结论 在无禁忌时尽可能保留幽门 ,如有幽门部直接浸润时仍应切除全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尿NMP2 2预测膀胱癌术后患者肿瘤复发的临床意义。方法 膀胱癌术后患者 5 0例 ,留晨尿检测NMP2 2水平 81人次。所有病例均行膀胱镜检查 ,并对可疑病变处取膀胱组织送病检。尿NMP2 2浓度采用双抗体酶标免疫分析法测定。结果 膀胱癌复发 19例 ,未复发 31例 ,两者尿NMP2 2中位数的 95 %可信区间分别为 13.9~ 5 0 .3U·mL- 1 和 4 .6~ 7.6U·mL- 1 ,无重叠。初次膀胱镜检和 或病理检查无肿瘤复发 36例 ,尿NMP2 2测值异常 (NMP2 2≥ 14 .0U·mL- 1 )和正常 (NMP2 2 <14 .0U·mL- 1 )者分别为 11例和 2 5例。经随诊前者膀胱癌复发 5例 (45 .5 % ) ,后者为 0 (0 2 5 ) ,两者复发百分比有显著性差异 ,相对危险性 (RR)为 12 5 0。结论 尿NMP2 2可作为膀胱癌术后预测肿瘤复发的指标 ,与膀胱镜相比 ,其具有可早期预测、简单、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环氧合酶-2在食管癌、胃癌、贲门癌的表达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环氧合酶2(Cox 2)蛋白及其mRNA在食管癌、胃癌、贲门癌中的表达量和细胞内定位的异同,探讨Cox 2抑制剂对贲门癌的预防作用。方法 免疫组化法定量检测了3 种肿瘤共48 例标本的Cox 2 蛋白,RT PCR法和原位PCR法检测了其中29 例标本的Cox 2mRNA及其在组织细胞内的定位。结果 食管癌、胃癌、贲门癌的Cox 2染色分数分别为4.15±1.39, 3.66±1.16, 2.93±1.03,均高于正常组织。贲门癌的染色分数与胃癌的无显著性差异。Cox 2mRNA在贲门癌的检出率为87.5%(ISPCR),75%(RT PCR),在胃癌、食管癌的检出率为100%,无显著性差异。Cox 2mRNA位于癌细胞胞浆,胞核中也有少量存在,其在3 种肿瘤中相同。结论 Cox 2 在贲门癌中显著升高,其表达特点与胃癌、食管癌中基本相同。Cox 2抑制剂对贲门癌可能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7.
原位肝移植对胃黏膜pH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术对胃黏膜pH(gastricintraumucosalpH ,pHi)的影响。 方法 选择 2 0例行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术的患者 ,采用胃管法 ,分别于入室、无肝期前 2 0min、无肝期 30min、新肝期 30min、术后 2、2 4h抽取胃液 3~ 5mL ,分析胃液的PCO2 ,同时在以上各时点监测动脉血PaCO2 、PaO2 、pH、HCO3 -和BE ,并代入Henderson Hasselbach公式计算pHi。结果 pHi在无肝期 30min、新肝期 30min均显著低于术前水平 (P <0 .0 1) ,且新肝期 30minpHi为最低点。术后 2h虽较术前有所回升 ,但仍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肝移植阻断下腔静脉后胃黏膜有明显的缺血低灌注现象。随着阻断时间延长 ,胃黏膜低灌注、酸中毒的症状加重。提示术前选用抗酸药物治疗 ,术中减少血流动力学的波动、尽量缩短无肝期的时间对提高pHi、保护胃黏膜、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胃癌发病的免疫学机制。方法 应用形态学方法测定胃癌患者RBC C3bRR、RBC ICR及NTER ;用ELISA法测定血清TNF α、IL 6和IL 8含量 ;用生化方法测定血清NO含量。结果 胃癌患者血清NO含量 ,RBC C3bRR和NTER明显降低 (P均 <0 .0 5) ,术后较术前明显升高 (P均 <0 .0 5) ,但仍低于对照组 (P均 <0 .0 5)。血清TNF α、IL 6、IL 8含量及RBC ICR明显增高 (P均 <0 .0 5) ,术后血清IL 6、IL 8含量及RBC ICR较术前明显降低(P均 <0 .0 5) ,但仍高于对照组 (P均 <0 .0 5)。胃癌患者TNF α、IL 6、IL 8间呈正相关 ,RBC C3bRR与血清IL 6、IL 8含量呈负相关。结论 多项免疫指标的联合检测对揭示胃癌的发病机理、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胃反流 (DGR)引起大鼠胃黏膜损伤及癌变的发病机制。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 (75只 )随机分为两组 :①DGR模型组 (5 5只 ) ,根据手术造模方式及反流量大小分为全反流组与部分反流组。②假手术对照组 (2 0只 )。采用pH监测仪测定胃液 pH ,用酶法测定胃液胆汁酸 (TBA) ,确定DGR模型成功。进行为期 3个月和 9个月胃黏膜损伤的动态观察。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不同病变胃黏膜组织PCNA、Bcl 2蛋白的表达。采用TUNEL技术观察胃黏膜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DGR模型大鼠胃液pH及TBA明显升高 (P <0 .0 1) ,证明DGR模型成功。模型大鼠病理改变出现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的动态演变过程。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 ,增殖指数 (PI)、凋亡指数 (AI)均呈上升趋势 (P <0 .0 5 ) ,PI与AI呈正相关 (r=0 .6 8,0 .71)。从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 ,PI仍显著增加 ,在异型增生时AI突然下降 ,AI/PI也明显降低 (P <0 .0 1) ,AI与PI呈负相关 (r=- 0 .5 7)。萎缩性胃炎及异型增生时PCNA、Bcl 2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对照组及浅表性胃炎组 (P <0 .0 5 ) ,萎缩性胃炎与异型增生之间PCNA、Bcl 2表达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细胞增殖与凋亡调节紊乱可能是十二指肠反流液造成胃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