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art.1概述2012年,中国摩托车行业可用"步履薄冰,身陷困境"来形容。市场整体疲软,销售乏力,产销量急剧下滑;而从市场和企业反馈的信息来看,部分地区的产品销量同比下滑更为严重,下滑幅度在20%~50%,堪称史上之最。市场萎靡的背后,折射出中国摩托车行业的困局。据统计,1月~10月全行业完成摩托车产销  相似文献   

2.
由于我国内需疲弱,电动车和助力车冲击,目前二轮公路用摩托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下滑幅度较大。2010年产销约1589万辆,2011年产销约1225万辆,同比下滑22.9%左右;进入2012年,摩托车国内市场销量依然疲软,同比下滑20%左右。由于国内摩托车市场的不景气,中国的摩托车企业纷纷转战海外市场,大力发展出口。2011年二轮摩托车出  相似文献   

3.
摩言 《摩托车信息》2006,(22):12-13
我国摩托车行业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身处高温的"温度计",虽然偶尔也曾遭遇"寒流",降过温,但行业发展趋势总体上仍处于较快增长期,特别是国内市场由"星星之火"而成"燎原之势",更是我国摩托车行业的成长见证。今年以来,我国摩托车企业加大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力度,不断将市场的触角伸向未开发的"处女地",进军国际市场持续升温;而国内市场由于政策、市场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国内摩托车销售比重急速下滑,行业呈现出"内冷外热"的发展态势。市场"冷"的存在与演化既是市场变化的原因,也是市场变化的结果。今年以来,由于受消费替代品、使用环境、消费者购买力、销售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国内摩托车当期市场大幅  相似文献   

4.
我国12亿多人口中,农村就占有9亿多,可以说,农村市场将是我国摩托车工业发展的希望所在,也是目前及未来摩托车行业的主战场.尤其是现在国内几十个城市相继对摩托车实行禁牌或限牌以来,众多业内人士多次发出呼吁开拓农村摩托车市场,也有不少摩托车厂家和商家针对农村摩托车市场花了不少心血,事情也没少做,但收效甚微.目前农村摩托车市场不旺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究其原因,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相似文献   

5.
2011年上半年的甘肃、青海摩托车市场,遭遇着国Ⅲ产品推广艰难和市场销量急剧下滑的严峻挑战,不少国内一线品牌及合资品牌的销量均出现了大幅下滑.网络流失亦很严重,部分国产二、三线品牌的渠道商家甚至开始转移或退出市场。  相似文献   

6.
2012年中国摩市开局不尽人意。一季度市场销量同比下滑严重,下滑幅度20%~50%左右,个别区域市场甚至超过50%,堪称史上之最。另一方面。市场销量同比下滑,导致企业订单减少。不少企业开工不足,员工轮岗,更有甚者,被迫减薪裁员以缓解企业压力。中国摩托怎么了?近几年来,中国摩托车行业发展步伐有所放缓。  相似文献   

7.
宋瑞 《摩托车技术》2012,(11):15-15
<正>随着城市"禁限摩"愈演愈烈,电动自行车对摩托车市场不断冲击,摩托车城市市场日渐萎缩,农村市场日渐饱和,加上受日系摩托车投资布局的强力挑战、印度等新兴摩托车制造大国冲击等因素影响,摩托车出口量大幅下滑,摩托车产销持续走低。据中汽协会摩托车分会统计,1—9月,我国累计完成摩托车产销1 757.78万辆和1 768.49万辆,同比下降11.55%和11.21%。企业经营再次陷入危难境界,部分企业  相似文献   

8.
8月1日~2日,飞肯核心动力CBR上市暨2012年新品展销会在贵阳举行,来自贵州地区的300多名经销商汇聚一堂,参加了此次会议。2012年的摩托车市场并不景气,不少品牌的销量出现了下滑。就贵州市场而言,总体销量同比下滑35%左右,市场环境可谓严峻,不少企业倍感生存压力。然而就在这样  相似文献   

9.
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摩托车市场整体萎靡,同比下滑严重,部分地区下滑幅度甚至高达50%,堪称史上之最。在这背后,深深折射出中国摩托车行业的发展困局。据记者走访西南市场发现,一季度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市场销量下滑幅度在20%~50%左右。春天已至,中国摩托车行业却仍身在严冬,寒风瑟瑟。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摩托车行业取得了飞速发展,但随着消费结构及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摩托车逐渐由代步工具向享乐工具转变,而经过高速  相似文献   

10.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建设摩托湖北营销团队敢于迎接暴风雨的洗礼!湖北摩托车市场的情况不容乐观。记者在湖北市场采访时,所到之处,商家皆怨声载道,大有湖北摩托车市场末日来临的架势。但尽管市场整体发展低迷,也仍有不少品牌在坚守,在逆境中前行,记者在采访建设摩托湖北工作站时,  相似文献   

11.
摩托车在国内市场的利空,于安徽市场表现特别明显,无论是国产品牌还是合资品牌,商家均纷纷表示销量下滑,包括走势极佳的合资品牌也都下滑到2009年的50%。重庆民营三大家之一的力帆同样也面临着这种严峻形势。明知市场情况不利,记者仍怀着对重庆制造的虔诚之心,拜访了安徽省力帆摩托车销售有限公司(力帆旗舰店)的总经理杨红兵。  相似文献   

12.
2012年中国摩市开局不尽人意。一季度市场销量同比下滑严重,下滑幅度20%~50%左右,个别区域市场甚至超过50%,堪称史上之最。另一方面。市场销量同比下滑,导致企业订单减少。不少企业开工不足,员工轮岗,更有甚者,被迫减薪裁员以缓解企业压力。中国摩托怎么了?近几年来,中国摩托车行业发展步伐有所放缓。2010年7月,旧款车型全面停产,行业核心实现了由单纯追逐上量向单品技术提升的过渡;2011年3月,中国摩托车行业正式步入国Ⅲ时代,经过一年的调整适应。国Ⅲ平稳过渡,2011年下半年市场开始出现明显复苏迹象。在众人看来,2012年市场形势普遍看好,  相似文献   

13.
摩市危局     
今年的摩托车行业,是在恶劣的环境中行走。CPI高企、物价飞涨、银根紧缩、需求下滑,更有国Ⅲ标准逼市,消费者不买账了,半年下来,市场低迷产销骤减,局面显得危机重重!危局、险局、困局,局局相扣,生死抉择,中国摩托车企业已被困在局中央。这是在中国摩托车行业受经济危机冲击影响未完全  相似文献   

14.
《摩托车技术》2012,(5):23-23
3月份,台湾摩托车市场出现下滑趋势,光阳、三阳与台湾雅马哈三大摩托车企业3月份业绩同步出现衰退,导致第1季度摩托车内需市场基本零成长。根据交通部统计数据显示,3月份摩托车新领牌照总数为5.27万辆,较上年同期下降12.7%。  相似文献   

15.
建轩 《摩托车》2012,(13):120-121
今年前4个月,我国摩托车累计产销753.62万辆和761.26万辆,同比下滑10.90%和10.28%,其中4月份产销同比下降幅度更是达到16.23%和14.18%,市场整体低迷趋势仍在持续。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业界认为,行业企业要想在当前中国摩托车市场生存下去并求得发展,出路在三:一是坚定信心;二是技术创新;三是厂商重新进行产品市场定位,寻找细分市场,  相似文献   

16.
我国摩托车企业要保持稳定快速的增长势头,就应抓住中国加入WTO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大力实施跨国经营战略,铺就摩托车出口国际市场的“快车道”和营销网络,特别要防止在出口出现短暂的高速增长后,由于企业外销的软硬件设施跟不上而导致出口急剧下滑。总的说采,与发达国家摩托车产品相比,我国摩托车的质量稍次、技术含量略低,唯一的优势就是价格。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我们外销摩托车时应制定正  相似文献   

17.
罗先猛 《摩托车》2009,(8):34-35
进入2009年,我国摩托车行业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市场发展充满了变数,一个“群雄逐鹿”的摩托车“战国时期”到来了。在摩托车下乡一波三折的政策变化下,商家的等待,用户的观望,使整个摩市的发展出现了大幅度下滑。然而,在行业发展的这一低迷时期,我们惊喜地看到,建设集团又一次重磅出击,推出了IS110-BF3“灵雅运动版”摩托车,从设计理念到制造工艺,从技术创新到个性特点,进一步突破了既有窠臼,无愧于一款真正具有“建设灵魂”的弯梁摩托车,充分显示出了建设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等方面的雄厚实力,成为市场关注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8.
我国摩托车市场经历过去一年的整体低迷之后。今年并没有像大家期望的那样。颓势随着国Ⅲ影响渐渐淡去,市场开始反弹回升。一季度,终端市场人气不旺,进店看车的人极少,用户购买意愿不强,成交率低,商家信心严重不足,渠道网络流失严重。今年前两个月。行业内贸累计销量同比下滑4.7%,五羊-本田、豪爵等合资及一线主流品牌也或遭遇销量下滑。或勉强持平。在如此严峻的市场形势下,建设摩托通过持续实施双六行动、西部行动、爱芯点检、核心商家培育、队伍能力提升等系列市场活动和措施,稳住了阵脚。一季度达成了产品结构调整目标,提升了公司摩托车的赢利能力,实现了开门红。  相似文献   

19.
《中国汽车工业》2001,(1):60-60
2000年摩托车工业销售额呈下降趋势,全年销售额为569.0亿元,同比下降2.9%。其中,摩托车整年销售额为516.4亿元,比1999年增长4.0%。由于摩托车生产企业间的竞争主要以价格竞争为主,各厂家促销让利不让市场,摩托车生产供大于求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造成摩托车企业不断下降,利税继续下滑,2000年比1999年下降4.3%。  相似文献   

20.
中国摩托车市场怎么了?这是目前困扰着中国摩托车行业的一个极为普遍的问题。今年上半年以来,中国摩托车市场的确风云诡谲、变化无常,形势异常严峻。企业大幅度减产;商家一头雾水,找不着北,信心不振;消费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