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今年4月1日起,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专业救助打捞力量的交通部救助打捞系统,将按照国务院的批示精神,实施救助和打捞分开的体制改革。改革后,救助单位经费列入中央财政预算,实行全额拨款;打捞单位仍保留事业单位性质,但实行经费自收自支。因此,打捞单位未来如何发展已是一个迫在眉睫需要研究的课题。一、国家专业打捞队伍的存在是经济发展、政治、军事、战备和履行国际公约的需要改革后,打捞单位除了自身发展的任务外,还要履行国家赋予的职责:承担国家指定的特殊的政治、军事(战备)、救灾等抢险打捞任务;履行有关国际公约;负责我国海域的沉…  相似文献   

2.
为给"十三五"时期我国海事救捞系统建设转型提供有效支撑,结合系统转型特征,提出系统转型途径和转型主体思路:基于通信监控指挥系统、监管和救助飞机及飞行基地、监管和救助船舶及船舶基地、清污和抢险打捞装备、训练评估鉴定系统等五大类型装备设施的转型,制定海事救捞系统建设从重点向全面、从规模向效能、从独立向协同转型的发展任务和建设重点。研究成果在《交通运输支持系统"十三五"建设规划》《海事系统"十三五"发展规划》《救捞系统"十三五"发展规划》《长航系统"十三五"发展规划》及若干直属海事、救捞系统的"十三五"发展(建设)规划中得到较好应用。  相似文献   

3.
朱绍凡 《世界海运》2020,43(3):31-35
海上救助打捞行业是高危行业,为更好地保障海上人命和财产安全,必须确保自身安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是安全生产监管的治本之策,通过双重预防机制在救助打捞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将防线关口前移,强化预防预控,加强隐患排查治理,能够保障救助打捞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为救助打捞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就救助打捞安全管理工作中如何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给出一些建议,供行业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交通运输部出台《关于加强救助打捞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围绕国家海洋强国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布局,建设国际一流的现代化专业救助打捞体系。《意见》提出,到2020年我国专业救助打捞发展目标是在我国管辖内海域基本建立全方位覆盖、高海况运行、配置科学、反应迅速、处置高效的救助打捞体系,具备快速高效应对群体性人命遇险、大规模溢油和危化品污染、大吨位沉船等重特大事件的能力,同时具备深海、  相似文献   

5.
崔燕 《中国船检》2011,(12):76-78
海上救助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代表着一个国家在全球海事界的地位。中国救捞是我国唯一一支国家专业海上救助队伍,作为国家应急反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我国海域人命救助、船舶和财产救助、海上应急抢险打捞、海上消防、溢油污染清除等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使命,代表我国政府履行海上搜寻救助公约和双边海运协定等赋予的国际义务。一次次大风浪中的救助,一次次应急抢险打捞,中国救捞人用他们的忠诚、热血和专业能力化险为夷,保障了海上人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6.
北海救助局是交通运输部部署在我国北部海域的一支专业救助队伍,主要负责我国连云港以北26万km2海域及黑龙江干线等水域的人命救助;承担以人命救助为目的的船舶、航空器、水上设施及其他方面的环境救助和财产救助;承担国家指定的政治、军事、救灾等应急救助任务和救助相关的国防交通战备工作;承担国家指定的远洋深海应急救助任务,保障海上战略通道、战略物资运输安全;履行有关国际公约和双边多边海运协定等国际义务;负责海区专业救助力量的部署调配和救助行动的组织指挥,协调海区打捞力量参与救助抢险任务;负责区域应急救助联动工作;负责海区救助飞行管理,组织实施沿海空中巡航救助联动工作。  相似文献   

7.
圆满完成体制改革 开创救捞事业新局面 交通部救助打捞系统始建于1951年,是我国唯一的水上专业救助打捞队伍。2003年2月,在国务院领导的直接关心下,交通部会同原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劳动保障部、中央编办等部门联合印发了《救助打捞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交人劳发[2003]60号)组织开展了以加强救助为主要目的,同时兼顾打捞发展的体制改革,实行救助、打捞分开管理。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国产小型水下机器人在水下救助打捞中的应用水平,尤其是水域应急救援情况下的水下搜寻打捞效率,本文对国产水下机器人的发展、特点、组成等进行了介绍,并对在国内应急救援事故中用到的水下机器人系统技术、声呐探测技术、水下打捞工具等进行了简要分析。通过分析,在水下救助打捞领域对国产小型水下机器人提出了要求,为其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为更好地履行救助打捞职责,有效保障海上生命财产安全,文中通过对近年来救助打捞行业重大风险点分析梳理,总结提炼安全生产领域存在的重大风险,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航海技术》2006,(4):F0004-F0004
中国救捞是中国唯一一支国家专业救助打捞力量,承担着对中国发生的海上事故的应争反应,人命救生,船舶和财产救助,沉船沉物打捞,海上消防,清除溢油污染及其他对海上运输和海上资源开发提供安全保障等多项使命,同时代表中国政府履行有关国际公约和海运双边协定的义务。  相似文献   

11.
介绍长江海事局40 m级巡航救助船电力系统、救助综合信息系统、光电跟踪监控系统、通导设备、搜索取证照明设备等主要电气系统的设计思路,总结全天候巡航救助高速船电气系统的设计思想及特点。  相似文献   

12.
陶雪松 《中国海事》2014,(12):43-44
文中通过分析海上医疗救助与海上人命救助的区别,指出建立海上医疗救助制度的意义,并对建立此制度的途径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船舶通信中的信息安全性,进行船舶保密信息系统设计.提出一种基于椭圆曲线密码通信的船舶保密系统设计方法,采用二进制比特序列调制方法进行船舶保密信息传输的信息编码,根据Turbo码构造加密和解密密钥,运用椭圆曲线密码体制构造船舶保密通信的传输协议.在嵌入式Linux内核下进行加密算法加载,实现船舶保密系统优化设计.仿真测试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船舶保密通信,数据的加密性较好,抗攻击和干扰能力较强,数据信息安全性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4.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舰载通信安全设备效能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舰载通信安全设备是舰艇的重要通信设备,担负着海上舰艇与各种信息平台之间重要信息的加解密及传递任务,是保障海上作战指挥的重要环节,对其进行效能分析及评估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针对舰载通信安全设备的自身特点,通过对设备结构和功能的系统分析,建立了舰载通信安全设备的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给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舰载通信安全设备效能评估方法,实例验证了模型及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设备的设计、研制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水上信息平台构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船舶的通航密度增加和航速提高,对港口水域的安全性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构建水上信息平台,为船舶提供实时的航海环境场资信,让航行更安全,海洋更清洁。港口的发展、水运工程建设、水上救助、防台防汛、通航管理等领域的信息化发展对水上信息的多元化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海事信息系统的建设为业务管理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支撑平台,然而随之而来的信息资源安全问题也备受关注。文章从海事信息资源安全管理的现状入手,对海事信息资源的安全管理方式进行了探讨,希望借此能够对广大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17.
水下通信定位导航技术在海洋勘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以及海洋军事行动等各种作业任务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水下通信技术和水下定位导航技术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从而对以上技术进行分析,并且着重分析水下定位导航技术中的几种不同的方向。最后对水下通信定位导航一体化设计中所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及展望,对形成水下通信定位导航一体化组网、进一步提高水下通信的距离与可靠性以及提升定位导航的精确度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8.
无线通信是海上作战平台的主要信息传输方式,如何做好海战场无线通信网络规划对我海军形成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发挥整体作战效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分析了海战场无线通信网络的组成及特点、网络规划目标和约束条件,提出了网络规划策略,并设计了网络规划流程,为我海军作战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管官  林焰  熊伟达  申玫 《船舶工程》2011,33(Z2):143-147
通过对船舶设计项目特点进行研究,针对现阶段船舶设计任务规划与进度控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应用先进的项目管理方法与信息化综合集成技术,开发了船舶设计项目任务规划及进度控制系统.应用该系统,方便项目经理进行任务分解,编制各图纸间的逻辑关系,生成合理的任务甘特图,控制项目进度及管理文档;也方便设计人员查询任务及进度要求,明确责任,交流信息.该系统成功应用于船舶设计项目,不仅减轻了管理者的工作量,而且显著增强了管理的力度与效率.  相似文献   

20.
The waterborne sectors in Europe employ more than 3 million people and generate a turnover representing more than 2% of the EU’s GDP. In order to maintain its leadership and competitiveness, Europe must take advantage of new market opportunities and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by means of focused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In recent years,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nd growth of Earth surveillance capacity have created demand for new forms of maritime information that are increasingly driven by policy and governance addressing safety, security and sustainability. This is reflected in emergence of the IMO e-Navigation strategy and the more embracing European e-Maritime framework as the new themes governing marine information products and services. Such services require innovative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spanning a range of sciences, technologies an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fields as well as co-operation across the specialist communities involved. This poses a challenge, namely; how to engage the marine and maritime stakeholder communities and how to enable the interaction needed to create the new high value market products and servic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various issues involved and concludes how e-Maritime might offer itself as the enabling framewor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