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血清ACE2/Ang(1~7)的浓度与心房颤动发生之间的相关性,探讨ACE2/Ang(1~7)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房颤发生中的作用,探寻房颤的预防及治疗的新靶点。方法收取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46例,其中心房颤动(AF)组24例,窦性心律(SR)组22例]基本临床资料及外周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ACE2、Ang(1~7)、AngⅡ的浓度,分析两组间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 AF组可见以下改变:1左心房直径明显大于SR组[(60.70±3.08 vs.48.15±2.16)mm,P<0.05];2血清AngⅡ浓度[(45.88±2.87 vs.35.78±1.08)pg/mL,P<0.05]明显高于SR组,同时AngⅡ与左心房直径呈正相关(Pearson检验,P<0.05);3血清ACE2浓度[(7.87±0.74 vs.11.65±0.57)U/L,P<0.05]及Ang(1~7)浓度[(146.05±17.61 vs.321.71±36.50)pg/mL,P<0.05]显著低于SR组,与左心房直径呈负相关(Pearson检验,P<0.05);4血清Ang(1~7)与AngⅡ浓度呈负相关(Pearson检验,P<0.05)。结论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中,ACE2/Ang(1~7)可能通过拮抗AngⅡ抑制心房的重构,对于房颤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s)的临床特征。方法对67例BPPV患者及19例(38耳)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健康人进行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VEMP)及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测试,分析对比VEMPs的引出率及各参数指标。结果 oVEMP在病例组患侧的引出率为43.3%、健侧为41.8%,对照组为71.1%;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健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VEMP在病例组患侧的引出率为62.7%、健侧为61.2%,对照组为84.2%;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健侧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VEMP引出率较cVEMP引出率更低(P<0.05)。病例组患侧、健侧及对照组间oVEMP、cVEMP的阈值、各波潜伏期、振幅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BPPV患者无论健侧还是患侧,其oVEMP和cVEMP引出率均显著下降,且以oVEMP降低为著,提示BPPV患者的耳石器,尤其是椭圆囊机能受损明显;引出VEMPs波形的BPPV患者,无论oVEMP还是cVEMP,其波形(参数)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国西北地区汉族人群5-羟色胺2A受体(-1438A/G)基因多态性与心境障碍的发病、性别、亚型以及自杀相关是否关联。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技术测定160例患者(包括单相抑郁症和双相障碍-抑郁相)和160例正常对照的5-HTR2A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别验证各种基因型与心境障碍的性别、亚型、自杀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的A/G、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频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47.5%vs.40.6%;38.7%vs.34.4%;62.5%vs.54.7%;均P<0.05),两组性别分层比较,女性组与男性病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相抑郁症与双相障碍-抑郁相两组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有无自杀相关分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杀相关性别分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西北地区汉族人群5-HTR2A(-1438A/G)基因多态性与心境障碍的发病相关,主要是与单相抑郁症相关;A/G、G/G基因型可能是心境障碍的易感基因型,G等位基因可能是心境障碍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与原发性膜增生性肾炎(PMPGS)的临床与病理资料,了解其特点及两者的区别。方法对比分析我院近20年来IMN(551例)与PMPGS(105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①IMN和PMPGS均为男性多于女性,两组男女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IMN及PMPGS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7.22±16.32)岁、(39.10±15.4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IMN的病程中位数为4月,其中50%的病例在(1~11)月,PMPGS病程中位数为6月,其中50%的病例在(3~24)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IMN及PMPGS均以肾病综合征为主,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⑤IMN及PMPGS有血尿者分别占33.76%(186/551)及56.19%(59/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⑥两组血压、尿蛋白定量、血白蛋白浓度、血IgG、IgA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中IgM、C3、C4的浓度及补体(C3)降低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⑦两组合并肾功能不全以及血中尿素氮、肌酐的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⑧总体疾病危险度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⑨两组在肾脏免疫病理表现方面,均有较强的免疫球蛋白沉积,但IMN较PMPGN免疫荧光沉积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①两种疾病均为男性多于女性;②临床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③PMPGS较IMN血尿常见,补体(C3)降低的比例高;④IMN在肾功能损害合并肾功能不全及疾病危险度的评价较PMPGS轻。  相似文献   

5.
C反应蛋白与高血压病、冠心病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分析高血压病、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其与相关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测定143例高血压病、108例冠心病患者和12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CRP、空腹血糖(FBG)、血脂及体积指数(BMI)并做相关分析。结果高血压和冠心病组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高血压1级与3级间CRP差异有显著性(P<0.05);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CRP高于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CRP与年龄、TG、FBG呈显著正相关,与HDL-C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①CRP是炎症标志物,高血压与冠心病患者血清CRP显著升高,提示患者体内存在炎症反应;②CRP水平反映了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6.
抵抗素、C反应蛋白与早期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抵抗素、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早期T2DM微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60例临床确诊的T2DM患者,按有无微血管并发症分为微血管并发症组(DMA组)和无微血管并发症组(NDC组),每组30例.另选取24例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NC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3组的血浆抵抗素含量,散射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RP含量,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胰岛素,氧化酶法测定血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结果 ①DMA组血浆抵抗素、血清CRP含量均高于NDC组及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浆抵抗素与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呈正相关(r分别为0.582、0.433、0.435、0.342、0.485,P均<O.05),与空腹血浆葡萄糖(FPG)、甘油三酯(TG)、体质指数(BMI)、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无相关性;血清CRP与尿微量白蛋白(UALb)、血浆抵抗素、HOMA-IR、FIns、HbA1c呈正相关(r分别为0.388、0.240、0.283、0.279、0.318,P<O.05),与HDL-C呈负相关(r=0.235,P<O.05).结论 血浆抵抗素、血清CRP可能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在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81例确诊为CHB的病例,检测其血清cccDNA;根据血清cccDNA的检测结果,将81例患者分为cccD-NA阳性组和cccDNA阴性组,给予阿德福韦酯治疗,并随访到96周,随访时对两组病毒学指标(HBV DNA、HBeAg、HBe-Ab)及丙氨酸转氨酶(ALT)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年龄及性别上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cDNA阳性组血清的cccDNA与HBV DNA、HBeA及ALT呈正相关性。随访24、48周时两组HBV DNA阴转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ALT复常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2周时HBV DNA阴转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复常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96周时HBV DNA阴转率、HBeAg转阴率、HBe-Ab阳转率及ALT复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cccDNA阴性组在病毒、血清及生化学应答上明显高于cccDNA阳性组。结论阿德福韦酯能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血清cccDNA对阿德福韦酯的远期疗效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TLIF手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月我科采用TLIF手术(A组)和单纯后路内固定联合一期前路病椎间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术(B组)治疗的28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住院天数、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病椎Cobb角、植骨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0.2个月(18~27个月);所有患者均治愈。与B组相比,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64.60±59.19)min、术中出血量(346.00±108.90)mL及并发症(1例)显著减少;术后患者下地时间(3.36±1.11)d、住院天数(17.36±4.19)d及病程(13.16±3.94)个月明显缩短,且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ODI、ESR、CRP、Cobb角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规范抗布氏杆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TLIF手术治疗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易操作、出血少、术后下地时间早及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2基因Pro12Ala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T2DM)及其一级亲属血脂的相关性。方法将研究对象按WHO 1999年T2DM的诊断与分型标准分为T2DM组(156例,为T2DM患者且其家族中有血缘关系的T2DM患者≥2例)、T2DM一级亲属中正常糖耐量组即NFDR组(168例,为T2DM的一级亲属中糖耐量正常者)、无糖尿病家族史的正常糖耐量组即NC组(150例,与T2DM无血缘关系,且经口服糖耐量检测排除T2DM和糖耐量异常IGT者)。每组按体重指数(BMI)再分为肥胖组(BMI≥25kg/m2)和非肥胖组(BMI<25kg/m2)。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PPARγ2基因Pro12Ala多态性,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的血脂水平。结果 T2DM组患者BMI显著高于NC组(P<0.05);NC组、NFDR组、T2DM组甘油三酯(TG)依次增高,3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固醇(TC)依次增高,但3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LD)显著低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PA/AA基因型患者较PP基因型患者的TG、TC、LDL高(P<0.05),其中肥胖组PA/AA基因型较PP基因型患者的TG、TC、LDL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非肥胖组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FDR组PA/AA基因型较PP基因型中TG、TC、LDL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肥胖组中PA/AA基因型较PP基因型中TG、TC、LDL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非肥胖组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C组PA/AA基因型与PP基因型患者的TC、TG、HDL、LD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NC肥胖组及NC非肥胖组中两种基因型患者的各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ARγ2基因Pro12Ala多态性与西北地区汉族T2DM及其一级亲属血脂相关,以肥胖者明显,但可能对血脂的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FIB)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RI)中的变化,探讨D-二聚体和FIB在SCIRI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Zivin法建立家兔SCIRI模型,动态监测兔SCIRI缺血前即刻(10 min)、缺血45 min(Ⅰ 45 min)、缺血再灌注后2 h(I/R 2 h)、缺血再灌注后6 h(I/R 6 h)、缺血再灌注后12 h(I/R 12 h)5个时间点D-二聚体和FIB在血浆中含量的变化.结果 血浆D-二聚体和FIB在Sham组和I/R组逐渐升高,均在缺血再灌注后2 h达到峰值,之后呈下降趋势.血浆D-二聚体于缺血再灌注后2 h和6 h时间点,I/R组与Sham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FIB于缺血再灌注后2 h、6 h和12 h时间点,I/R组与Sham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和FIB在SCIRI时显著增高,提示SCIRI与血液高凝和继发性纤溶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二维超声检测急危重症患者的右心房压力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可行性。方法 急诊收入ICU和 (或 )留观患者 32例 ,2 .5MHz超声心动图探头或 3.5MHz超声腹部探头 ,取剑下长轴 ,显示下腔静脉入右心房前 2cm内部位 ,分别测量吸气末和呼气末的下腔静脉血管内径 ,以此评估右心房压力。结果 缺血性心脏病伴左心功能不全 6例患者尽管伴有颈静脉充盈 ,却少有右心房压力增高。慢性阻塞性肺病 9例患者都有颈静脉充盈 ,但是约 1 3没有右心房压力增高。结论 用二维超声检测急危重症患者右心房内压力 ,适时、无创、易于操作 ,有临床应用价值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单个心房肌细胞的急性分离方法并记录其电生理特性。方法 采用改进的酶解分离法分离单个细胞并经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法进行鉴定。结果 采用本方法分离出典型的豚鼠单个心房肌细胞并记录到豚鼠心房细胞毒蕈碱型钾电流及L 型钙电流。结论 此方法简单、快捷 ,分离出的心房肌细胞具有正常的电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13.
大鼠心房、心室M受体密度的增龄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成年大鼠心房肌和心室肌M受体密度的增龄性变化。方法 运用放射性配基受体结合法测定不同月龄(2~30个月)大鼠心房肌和心室肌M受体与其强阻断剂氚标记二苯羟乙酸奎宁酯(3H QNB)的最大结合力(Bmax,可转化成密度值RT)及解离常数(Kd)值。结果 ①随着年龄的增长,SD大鼠心房肌M受体密度逐渐减少:从(259±9)pmol/g 蛋白下降至(174±13)pmol/g蛋白,且24个月以后的老龄鼠心房肌M受体密度减少更快。②M受体在各年龄段大鼠心室肌分布密度基本相当。③Kd值在各个年龄段大鼠心房和心室无明显差异。结论 M受体在大鼠心房的分布密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而在心室的分布密度与年龄的增长没有显著相关性,亲和活性在各个年龄段大鼠心房和心室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Multiple wavelet hypothesis and fibrillatory conduction are believed to be atrial fibrillation's pathogenesis. Radio frequency ablation(RFA) technique, a therapy for atrial fibrillation(AF), applies radio frequency(RF) energy to targeted tissue to make it transmural. Research on AF ablation has already been conducted in China. Currently, there are single-electrode and dual-electrode ablation electrodes. It is discovered that the latter can reduce the treatment time and maintain the ablation shape of the tissue. Clinical application has shown that it has become the first-line treatment option for part of indications patients with AF.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特异性的心房利钠因子(ANF)抗体,测定了20例健康人和51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血浆ANF含量。结果表明,健康人血浆ANF含量与HFRS患者有显著性差异HFRS组中,除恢复期外,各期ANF均升高,其中以少尿期最突出;ANF的血浆浓度与病情轻重有一定关系,提示血浆ANF含量的变化与肾功能损害程度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后,外周血CD34+细胞的变化,探讨GM-CSF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被随机分为GM-CSF[10μg/(kg.d),共7 d]组和对照组(生理盐水)。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CD34+细胞的绝对计数。应用酶联免疫法及放射免疫法检测两组患者及10例健康者血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GM-CSF组在应用GM-CSF后外周血CD34+细胞数明显增高,于第7天达到高峰(P<0.05);心肌梗死患者血CRP、IL-6及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者(P<0.05);GM-CSF组与对照组相比,CRP水平从第3天时开始升高,第10天时较对照组有明显的差别(P<0.05);两心梗组在IL-6及TNF-α水平上均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别。结论GM-CSF可有效的动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CD34+细胞,亦可增加CRP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房室隔内不同部位细胞复极特性及相应的形态学特征。方法 利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 ,对30只家兔房室隔内普通房肌、房室结 (atrioventricularnode ,AVN)、射频消融慢径的有效靶点部位 ,即 :希氏束与冠状窦口连线的中 1/3(M区 )及下 1/3(P区 )进行细胞动作电位的引导 ,之后行组织连续切片 ,光镜下观察M区和P区的形态学特点。结果 房室交界区中不同部位细胞动作电位复极特性 :AVN细胞的动作电位复极 90 %时程 [APD90 ,( 182± 17)ms]分别长于M区、P区及普通房肌细胞的APD90 [( 16 0± 9)ms,( 15 7± 8)ms ,( 15 1± 10 )ms ,P <0 .0 5 ]。普通房肌细胞的APD50 和APD3 0 [( 90± 6 )ms和 ( 70± 7)ms]分别短于AVN、M及P区过渡细胞的APD50 和APD3 0 [( 12 8± 13)ms和 ( 10 9± 12 )ms ,( 114± 9)ms和 ( 93± 8)ms ,( 10 6± 6 )ms和 ( 87± 6 )ms ,P <0 .0 1]。此外 ,在APD50 和APD3 0 上 ,AVN与P区的细胞间亦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M区可见一大束疏松平行排列的过渡细胞束 ,为房室结后延伸。P区可见一些过渡细胞束分别来自冠状窦口前方、下方和左房后壁。结论 房室交界区不同区域细胞间存在复极异质性。M区和P区的过渡细胞束可能与慢传导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与高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及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43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25例,对照组15例,进行对比分析,ACS中不稳定性心绞痛(UA)2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3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于入院次日晨抽取外周静脉血,AMI组于发病12 h内抽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PAPP-A),散射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浓度,进行各组间PAPP-A、CRP含量比较。结果ACS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之间相比,高敏C反应蛋白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与高敏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r=0.158);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与高敏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直线关系。结论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可作为临床评估冠心病患者病情稳定程度,并进而可能成为评价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0例对照组进行观察。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血CRP含量;应用美国Acuson Sequoia 521彩色电脑声像仪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观察颈动脉粥样斑块。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CRP含量、颈动脉IMT和粥样斑块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血CRP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吸烟指数、颈动脉IMT及斑块数呈正相关。结论CRP作为炎性指标可能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血CRP水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轻重和预后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