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以列车牵引计算专家知识,优秀司机的操纵经验,行车线路纵断面,列车编组及机车,车辆的特性数据等为基础,将机车运行监控装置的数据处理,列车牵引计算,列车动力学分析及优化操纵等相关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实现了机车司机操纵评价软件的设计和制作,该评价系统功能强大完善,易学实用,可对司机操纵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重载机车102型钩缓装置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明确其受拉状态下最大自由转角大于受压状态的特点;通过唐包线重载列车实车试验数据,评价102型钩缓装置在双机重联牵引运用环境下区间运行和侧向通过12号道岔工况下的重载适应性,分析车钩最大自由转角和机车二系悬挂横向刚度对重载机车安全性的影响;采用加权离散方法,建立可模拟车钩钩肩止挡和缓冲器偏压特性的102型钩缓装置动力学子模型,基于此搭建机车位于双机重联位和中部从控位的列车动力学模型并进行验证,仿真分析102型钩缓装置在组合编组运用环境下的重载适应性。结果表明:102型钩缓装置能够适应双机重联牵引单元万吨列车的安全运用要求,在侧向通过道岔时具有较好的线路曲线方向跟随性;机车二系悬挂刚度、车钩最大受压自由转角对机车运行安全性具有明显影响;在满足现场车钩连挂需求的前提下合理控制车钩最大受压自由转角,102型钩缓装置能够适应双机组合牵引2万t列车的安全运用要求。  相似文献   

3.
DD51型内燃机是北海道地区牵引货物列车的主型机车,但因运用时间较长而逐渐老化,导致在苛刻条件下运用时经常发生故障。为了提高其性能并确保运行安全性,对该型机车进行了更新改造。  相似文献   

4.
当前轨道交通正朝着绿色、智能的方向发展,自动驾驶可进一步降低列车运行能耗,提升列车运行效率、消除不同司机操纵差异、提升列车运行一致性,是未来路网条件下列车有序协同运行的控制基础,也是轨道交通智能化方向技术发展的典型代表。文章分析了机车自动驾驶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和技术难点,阐述了满足我国干线机车运用需求的机车自动驾驶系统整体架构,设计了有人值守的机车自动驾驶方案,详细介绍了列车运行规划与速度控制、列车纵向动力学仿真、多传感器融合感知、列车系统运行仿真等关键技术,并对机车自动驾驶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思考和展望。基于上述技术的机车自动驾驶系统已在多个铁路局和铁路公司装车运用并取得显著的应用效果。该系统可支持不同的编组和载重,可适配不同的车型、控制系统、信号系统,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可推广性。  相似文献   

5.
列车保有加速度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列车保有加速度的选择直接影响列车质量与列车速度的合理匹配,通过分析和计算列车保有加速度与保有功率系数,列车比功率的关系以及一质量与最高速度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设计或引进牵引动力时,应选择较高的列车保有加速度,而既有机车牵引时,容许选用较小的列车保有加速度,并推荐了具体数值范围。  相似文献   

6.
将卫星移动通信技术应用于列车运行状态远程监测领域,结合GPS技术和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在列车与调度中心之间建立了一个广域、实时、可靠的双向数据通信平台,实现了列车实际运行时刻的自动判断和机车状态信息的自动采集功能。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其实时传送到调度中心的列车运行信息,为调度人员对列车进行合理的调度管理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我国铁路运输复杂的运行环境给机车运行安全和自动驾驶安全防护控制带来了挑战,针对货运机车自动驾驶系统在西康(西安—安康)铁路新丰站—安康东站特殊场景下的运用需求,结合空气制动运用规则要求和司机操控习惯,介绍了自动驾驶系统贯通试验控制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情况。货运机车自动驾驶系统在西康铁路的运行验证表明,该控制方法对列车空气制动系统的功能完整性起到了有效的监测、检验与确认作用,达到了预期效果,为自动驾驶控制模式下的列车安全运行提供了重要的防护保障。  相似文献   

8.
根据铁道部“九五”期间四大干线提速规划,针对京广线的现状提出线路改造方案,并根据机车的牵引特性及速度目标值确定合理的牵引质量,进而同不同提速方案条件下北京西-广州的运行时分,旅行速度以及机车功率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中国铁路》2006,(10):72-72
针对铁路机车在运用过程中运行状态不清、位置不明,机务段调度中心与机车乘务人员之间不能直接沟通,信息传递不及时,列车追踪运行时位置不准,容易发生事故等问题,成都铁路局运用GPS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SM全球移动通信技术、GIS地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通信与数据处理等技术,结合铁路机车运用实际,研制开发了机车运用信息实时管理系统。该系统有效地解决了机车调度管理中心与机车司机间的信息实时沟通问题,改变了机务段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  相似文献   

10.
青藏铁路牵引动力功率等级的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青藏铁路格拉段的修建已进入实施阶段。由于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象条件,必须研制满足青藏铁路运用的机车,而其关键之处则是要确定满足在海拔高度5100m,最大坡道20‰条件下运用的机车的功率等级。文中以内燃机车双机牵引补机,按双机满足牵引要求,补机作为备用不参与牵引模式,对满足在青藏铁路格拉段运用的内燃机车的功率等级进行了理论计算与分析,为青藏铁路确定合理的机车牵引功率等级提供了依据。作者认为,满足青藏铁路近期运营目标的机车牵引总功率不得低于4400kW,柴油机最大运用功率不得低于5400kW.  相似文献   

11.
矿山、港口、油田等企业运用的内燃机车,经常需要牵引列车进行自动化装车作业和轨道衡称重作业.要求机车牵引列车低恒速运行。为此.机车司机需要频繁地操纵主手柄加载、卸载和调整柴油机转速,操作繁琐,同时也造成司控器,接触器等部件使用寿命缩短。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铁路机车轮周功率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青藏高原铁路(格尔木-拉萨段)自然环境条件异常严酷,平均大气压力只有62kPa-54.4kPa(对应不同海拔),冬春季最低气温(风险率10%)约为-25℃~-33℃。低气压和低气温均构成对机车轮周功率(内燃牵引时)和列车阻力的影响。基于相关参数和修正系数的分析和选择,文章阐明了高原铁路所需机车轮周功率和列车比功率与列车最高速度、保有加速度及列车质量之间的关系。结合青藏高原铁路情况根据列车最高速度和保有加速度的推荐值得出青藏高原快速通过旅客列车和快速货物列车所需的列车比功率和机车轮周功率。这些建议值呆用以选择或设计高原机车。文章中所提供的有关原则、方法和步骤也同样适用于其他铁路列车中的机车或动力车。  相似文献   

13.
我国机车牵引装置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分析了机车牵引装置与黏着质量利用率的关系,对我国主要的机车牵引装置模式进行了研究,指出机车牵引装置应该具有良好的运动学、动力学性能,以使机车具有良好的黏着质量利用率,并对高速列车、重载机车的牵引装置模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蒸汽机车在运行时排放的烟气中,含有大量的CO,特别是当列车通过隧道时,对机车乘务员的健康造成直接危害,给铁路的安全运输生产带来威胁。为了解列车通过隧道时,CO对机车乘务人员的影响,我们对蒸汽机车牵引的货物列车机车驾驶室和守车内进行了CO污染状况监测。...  相似文献   

15.
陈新译 《国外内燃机车》2009,(5):F0003-F0003
2008年初,加拿大GO Transit运输公司接收了它向美国Mofive Power公司订购的27台中的首台MP40型客运内燃机车。该型机车装用一台4000马力柴油机,由于其功率比现有机车的功率整整高了1000马力,所以它可以比现有机车多牵引2辆客车,从而使牵引的旅客列车编组达到12辆,这相当于每列列车可以多运送300名旅客。这些更长编组的列车在刚开始时运行在米尔顿、安大略湖西和安大略湖东线路上,为了满足运营需要,这几条线路的站台线已被加长。GO Transit公司今后将开行比北美更长编组的市郊旅客列车。较之现有机车,新的MP40型机车的速度更快,燃油消耗更低,  相似文献   

16.
受铁路基础装备技术和国内复杂运用环境限制,机车自动驾驶系统仍需在有人值守的情况下工作,所以应有完善的自动驾驶系统模式切换策略来界定值守人员和自动驾驶的权限边界。以机车运行安全为原则,基于列车纵向动力学分析动态切换时列车的平稳性,阐述了机车自动驾驶系统的模式切换策略,该策略已经运用于机车自动驾驶实际应用中。大量实践案例证明,提出的机车自动驾驶模式切换策略能够有效保证机车控制权模式切换过程中列车的安全、平稳运行,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机车瞬间故障检测诊断记录系统的设计与运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故障诊断是保障列车安全可靠运行的技术基础之一。本文就采用机车瞬间故障检测记录系统对机车的瞬间故障定位和故障诊断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讨论,介绍了该系统的技术原理和软硬件设计中的几个典型问题,以及该系统在机车故障检测与定位中的作用及实际的运用情况。  相似文献   

18.
大秦线重载列车运行仿真计算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针对大秦线的实际情况,通过建立重载列车运行仿真计算模型,研究大秦线不同编组重载列车的牵引、制动等技术参数,为大秦线组织重载列车试验、制订合理的操纵方法和保证列车安全、可靠、正点、高效、节能运行提供技术依据.仿真计算表明采用LOCOTROL技术,运用合理的操纵方法,按照SS4型机车(1 2 1)和(4X5000t)编组方式以及HXD1机车(1 1 0)编组方式牵引2万t组合列车,均能够满足大秦线运行时分以及长大下坡道对循环制动再充风时间的安全性要求.采用HXD1型机车(1 1 0)编组方式牵引2万t列车的最大纵向力比SS4型机车(1 2 1)编组方式的稍大,紧急制动最大纵向力一般在2000 kN以下,常用全制动最大纵向力为1000 kN左右,均有一定的安全裕量.仿真计算结果与实际试验结果相吻合,为大秦线成功开行2万t级重载组合列车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大秦铁路重载组合列车采用Locotrol同步控制系统,可使列车头部主控机车与中部从控机车间保持同步操纵。但是在列车缓解过程中,由于全列只有2个机车作为风源对列车管充风,列车前后部制动同步性差,纵向冲动明显,特别是位于列车中部断面的机车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大纵向力作用的冲击,严重影响重载列车的运行安全。为探究大秦线中部从控机车循环制动中的纵向力演变规律,进行列车在等效坡度、制动初速、缓解初速、制动-缓解初速差和电制力等各种制动调速过程中不同工况下的一系列试验,对大秦线2万t重载组合列车的中部机车纵向力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针对重载列车运行安全性问题,提出了2种改善途径,一是提高钩缓装置的受压稳定性,二是通过优化操纵降低列车纵向冲动。此外,根据重载组合列车纵向动力学仿真模型的计算结果,对大秦线2万t重载组合列车在关键区段的实际运行操纵方式进行了仿真模拟。仿真结果表明:在长大坡道循环制动缓解过程中,降低电制力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重载组合列车中部机车的压钩力。通过利用坡度变化和改变电制力的优化操纵可以降低重载组合列车纵向冲动。进一步验证了试验分析的结论,为列车操纵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G2000BB型干线液力传动内燃机车适应了欧洲自由化铁路市场的要求。随着所选定的G1型机车车辆限界及装备的多种列车安全系统,使这种机车可以在整个欧洲范围内运用。另外,这种机车相对于以前的机车具有下列特征:最高速度可达140km/h的新型转向架,轴重22.5t,利用雷达传感器的最优化防滑保护装置,良好的可维修性和低的整个寿命期费用。文中介绍了机车的模块化设计思想、动力装置、压缩空气装置、转向架、电气装备和机车运行试验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