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3 毫秒
1.
SCR技术在船舶柴油机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船舶柴油机氮氧化物的排放及其危害,针对氮氧化物的排放控制提出了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并对其基本原理和主要构成部分进行了阐述,为降低船舶柴油机氮氧化物的排放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控制柴油机排放的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柴油机排放中的若干种措施。在控制柴油机排放的措施中,主要从机内处理和机外净化两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对柴油机主要污染物氮氧化物和微粒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五洲纵览     
<正>政策法规船舶环保新标准2016年实行2016年1月1日起,国际船舶氮氧化物排放的新标准将生效,以应对越来越严峻的气候环境。IMO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MEPC)在第65次大会上通过了《防止船舶污染国际公约》有关氮氧化物的修订草案,把排放控制区域(ECAs)有关实施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章程第三层标准(TierⅢ)的时间定为2021年1月1日。但迫于各方压力,这一标准被提前到2016年1月1日生效。  相似文献   

4.
柴油机在节能和降低CO_2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但如何在不牺牲经济性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颗粒物(PM)和氮氧化物(NO_x)排放,以满足未来愈来愈严的排放法规,是柴油机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本文在分析柴油机后处理技术路线的基础上,介绍了降低车用柴油机NO_x排放的选择催化还原(SCR)技术的基本原理。列举了SCR技术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指明了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正2018年年底,交通运输部印发《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在已设立的环渤海(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水域船舶排放控制区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控制地理范围,严加控制排放要求,降低船舶硫氧化物、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的排放,促进沿海和内河港口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实施方案》的出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周边海域船舶排放清单及排放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我国沿海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本研究以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数据为基础,收集整理国内外船舶静态数据、排放参数,结合船舶实际航行资料,采用动力法估算了中国近周边海域2014年的船舶排放清单,并分析了靠港、锚泊、港内机动、低速、巡航5个船舶状态下的排放特征,按不同海区对排放进行了统计,并给出了我国三个排放控制区的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结果表明,中国近周边海域范围内由于船舶活动一年产生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PM10分别约为87.98万吨、137.84万吨、11.73万吨。排放源分析表明,在船舶的主机、辅机和锅炉3种排放源中,主机是主要排放源,且在航行状态上低速巡航状态排放最大。船舶排放污染物的空间分析表明,90%的船舶排放发生在海岸线至领海基线外96海里范围内,即距离陆地200公里的海域内。  相似文献   

7.
正交通运输部2月1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消息称,我国将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京津冀)水域设立船舶排放控制区,控制船舶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改善我国沿海和沿河区域特别是港口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为全面控制船舶大气污染奠定基础。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根据交通运输部印发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京津冀)水域船舶排放控制区实施方  相似文献   

8.
柴油车排放法规的升级带来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大量应用,作为SCR技术中必备消耗品,柴油机尾气处理液用于还原氮氧化物,从而实现尾气净化。文章详细阐述了SCR技术应用背景,以及柴油机尾气处理液在SCR系统中的净化反应机理;列举了柴油机尾气处理液主要产品标准规范,以及代表性的ISO22241规范主要技术指标;最后介绍了柴油机尾气处理液在国内外应用情况并提出在国内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当前,在石油短缺、油价高涨和排放限制日益严格的多重压力下,越来越多的航运公司采用船舶降速航行来降低主机的燃油消耗,但是,传统喷油器在低速运行情况下会造成燃油雾化不良,对降速运行带来不利影响。本项目采用滑阀式喷油器替代传统喷油器,改善了船舶降速航行时柴油机的燃烧性能,为船舶降速航行时,降低燃油消耗量和排放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0.
预测柴油机有害排放,是降低柴油机有害排放的前提。本文建立了化学平衡计算模型、三区燃烧模型和NO排放模型,预测6135Z型柴油机按照负荷特性运行时生成CO和NO的特点及其排放浓度,并与实测的排放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二者吻合较好,可以为柴油机排放控制措施的选择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介绍了船用柴油机的排放法规和现阶段国内外船用柴油机降低NOx排放的最新技术及其应用情况,并对满足未来超低排放法规的船用柴油机NOx排放控制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环境保护需求的不断提高,使得有关船舶硫化物排放的国际标准日益严格,从而导致船用低硫柴油的应用量正在逐渐增加。然而,目前大多数柴油机和燃油系统是针对传统燃油而设计的,由于低硫油的特殊性质,在使用低硫燃油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本文就低硫油的性质总结出了最新应对措施,确保了船舶的安全营运。  相似文献   

13.
为预测减排技术对我国机动车氮氧化物减排工作的影响,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将机动排放标准比例,减排技术采用比例和保有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建立了氮氧化物(NO_X)排放量预测模型,并根据大型客车的数据进行了验证,得到了宏观的减排效果分析。对2018年到2025年的减排结果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该预测模型可有效计算我国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得到的结果基本可以反映未来大型客车氮氧化物的排放状况。  相似文献   

14.
柴油车具有动力性强、经济性好、热效率高等特点,在交通运输等领域得到广泛使用。随着汽车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柴油车必须加装后处理系统才能满足其限值。本文重点介绍了柴油氧化催化器(DOC)、氮氧化物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稀燃NOx捕集器(LNT)和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PF)等后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以及联合净化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我国典型航线典型船舶排放特征,以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数据为基础,收集整理所选研究船舶排放参数,结合船舶实际航行资料,采用动力法估算了秦皇岛港—广州港航线某散货船一个航行周期的排放清单,并分析了靠港、停泊、港内机动、巡航4个船舶状态下的排放特征,绘制了2 km×2 km分辨率的空间排放特征图。结果表明,该典型航线上典型散货船舶一个航行周期排放的SOx、NOx、PM10、PM2.5总量分别为18.88吨、30.87吨、1.85吨和1.69吨。排放源分析表明从在船舶的主机、辅机和锅炉3种排放源中,主机是主要排放源。航行状态上巡航工况排放量最大;船舶排放污染物的空间分析表明,船舶在进出港口区域是污染物排放最密集的区域。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我国内河船舶运输发展,燃油消耗不断增加,排放问题日益突出。柴油-LNG双燃料船舶正是在此形势下发展起来的一项先进技术。该项目是探究以柴油–LNG双燃料替代柴油单一燃料,在保持原有柴油机主体结构和燃烧方式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一套LNG供气系统和柴油–LNG双燃料电控喷射系统,通过电子转换开关,实现单纯柴油燃料状态下和油气双燃料状态下两种运行模式的转换。双燃料船舶,在混合动力模式下,烟尘、废油水的排放都大为降低,噪声也有所降低。该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有利于调整优化内河航运能源结构,符合国家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政策要求,有利于发展绿色水运。  相似文献   

17.
正研究发现,现代柴油车辆的实际道路氮氧化物排放水平平均是欧盟自2014年开始实施的欧六排放标准的7倍左右。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实验室检测并不能准确反映机动车在实际行驶过程中真实的排放情况,这一问题在柴油车的氮氧化物排放上尤为突出。因此,全球出现了测量"真实世界的排放"——车辆行驶过程中实际排放情况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8.
柴油机排放物的生成机理及降低排放的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简要介绍了柴油机四种主要排放物的生成机理,并结合柴油机排放物的生成机理,对柴油机如何降低排放提出一系列技术措施,从而为柴油机满足更加严格的排放法规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9.
文章研究了在S195柴油机上进行了燃用生物柴油的负荷特性试验。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一、燃用生物柴油对柴油机性能与排放特性的影响;二、改变柴油机供油提前角和喷油压力,研究发动机性能与排放的变化关系。结论包括:生物柴油能大大降低烟度的排放,并能在一定程度降低CO排放,但生物柴油油耗率和NOx排放较柴油高。由于生物柴油与柴油的理化特性有所不同,通过调整供油提前角和喷油压力的试验,得出了在S195柴油机上燃用生物柴油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性与排放性的喷油压力和供油提前角。  相似文献   

20.
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放气体中含有对环境及身体有害的氮氧化物,按照相关标准的要求,在对其进行加载减速法检测80%VelMaxHP工况时,需要进行氮氧化物的测量.由于测试氮氧化物的分析仪存在响应时间,检测过程中同一时间点的氮氧化物数据与发动机转速、转鼓线速度、轮边驱动力、发动机排放烟度等数值并不是同时刻的测量值,需要依据分析仪系统响应时间来对其进行数据对位调整,使所有数据修正到同时刻过程数据,从而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