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情重 ,特别是重型患者 ,起病急 ,进展迅猛 ,病死率高 ,幸存者有较严重的后遗症 ,目前该病尚无特效治疗办法[1 ] 。我们采用胸腺素α1(Thymosinα1,Tα1)加常规治疗较单纯常规治疗取得了明显效果 ,现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病例选择  1999~ 2 0 0 1年我院传染科收治的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 2 7例 ,男 15例 ,女 12例 ,平均年龄 2 6 4岁(6~ 72岁 ) ,所有病例均经陕西省防疫站病毒研究室检测流行性乙型脑炎血清IgM抗体阳性 ,其中轻型 5例 ,普通型 10例 ,重型 12例。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 17例 ,对照组 1…  相似文献   

2.
病毒性肝炎合并输血传播肝炎病毒感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病毒性肝炎合并输血传播肝炎病毒 (TTV)感染对肝功能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微板核酸杂交技术检测了 92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的TTVDNA ,并对检测结果和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2例各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TTVDNA阳性 15例 ,阳性率 16 .3%。其中乙型肝炎 10例 ( 6 6 .6 7% ) ,丙型肝炎 2例 ( 13.33% ) ,戊型肝炎 1例 ( 6 .6 % ) ,原因不明的肝炎 2例 ( 1.33% )。 92例患者临床分型中慢性肝炎中度 2 3例 ,阳性 3例 ( 13.0 4 % ) ;慢性肝炎重度 2 7例 ,阳性 4例 ( 14 .81% ) ;肝炎肝硬化 4 2例 ,阳性 8例( 19.0 5 % )。各型间无统计学差异。在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中TTVDNA阳性与TTVDNA阴性患者的肝功能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病毒性肝炎合并TTV感染不影响肝功能及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我院收治的重型乙型肝炎患者138例,收集病历资料,统计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在138例重型乙肝患者中,男性111例,占80.43%;26~45岁71例,占51.45%;慢性重型者132例,占95.65%,有肝硬化者97例,占70.29%;未曾进行过抗病毒治疗者103例,占74.64%,仅16例曾进行过规律的抗病毒治疗,占11.59%;HBV-DNA阳性(大于1×103 IU/mL)患者115例,占83.33%。结论积极规律的抗病毒治疗,有效地控制病毒,减少和避免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化及肝硬化的发生是减少重型乙肝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铁及铁蛋白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铁(SI)及铁蛋白(SF)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SF、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SI。结果慢性HBV感染者多出现SI和SF升高,而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升高,在重型肝炎组最为明显。SF、SI水平与HBV复制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随病毒复制增高而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肝炎肝纤维化患者中,SF、SI随着Child-Pugh分级(A、B、C级)依次增高,SF与肝纤维化指标LN有相关性。SF升高的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复发率较高,临床预后较差。结论SF、SI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毒性肝炎的病变严重程度及其预后,可以作为预测肝炎预后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正> 副伤寒丙(简称副丙)临床表现多样,常被误诊,现将我院患者中临床表现特殊,且经病原学证实确诊的30例报告如下。本组系我院30年来住院的副丙患者,住院时分别诊断为病毒性肝炎、风湿病等9种发热性疾病,后经血、骨髓、粪、尿、心包液培养证实而确诊.其中男18例,女12例,男:女为3:2,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30岁,17~30岁21例,以青壮年为主.发病季节多集中在7~9月.肝炎型共7例,5例起病酷似急黄肝,1例有发热、黄疸、出血皮疹、昏迷,诊为急重肝,1例发热、黄疸、肝脾大、腹水征阳性而诊为慢活肝.后均经血、骨髓培养证实而确诊.伤寒型7例,症状重、热程长,具典型伤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用聚乙二醇(PEG)沉淀法进行病毒性肝炎患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测定。53例正常人CIC值为0.249±0.058;60例肝炎患者CIC值为0.382±0.233,两组间有极度显著差异(P<0.001)。正常值上限为0.298,如以0.3以上为阳性,则60例肝炎患者中阳性31例,阳性率为51.67%。在不同病型的肝炎患者中CIC的含量也有不同。以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阳性率最高(4/4);慢性活动性肝炎次之(22/35);慢性迁延性肝炎最低(5/21)。血清谷丙氨酸转氨酶(SGPT)的含量,HBsAg的滴度均与CIC阳性呈正比。  相似文献   

7.
生物人工肝对重型肝炎血清的代谢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构建生物人工肝 (BAL)并探讨其对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的代谢作用。方法 两步法分离 ,旋转振荡法培养的乳猪肝细胞球形聚集体置入中空纤维生物反应器外间隙内构建成新型BAL。应用此型BAL对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稀释血清进行 3h的体外灌流实验。每隔 0 .5h、灌流前及灌流后分别检测灌流血清的总胆红素、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结果 绝大多数肝细胞在培养 2 4h后都形成了球形聚集体且保持了较高的活性。循环灌流3h后 ,与无细胞的空白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显著降低 (P <0 .0 1) ,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均明显增高 (P <0 .0 5 )。结论 旋转振荡法是一种简便、经济的球形聚集培养肝细胞的方法。此型BAL有可能为临床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肝炎患者输血传播病毒 (TTV)感染情况 ,探讨其可能的致病作用。方法 采用套式PCR方法检测 2 5例肝炎患者TTVDNA ,对其中 3例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2 5例各型肝炎中 ,1 2例TTVDNA阳性 ,而 1 8例非甲~庚型肝炎中 8例阳性 ,血清ALT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 ,序列分析与日本株有很高同源性。结论 证实西安地区也存在TTV感染 ,TT病毒可能有一定肝损伤作用 ,TT病毒还可与HBV、HCV重叠感染 ,但似不加重病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肝功能的关系.方法 采用微板核酸分子杂交ELISA法检测93例不同临床类型的乙型肝炎患者的基因型并同时测定肝功能.结果 93例不同临床类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B型24例(25.81%),C型59例(63.44%),D型5例(5.38%),混合型5例(B/D 3例,C/D 2例,占5.38%).93例不同临床类型的乙型肝炎患者中,以C基因型为主,其次为B基因型,部分以D型和混合型存在,无A、E、F型.按照慢性乙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肝硬化的顺序,C基因型的检出率逐渐增多,B基因型的检出率逐渐减少.肝癌患者C基因型的检出率没有依次增高.C基因型各型乙型肝炎患者的ALT、AST、TBIL均高于B型,ALB低于B型,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西安地区病毒性肝炎以C基因型为主,部分以B、D及混合型存在,未发现A、E、F型.除肝癌外,C型的检出率随临床类型的加重而增多.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我院1988年~1990年100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以放免法检测血浆6-keto-PGF_(10)和TXB_2。其结果显示血浆中PGF_(10)、TXB_2在肝炎患者中均升高,PGF_(10)/TXB_2比值降低,与正常人有明显差异。对两者变化原因与黄疸并发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两者在肝炎的发病机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 病毒性肝炎合并胆囊炎、胆石症较多见,慢性活动型肝炎并发胆囊管综合征未见报告,现报告一例如下。患者杨某,女,28岁。以乏力纳差10月眼黄半月的主诉入院。患者于15天前发现眼黄,尿黄鼻衄及下肢浮肿。4年前发现GPT增高。入院检查:神志清楚,巩膜、皮肤中度黄染。心肺(-)。腹平软,肝肋下2.5cm,  相似文献   

12.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 ,治疗技术的提高 ,血浆置换为临床某些疾病的综合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对临床上各种疑难、重症疾病的治疗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就我院及中心血站近 4年来对多名病情危重及临床综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治疗的情况总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临床资料  2 2例中系统性红斑狼疮 5例 ,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 2例 ,肾病综合症 5例 ,多发性骨髓瘤 3例 ,重症肝炎肝昏迷 2例 ,血型不和致急性溶血 1例 ,药物中毒 4例 (服氯丙嗪 2例 ,安定、鲁米那各 1例 )。男 14例 ,女 8例。除 1例为 3岁患儿 ,…  相似文献   

13.
<正> 我院自1956年10月至1989年3月共收治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866例。其中60岁以上者28倒,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28例中男19例,女9例(男:女=2.1:1)。年龄60岁~86岁.28例中原发性再障21例,其余7例为继发性的(+氯霉素3例、解热镇痛药2例、异烟肼1例、肝炎后再障1例)。病程最短者2d,最  相似文献   

14.
<正> 我科从1989年10月~1990年3月收治急性再障3例,其中肝炎后再障2例,采用大剂量强的松龙(6-mepr)治疗,收效较好,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例1,男,12岁,有肝炎接触史,入院前病程5个月;例2,女,6岁,其父患乙型肝炎,入院前病程半个月。以上2例乙肝系列检查HBsAg、HBeAg、PHSAR 3项+,诊断为肝炎后再障,SAA-I。例3,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血清钠 /碘转运体 (sodiumiodidesymporter,NIS)抗体 (NIS Ab) ,探讨其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门诊初发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 5 4例 ,分为格雷夫斯甲亢 (GD) 2 9例 ,男 8例 ,女 2 1例 ,年龄 13~ 6 4岁 ,平均 ( 38.5± 5 .3)岁和桥本甲减 (HT) 2 5例 ,男 3例 ,女2 2例 ,年龄 10~ 5 8岁 ,平均 ( 34.5± 6 .7)岁两组。选择本院健康体检者 2 6例为正常对照组 (NC)。空腹常规静脉血 ,分离血清后 ,取 1mL于 - 2 0℃冻存待测NIS Ab ,剩余血清同时检测甲状腺激素谱和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 (TRAb)。NIS抗体检测利用选择合成的NIS相关短肽 ,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甲状腺激素谱检测及TRAb采用放免法测定。结果 GD组患者血清中NIS抗体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HT组 ;HT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NIS抗体含量无显著性差异。NIS抗体在GD和HT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 32 %和 2 0 % ,NIS水平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 (TRAb)无统计学相关关系。结论 GD患者体内的NIS Ab滴度明显高于HT和正常健康者 ,即GD体内针对NIS产生的NIS抗体量较高 ,其相结合的较多 ,从而抑制NIS的活性 ,因此甲状腺细胞基底膜上的NIS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16.
我们于 1 989~ 1 999年 4月采用90 Sr敷贴器三次疗法治疗寻常疣、跖疣等多种皮肤疣患者 1 0 3例共计 2 30个皮肤疣。经过多年疗效观察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经本院皮肤科确诊的寻常疣患者 62例( 1 4 6个疣 ) ;跖疣 2 8例 ( 61个疣 ) ;甲周疣 4例 ( 5个疣 ) ;甲下疣 3例 ( 3个疣 ) ;扁平疣 6例 ( 1 5个疣 )。男 55例 ,女 4 8例。年龄 1 0~ 35岁 ,病程 1~ 8年不等。疣的个数 :最少为 1个疣 ,最多为 1 6个 ,最大的寻常疣 1 1 mm× 1 1 mm。寻常疣多发于手背、手指 ,甲下疣、跖疣发生于足。 1 0 3例皮肤疣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在山东沿海地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性引物 (PCR SSP)技术对HLA等位基因DQA1 0 5 0 1、DQA1 0 2 0 1在GD、HT和正常对照人群中的基因表达频率进行分析 ,以研究山东沿海地区人群HLA DQA1等位基因与GD、HT的相关性。方法 ①对象 :AITD组分为GD组 90例 (男 2 2例 ,女 6 8例 ,平均年龄 33.3± 13.0岁 ) ,HT组 4 3例 (男 3例 ,女 4 0例 ,平均年龄 38.2± 15 .1岁 )。正常对照组 6 0例 (男 2 7例 ,女 33例 ,平均年龄 32 .6±12 .0岁 ) ,均来自山东沿海地区 (青岛、烟台、威海、日照 )甲状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人群和上述地区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AITD患者。②方法 :( 1)用酚 氯仿三步法抽提人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 ;( 2 )采用Olerup等的PCR SSP法扩增HLA DQA1 0 5 0 1和DQA1 0 2 0 1的目的基因片段 (分别为 186bp、170bp)。在PCR扩增仪经 94℃预变性 4min ,94℃变性4 5s,6 0℃退火 5 0s ,72℃延伸 4 5s ,30个循环后 72℃延伸 5min完成扩增反应。将PCR产物在含溴化乙锭的 2 0g·L-1( 2 .0 % )琼脂糖凝胶上电泳 ,80V ,电泳 30min ,在紫外透射仪下观察DNA阳性条带 ,确定基因型。③统计学处理 :将基因型结果输入计算机 ,应用SSPS统计软件计算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小儿急性病毒性肝炎 (简称急肝 )的病原类型及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分别应用ELISA和PCR法对 30 6例急肝患儿的血清学标志及核酸进行测定。结果 甲、乙、丙、戊和未定型分别占 88 2 %、3 3%、2 9%、0 9%、2 9%。重叠感染率为 1 9 6 % ,重叠感染组与单独感染组相比较 ,两组ALT、AST、血清总胆红素及凝血酶元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临床类型以黄疸型多见 (88 2 % ) ,重症型及淤胆型发生率较低 ,甲型中 31 1 %有不洁饮食史 ,乙型中均有与肝炎病人密切接触史 ,丙型中均有手术输血史。结论 菏泽地区小儿急肝仍以甲型最多 ,戊型最少 ,住院者多有黄疸 ,但重症肝炎发生率较低 ,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9.
电视胸腔镜手术 (Videoassistedthoracicsurgery ,VATS)是一项始于 90年代初的胸外科新技术 ,目前发展迅速 ,应用范围涉及胸外科所有领域。但胸膜粘连被视为VATS的禁忌症。我们于1 997年 6月 2 0 0 0年 1月对 1 1例弥漫性胸膜膜状粘连患者施行了VATS ,初步探索出用会师的方法可以解决VATS的手术入路问题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临床资料  1 1例中 ,男 7例 ,女 4例 ,年龄最小 2 4岁 ,最大 5 8岁 ,平均 42岁。脓胸 6例 ,自发性气胸 5例 ,1 1例患者均为纤维素性膜状粘连。行电视胸腔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中国山东地区汉族人群白细胞介素 1α(IL 1α)、IL 4、IL 6、TNFα基因多态性与桥本氏甲状腺炎 (HT)的关联性进行研究。方法 选取本院门诊及住院无血缘关系的山东地区汉族患者 10 0例 (女 97例 ;男 3例 ) ,平均年龄 ( 37.6± 14 .0 )岁。对照组 10 0例 (女 79例 ;男 2 1例 ) ,平均年龄 ( 36 .0± 13.8)岁。IL 1α、4、6、TNFα基因多态性的检测 :①用DNA快速提取试剂盒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 ;②PCR SSP分别扩增IL 1α、4、6、TNFα基因片段。③取PCR反应产物 10 μL及DNA分子量标记物于 1%琼脂糖凝胶加EB染色 ,电泳约 30min ,在紫外线透射仪下观察结果。结果 ①HT组IL 4 ( - 5 90 )t等位基因和IL 4( - 5 90 )c/t基因型的频率均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②HT组与对照组比较IL 1α( - 889)、IL 6 ( + 32 4 7)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及TNFα( + 4 88、- 30 8)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显著性差异。③本组HT患者与高加索人HT患者IL 4 ( - 5 90 )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在中国山东地区汉族人群中 ,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和正常人之间存在IL 4 ( - 5 90 )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的差异。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IL 4 5 90位置启动子区t等位基因频率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