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论现代大学的新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理念是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当今时代,大学理念也应该创新。本文提出现代大学的新理念是:“以人为本,学术自由,服务社会,走向世界。”“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的教育哲学观,“学术自由”是现代大学的根基,“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活力,“走向世界”是现代大学的新使命。  相似文献   

2.
试论大学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中世纪大学从教皇或国王手里得到张张“特许状”的时候,大学便开始了以相对独立的“学术王国”的形式存在于世,这不但标志着大学获得了令人羡慕的学术自治权,也标志着大学需要独自承担起对教会、国王及人类负责的学术监督与检查的责任。在以后的发展中,大学与教会、政府(后来主要是政府)之间的权利之争,一直没有完全停止过,也正是通过这不断的妥协与斗争,使得大学的权利与责任不断地明晰起来,即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大学存在的合理性,主要在于它首先能符合当时社会的特别人才需要;同时,对于整个人类的文明与进步的延续来…  相似文献   

3.
2009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的做法有三个新的变化,一是在中国重点大学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首次引入大学网络影响力指标替代社会声誉指标,占学校声誉指标的50%。结果发现绝大多数重点大学的网络影响力有待提高,各大学需要加大网站建设力度,制定相关政策促进科研成果的数字化、网络化,以便使更多的人能够通过网络获得相关的信息和知识。二是首次明确提出“中国一流大学”的概念、标准和排名结果;三是根据集中与离散分布规律,在学科专业评价结果的表示方面,首次引入星级表示方法。这样改革的效果是使评价方法与评价结果更趋于科学、合理,也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大学是实然和应然的统一体,大学教育应当担负应然和实然的价值追求。在全球变革加速的历史时期,大学及大学教育应能够对自身的发展机遇和面临的压力进行全面审视并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弘扬大学精神与理想,提升大学品味与质量。同时,应能够对当下的社会和人类发展做出价值判断与道德评价,保障社会和人类全面、可持续地发展,保持其“求真、致善、创美”的基本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5.
培养创新人才和科学研究是研究型大学的最主要职能。必须强化“科研从教学中受益”的理念,以保证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协调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台湾教育部门所提出的所谓“一流大学”的考评指针,潜藏着三项特征:①完全以定量指针为准,忽视定性指针;②强调科技发展重于人文社会之研究与教学;③重视大学的研究功能远过于教学功能。虽然其具有可比较性与可操作性,但是如果彻底执行落实,则就迈向“一流大学”之目标而言,不仅如孟子所说“缘木求鱼”,而且“后必有灾”,因为在这些所订的指针之强力规范之下,大学教师终不能免于沦为SCI或SSCI或A8LHCI论文的生产机器,而大学的社会功能也将窄化为资本主义社会既得利益阶级后备部队的培养工厂,而大学在经济功能上也将被转化为高科技产业的研发工厂,使大学成为“有体无魂”的行尸走肉。所谓“一流大学”应有内涵包括:①一流大学应致力于知识的创新;②一流大学应参与学生生命的成长;③一流大学师生对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不公不义应有批判的能力与节操。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为“外适性”的,以满足高等教育外部需要、“生产合格产品”为质量标准,高等教育增长主要是一种量的增长而非质的增长。在高等教育强国战略下,高等教育发展应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并以追求卓越为质量取向,而大学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卓越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以“包”和“统”为特征的现行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了。改革毕业生分配制度已是大势所趋。我院作为交通部毕业生分配改革的试点单位,在去年12月18日,首次召开了八九届毕业生供需洽谈会。  相似文献   

9.
实行“并轨”后,一些大学生会认为自己上大学仅仅是靠家庭出资培养,从而对父母及资助学习费用的亲友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并将此化作发愤读书的动力。但同时也容易忘掉国家的培养和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个人奋斗”的思想会得到无形的强化,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可能会被削弱。  相似文献   

10.
雷丁斯针对高校争创“一流”的大学理念,认为争创一流实际上是无所指,从而导致大学理念的迷失。在梳理康德的理性大学和洪堡的文化大学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结合大学处于废墟的实际情况,雷丁斯提出了思想之名的大学理念,主张大学要学会思考和倾听。这种理念继承了历史理念的理性因素和文化因素,对“一流”大学理念是一种有效补救。思想之名的大学理念既有合理之处,但也因忽视了大学理念是发展的和多样化的特性,从而不免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普遍希望大学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但是,有关调查资料表明:有很大一部分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很难在短期内适应所从事的工作,即明显地存在“知识转化滞后”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学科是大学组织建制和运行的基础。在“校一院一系”权力组织结构中,学科处于虚拟地位和无权状态,政治权力主导着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建设路径,极大地限制了学科的发展能力。从大学文化组织特性出发,大学的管理重心应下移至学科,赋予学科实体性权力,建立“校一院一学科”权力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3.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是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作了规范的设计和安排的,因此能够科学地测试学生的“听”能力。从目前的英语教学和四级测试情况来看,“听”一直是学生感到比较困难的项目,也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其原因并非仅仅是听得多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论新经济时代的大学文化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具有创新性,大学文化所处的特殊地位也要求不断创新,并且需要自由与开放来促进文化和大学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经济时代,其特征也是创新、自由与开放、本文从文化、大学文化、新经济时代的社会文化精神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新经济时代的大学文化精神为创新、自由与开放。  相似文献   

15.
“二战”以来,日本国立大学一直处在变革之中,而其办学自主性是其变革的主要议题。然而,在国立大学法人化之前,日本国立大学仍然在保障大学自主与满足政府对大学行政管理中艰难地徘徊,与“二战”前相比较,这一时期的日本国立大学拥有较大的自主性,但是,政府仍然没有赋予其财政自主权。法人化改革后,随着财政自主权的获得,日本国立大学实现了自日本高等教育制度建立以来最大限度地办学自主性。不过,作为日本近代教育史以来地震级的改革,国立大学法人化犹如一把双刃剑,既给予国立大学办学自主性的变革,又让国立大学必须面临新的考验和困扰。  相似文献   

16.
现代大学之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大学应当具有大气大象、大师大量与大行大化的文化精神气质,大学正是以自己这种独特的文化精神引领社会前进;“学术自由”是大学与生俱来的传统,而这种传统的生命力又依赖于一个有利于学术自由的生态环境氛围;现代大学文化精神之构建在于价值观的整合、学科的相互尊重、科学人文知识架构的融合与校园文化文明创新。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两年制硕士培养模式的推广,“习得性无力感”激化、导师指导难度提高、社会就业认可度降低等问题逐渐凸显。这些问题主要是由我国盲目模仿西方学制、片面定位硕士学制、“目中无人”的教育期望以及部分大学的功利主义倾向造成的。应对两年制硕士培养的问题,完善和改进两年制硕士的培养机制,以及“研究生教育分流”不失为一个好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从各大学的官网上搜集教师的档案性信息,建立我国大学教师流动数据库,并借鉴“卡内基国际调查数据”,采用“人均校际流动期望值”等指标进行统计和相应的中外比较分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大学教师的校际流动性在所有国家中最低。这种低流动性可以在我国大学人事制度和行政治校的管理模式中找到根源。  相似文献   

19.
重点大学制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它是我国重要的高等教育建设制度。我国重点大学制度经历了初步形成、曲折发展、制度重建与制度创新四个阶段。在5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重点大学制度存在社会参与决策、监督与评估缺乏等制度缺陷,需要进一步提高该制度的民主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在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研究基础上,依据权力分布形态的不同,将制度区分为“权力集中型”制度和“权力分散型”制度。通过对X大学的个案分析,该校研究生培养制度属于“权力集中型”制度。经过推断,我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培养制度属于“权力集中型”制度,伴随我国经济类型的变化将会出现从“权力集中型”制度向“权力分散型”制度的转变,并提出转变的原则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