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DFL4181A1采用环绕式仪表台驾驶室。人体工程学设计,操控方便,大大降低驾驶员的疲劳强度。环绕式仪表台驾驶室按其结构大致可分为:驾驶员操控区。乘客座椅区和卧铺休息区。  相似文献   

2.
基于人机工程的客车驾驶员坐姿舒适性校核与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目前正在参与的某型新能源电动客车的设计,对该电动客车的驾驶室进行人机工程的研究,利用CATIA软件建立某型新能源电动客车的驾驶室三维模型并对车辆驾驶室进行驾驶员坐姿舒适性校核,根据人机工程学对中国人体模型进行模型建立并对驾驶员坐姿舒适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该客车的方向盘,座椅以及脚踏板等布置合理,实现了校核与评估一体化,为后期的总布置整体评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针对右舵国家客户的需求,基于某左舵越野汽车驾驶室开发了一款右舵驾驶室。文章介绍了某型越野汽车右舵驾驶室的总体布置设计。首先对驾驶员的双目障碍角和后视镜视野进行校核,然后对雨刮刮刷面积进行了校核,校核结果满足标准要求,并对驾驶员前部仪表板空间进行布置,最后绘制了车身总布置图。  相似文献   

4.
驾驶员H点是驾驶员区域布置时的设计基准点,通常是指第95百分位的男子人体模型在座椅处于最后最低时的胯点。驾驶员H点位置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驾驶室的乘坐舒适性,而驾驶员处于舒适驾驶姿势时,身体各关节的角度一般在一定的范围内,文章以数字人体模型各关节角度的舒适范围为输入,研究H点的优化方法,并进行越野汽车的驾驶员区域布置,为驾驶室人机工程布置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汽车驾驶员座位的位置是由汽车总布置设计所规定的。然而,在我国的一些有关设计资料和学校的教材中,只提出了一些原则,如驾驶室的布置应以驾驶人员的操作方便,乘坐舒适、安全为出发点,或者是根据平头车、长头车的不同,规定了驾驶员座位在前后方向的位置;在国外的一些有关文献中,也只是更详细地强调人体工程学在驾驶室室内布置中的运用。国内外文献都没有直接讨论过驾驶员座位左置或右置的问题。驾驶员座位的布置,对于右侧通行的交通规则来说,通常是布置在汽车纵轴线的左侧;而对于左侧通行的交通规则,则是布置在汽车纵轴线的右侧。这在汽车总布置设计中,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也可以说是一条不成文的“设计法规”。所以,在有关文献和教材  相似文献   

6.
作为驾驶员工作和休息的主要场所,重卡驾驶室需要满足用户的各种功能和性能要求;人机工程学在重卡驾驶室的设计中应用广泛,文章应用到人体理论进行驾驶室内各种操纵装置布局、安全视野校核和人体坐姿评价,同时应用空间理论对驾驶员的操作空间进行设计,另外,应用基于驾驶室人机分析的计算机辅助评价方法,对驾驶员的视野、空间、人体坐姿等内容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主要从姿势角度和主观评价两方面对驾驶姿势舒适性进行评价,未能在更深层次上揭示驾驶姿势舒适性的机理,且通过主观评价构建的姿势不舒适度模型的实用效果不理想,提出了一种客观评价方法。首先建立了驾驶员的人体生物力学模型;接着设计仿真方案,进行肌肉分群,设定评价指标,并定义姿势变量;最后通过仿真,初步获得驾驶员坐姿和驾驶室布置参数对驾驶员人体生物力学负荷及其分布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8.
牵引车的外型及驾驶室的布置为缩短驾驶室所占的长度,以便增加半挂车的有效装载长度,欧洲厂家生产的半挂式牵引车,完全采用平头驾驶室,甚至采用顶置卧铺的高顶驾驶室,见图1。将通用型平头驾驶室上方的导流罩空间,再加利用,改为顶置卧铺。美国则习惯使用长头驾驶室,这样的布置,既有利于改善驾驶室的舒适性(空间宽大、无异味、低噪声),又有利于提高驾驶员的安全性。见图  相似文献   

9.
新型全浮式驾驶室空气悬架在重型汽车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重型车技术的不断升级,如何提高驾驶员的乘坐舒适性、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强度、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已经成为设计者考虑的重要因素。目前,在欧洲重型汽车上已经广泛采用了包含空气弹簧的空气悬架和全四点振动悬置的新方法。本文介绍一种新的驾驶室悬架形式——新型全浮式驾驶室空气悬架,并通过仿真分析说明了这种新悬架的优势。与传统驾驶室悬架比较,该悬架不仅可有效提高驾驶员的乘坐舒适性,而且可提高驾驶室的碰撞安全性及减小驾驶室悬置点的动载荷。重型汽车悬架系统是一个复杂的⑸允许驾驶室有一定的倾斜(驾驶室在发动机上,货车独有的特…  相似文献   

10.
驾驶员手伸及界面与驾驶室尺寸综合因子G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驾驶员手伸及界面与驾驶员的手伸、能力及驾驶室内部尺寸有关。驾驶员手伸及能力的统计性可通过身材百分位和男女比来反映。而驾驶室内部尺寸对手伸及界面的影响应以多元统计分析理论加以分析。本文介绍如何利用因子分析法来求取对手伸及界面具有综合影响的驾驶室尺寸综合因子G。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解决一款商用车驾驶室车门防水问题,并对防水性能提升进行设计研究。在生产的过程中车门和驾驶室装配固定连接,车门防水由于受到车门钣金、车门密封条零部件、车门电器线束、防水膜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直都是车门系统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对车门钣金间和门框钣金间隙控制、门框密封截面、档水条密封截面流水方向引导、车门线束及拉丝固定的布置、同时防水膜隔音棉一体式结构控制要求等,提升车门系统防水和其周边相关零部件匹配要求。经过设计控制措施对该车车门系统防水结构设计研究进行实际验证。结果对每一台车淋雨试验,解决防水车门系统漏水问题。从而提高了驾驶员舒适性和保障安全生产的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12.
驾驶员操作域的计算机辅助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世波  袁修干 《汽车工程》1996,18(6):330-332
本文介绍了一种驾驶员手臂的运动模型,该模型共有六个自由度,肩部有五个,肘部有一个,用该模型进行驾驶员操作域的计算机辅助判定。据此对驾驶室内的仪器,仪表及各类控制器进行优化而已设计,使其人机工效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13.
随着重型卡车的发展,驾驶室轻量化与舒适性越来越受到用户的关注,白车身是驾驶室重要的结构件,白车身阻尼板的数量和分布对驾驶室NHV性能的影响尤为明显。文章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模拟分析,在相同激励源作用下,通过统计分析白车身关键板件的等效辐射声功率(ERP),对白车身ERP耦合峰值较高的部位进行阻尼板的结构优化,使用小范围的阻尼板布置,改进某重型卡车白车身的NVH性能,从而提升驾驶室舒适性并进行轻量化设计。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优化虚拟仪表在光照下产生炫目对驾驶员驾驶感知的影响,通过VOC、QFD等工具分析客户抱怨情况并定义问题来源,利用视觉仿真方法获得各种工况下不同布置方案的包含驾驶员视觉仿真图像及每一像素点的光学信息,数据采用CTQ视觉对比度计算法进行数据对比与分析,对比分析了不同屏幕材质及工艺形成的反射率对驾驶员视觉感知的影响,通过该设计流程和表面处理方式,可在设计阶段对虚拟仪表在乘用车驾驶舱的光学干扰进行有效评估,为人机舒适性相关设计与优化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振动压路机振动系统动态响应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拉格朗日方程建立铰接式轮胎驱动振动压路机的动力学模型.并通过计算机数值计算,分析研究了车体转动惯量、振动轮与整机质量比、减振器与地面刚度比、驾驶室减振器和驱动轮刚度对振动压路机压实能力和驾驶舒适性的影响.提出了一些有关振动压路机设计的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16.
开发型驾驶模拟器体感模拟算法及其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小波  宗昌富等 《汽车工程》1994,16(6):321-328,339
运用开发型汽车驾驶模拟器,可在模拟的汽车驾驶环境中,研究人-车-环境闭环系统特性,从而研制出高主动安全性汽车,驾驶员的视觉,听觉,触觉及体感是模拟器的四大模拟要素,直接影响模拟器逼真度,本文提出一种驾驶员体感模拟滤波算法,并建立驾驶员体感评价模型,仿真计算的结果表明,该算法既可充分发挥体感模拟系统硬件的模拟能力,并获得满意的体感模拟逼真度,又可为研制汽车驾驶模拟器需体感模拟软件的逼真度评价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吴碧磊  秦民  李幼德  程超  王新宇 《汽车工程》2006,28(12):1057-1061
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了在路面随机输入下驾驶室底板的振动响应;利用Nastran软件对车身的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态抽取,建立了刚弹耦合模型;对多刚体模型、刚弹耦合振动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以驾驶室悬置的弹簧刚度、减振器阻尼为影响因素,通过虚拟DOE正交试验分析,显著改善了驾驶室的乘坐舒适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CSP技术辅助汽车驾驶室内布置方案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苗龙  周济 《汽车工程》1996,18(6):338-342
本文半约束满足问题用于驾驶室内布置方案设计问题求解,提出了驾驶室内各对象之间的约束描述及分层,建立了约束网络及求解策略,并提出了目标方案修改决策。  相似文献   

19.
随着路网的复杂化,指路标志信息量过载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现象日益显著。为了全面、系统地确定高速公路互通区指路标志的合理地名数,为高速公路指路标志的设置提供相应的改进建议,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从驾驶人角度选取了反映其对指路标志认知反应水平的代表性指标,构建了高速公路互通区指路标志地名数研究的宏观模型。使用眼动仪和脑电仪在相关场景中进行室内驾驶模拟试验,以获取被试在不同地名数指路标志场景下的眼动行为、脑电以及驾驶行为数据。利用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得到驾驶人在地名数为4,5,6,7,8,9六种场景下,对指路标志认知反应的综合效率均值分别为0.983,0.956,0.902,0.796,0.699和0.617,再针对不同的指标集,进行指标敏感性分析,获取驾驶人在6种场景下的综合效率指数。通过试验发现:随着地名数的增多,驾驶人对指路标志认知反应的综合效率均值呈现下降趋势,当信息量超过其认知阈值时,系统综合效率值会迅速下降;不同地名数指路标志场景下,导致驾驶人认知反应效率低的原因存在差异,在对指路标志版面设计时应有针对性地予以改进;不同驾驶人对指路标志认知反应效率存在差异,所对应的标志地名数合理阈值也存在轻微差异,但总体上从驾驶人认知反应的角度考虑,高速公路指路标志的地名数阈值为6个。该研究从驾驶人对指路标志认知反应的角度,使用DEA方法构建了全面、系统的指标体系对指路标志的地名数进行了探析,为中国高速公路互通区指路标志的版面设置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