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高层建筑结构利用质量摆减震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高层建筑结构利用悬吊质量摆减震的原理及减震性能的研究,通过分析得出了在高层建筑结构顶部各层设备3个悬吊质量摆且其频率都和结构基频相同时减震效果最好,质量的减震效果还随悬吊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当悬吊质量与结构质量之比在于%时减震效果增加较缓慢。  相似文献   

2.
悬挂质量结构减震性能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悬吊结构有限元计算的模型及各参数的计算方法,在大量有限元计算的基础上对悬吊结构体系的减震性能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结构刚度和场地类型对其减震效果的影响.并对比了反应谱分析和时程分析的减震率区别,发现现行反应谱在对悬吊结构设计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围岩-隧道衬砌结构体系的减震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隔震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减震新技术,对地面建筑效果显著。本文在分析了地面结构隔震原理的基础上,以隧道洞口段为研究对象,从隔震角度出发,提出了地下结构减震模式的基本构思。根据模型试验和数值分析的结果,论述了这一构思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其结果可供地震区隧道和地下工程抗震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4.
围岩—隧道衬砌结构体系的减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隔震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减震新技术,对地面建筑效果显著。本文在分析了地面结构隔震原理的基础上,以隧道洞口段为研究对象,从隔震角度出发,提出了地下结构减震模式的基本构思。根据模型和数值分析的结果,论述了这一构思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其结果可供地震区隧道和地下工程抗震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一座独塔双索面斜拉桥为倒,通过对斜拉桥纵向抗震分析的全过程作一阐述,并针对地震反应过大的特点而提出的采用粘滞阻尼嚣对该桥进行消能减震设计的方案,经减震效果验证,能较大幅度地减小结构的地震反应,可供其他类型桥梁的抗震分析及减震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一典型大跨径混凝土拱桥的地震响应结果,得出,对大跨径混凝土拱桥而言,当其在不大的位移响应下,其内力及应力响应显著。因此,常规以位移控制为手段进行的减震方式对大跨径混凝土拱桥而言效果不显著。结合各类地震规范,比较混凝土拱桥与建筑结构在结构上与功能上的不同,提出位移响应及位移减震控制效果不宜作为混凝土拱桥的主要减震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7.
混凝土桥梁结构顺桥向大阻尼减震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一种新型的混凝土桥梁结构顺桥向大阻尼减震控制系统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进行了讨论给出了对该大阻尼减震控制系统进行设计的一般步骤和设计原则。最后,对一座用所设计的大阻减震控制系统减震后的混凝土桥梁结构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并对减震效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铁路简支梁桥支座的减震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有限元动力分析程序,对采用铅芯橡胶支座作为减,隔震装置的桥梁结构进行了非线性动力分析,研究了不同地地震激励对桥梁结构减震性能的影响,并与板式橡胶支座的减震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板式橡胶支座相比,铅芯橡胶支座可以有效地降低结构的内力和位移响应,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9.
阻尼是桥梁的重要动力参数之一,研究阻尼在减震中的作用对抗震设计很有指导价值,通过有机玻璃连续梁桥模型振动台试验,分析了阻尼对模型桥梁和墩减震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阻尼的大小对减震性能有着重要的作用,适当的增加阻尼会降低振动幅值,扰乱振动过程中规则的相位,从而得到良好的减震效果。  相似文献   

10.
某增建二线铁路隧道出口段位于曲线上,与既有铁路隧道逐渐靠近,至洞口处最小净距约15m,施工中采用减震爆破开挖技术。从开挖方法选择、采取的减震爆破技术措施(包括合理选择炸药品种、雷管起爆时差、掏槽形式、钻爆参数等)、减震爆破设计,以及爆破施工中的技术和安全要求等方面,介绍了既有铁路旁增建二线铁路时隧道施工中的减震爆破技术。实施减震爆破后,将最大振速限制在允许范围之内,既有铁路隧道的衬砌结构及轨道设施未受到影响,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设置梁塔之间纵向弹性约束是飘浮和半飘浮体系斜拉桥减震的一种常用办法.文中采用时程分析方法,研究了弹性约束刚度对斜拉桥减震的影响,并考虑不同场地土类别、不同斜拉桥结构对弹性约束减震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弹性约束抗震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塔梁交接处索塔弯矩和主梁纵向位移,但对塔顶位移和索塔墩底弯矩的减震效果不明显,甚至有增大趋势,场地类别和结构变化对弹性约束减震效果影响较大.因此,在实际工程中采用弹性约束减震时应根据桥梁的实际情况仔细分析方可应用.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7,(2):110-111
分析了桥梁结构减震设计方法的重要性和设计应用现状,并提出了设计方法应用问题的控制措施策略。其目的是为相关建设者提供一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要想使桥梁结构不受地震问题的影响,可通过粘滞阻尼器、抗震滑动摩擦支座以及铅芯橡胶支座来实现控制。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高烈度区常规屈曲约束支撑减震体系地震作用较大,结构抗震性能欠佳的问题,提出同时采用普通型和早耗能型屈曲约束支撑的两阶段减震体系.结合高烈度区工程算例,以小震时结构具有相同侧向变形为原则,分别设计了常规屈曲约束支撑体系和两阶段耗能支撑体系,并采用SAP2000建立相应的数值模型.结合模态、小震下的反应谱、弹性时程和大震下的弹塑性时程对两阶段耗能屈曲约束支撑减震体系的减震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同常规屈曲约束支撑减震体系相比,两阶段耗能屈曲约束支撑减震体系的刚度降低,地震作用显著减小,塑性铰的发展得到推迟,而且屈曲约束支撑的出力显著减小,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人行天桥主桥为桅杆式斜拉景观桥,根据该桥的建设需求和结构特点,开展桥梁抗震性能专题研究。依据现行城市人行桥相关规范要求,考虑地震作用,采用空间杆系单元建模,运用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尝试采用横向双固定支座和设置减隔震支座两条路径进行抗震设计,最终决定选用新型拉索减震支座进行减隔震设计。拉索减震支座调整了地震力的分布,激发出结构的冗余强度,优化抗震控制构件的受力特性,进而提高全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5.
隔震桥梁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隔震桥梁的设计特点,分别利用非线性水平和转动弹簧单元来模拟减,隔震支座和桥墩延性塑性铰的非线性性能,计及隔震器,减震器的作用对桥梁结构非线性弹塑性动力反应进行研究,采用大型结构分析软件ANSYS,结合算例分析了桥梁采用减,隔震支座和利用桥墩延性抗震的减震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行波效应对斜拉桥减震控制地震反应的影响,推导了多点地震动输入下的大跨桥梁减震控制计算方法,以一座大跨飘浮体系斜拉桥为实例,在桥塔和桥墩处设置阻尼器,建立其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行波输入下半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对斜拉桥的减震效果。计算结果表明:半主动控制比较缓和地控制桥梁的地震反应,而被动控制则急剧地控制桥梁的地震反应,因此,要慎用被动控制;行波效应对无控制、半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斜拉桥的桥塔均具有很小的不利影响,仅使桥塔内力增大约10%,对主梁均具有显著不利影响,使主梁内力增大近8倍;行波效应对半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减震效果的不利影响很小,没有出现明显的控制效果变差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高富有 《北方交通》2007,(11):73-75
利用上部结构,等效模拟TMD(Tuned Mass Damper调谐质量阻尼器)作用,讨论了上部结构对下部结构的反馈作用。对于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可减轻下部主体结构地震破坏程度,从而提供一种经济、实用的减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阻尼是桥梁的重要动力参数之一 ,研究阻尼在减震中的作用对抗震设计很有指导价值 .通过有机玻璃连续梁桥模型振动台试验 ,分析了阻尼对模型桥梁和墩减震性能的影响 .试验表明 ,阻尼的大小对减震性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适当的增加阻尼会降低振动幅值 ,扰乱振动过程中规则的相位 ,从而得到良好的减震效果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隧道震害的分类,分析影响震害的因素,给出了隧道震害的评估方法。通过分析断层破碎带段隧道震害的特征和机理,给出了合理的抗减震措施,包括减震缝的最佳间距、减震层的最佳厚度,加固区的最佳厚度及距隧道结构的合理间距。同时根据震害的评估方法,给出了3个阶段相应的震害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低屈服点波形钢板剪力墙(corrugated steel plate shear wall,CSPSW)新型抗侧向荷载系统减震耗能性能,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16个CSPSW有限元模型进行横向单调和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减震耗能性能数值分析,并以波形钢板屈服强度和板厚为关键参数,综合分析其对结构抗侧性能、滞回性能、刚度退化、延性和能量耗散等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低屈服点CSPSW与普通钢板剪力墙初始刚度相同,但抗侧性能弱于后者;与普通屈服强度CSPSW相比,低屈服点CSPSW滞回曲线更饱满,耗能性能更好,且延性更好;随着波形钢板屈服强度降低,低屈服点CSPSW延性和耗能性能均提高,结构水平刚度退化加快;随着波形钢板厚度增大,低屈服点CSPSW初始刚度和结构耗能性能均提高,承载能力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