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安庆石门湖航道整治工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腹地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皖江城市带的规划,运输需求快速增长,安庆石门湖航道整治工程势在必行。结合航运现状及水流自然条件,通过疏浚拓宽,弯曲半径不足处采取削滩、切滩、对河道狭窄的重要堤防段进行护岸、护坡,拆除新建及改扩建不能满足净空要求的原有跨河建筑物,全线设置航标等工程措施将安庆石门湖航道等级从六级提高至限制性Ⅲ级双线航道。航道整治工程实施后,对于促进腹地内社会经济发展及资源开发,完善区域综合运输体系,适应船舶大型化发展,提高航运效益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石门湖航道对安庆水运发展的重要作用,从石门湖航道的现状出发,阐述了石门湖航道整治的必要性和整治措施,以及开发石门湖航道需解决的问题。呼吁加快石门湖航道整治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石门湖水运工程日前通过竣工验收1993年12月30日,安徽省石门湖水运工程通过竣工验收。石门湖水运工程是省政府和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的一项工程。它位于安庆市区西端,经皖河与长江相通。该工程是一项包括航道疏浚,港口,进港道路,桥梁加固等...  相似文献   

4.
为评价航道建设与航运发展之间的适应性,测算航道建设与航运发展的适应程度,选取汉江航道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与航运发展之间的相关性,以航道条件、航道管理、通航保障、航道安全保障、航道信息技术等5个方面为着眼点,构建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2014―2016年航道建设与航运发展"不适应",2017年航道建设与航运发展"欠适应",2018年航道建设与航运发展"基本适应"。改善航道建设与航运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可从提升航道等级、加强航道管理、提高航道通航保障能力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5.
左江航道是一条国际航道,近年来左江航运的发展相对缓慢。开发左江航道,充分发挥其在流域经济、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作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为正确分析和计算汉江航道整治工程的航运经济效益,结合汉江航道整治工程效果,依据汉江航运历史数据及发展规律构建综合预测模型预测汉江航运需求,采用有无对比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2014、2018、2020、2025、2030年航道整治工程航运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汉江航道整治工程航运经济效益良好,并能为汉江航道建设管理提供依据,为汉江航道整治后进一步发展厘清思路。  相似文献   

7.
珠江流域航运规划总目标是:在发展以综合运输体系为主轴体系为主轴的交通运输业总方针指引下,建设以西江航运干线为主干,上游结合水电开发,密切配合,打通三个通向云贵的通道,即广州至南宁西江航运干线和南线通道右江,中线通道南、北盘江,红水河,北线通道都柳江、柳江(以下简称中通道、南通道、北通道),下游开放三个深水出海口门航道,即崖门(含虎跳门)、横门、磨刀门出海口门航道,使3000吨海轮经西江至肇庆,建成以三级航道为骨架,四、五级艏道为基础,形成干支直达、江海相通、水陆联运的航运体系。  相似文献   

8.
黄河下游航运对腹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的意义。通过调查黄河下游航道和航运现状,对黄河下游航道条件改变和航运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指出只有采取河道治理与航运开发统一规划、密切协作,优化水沙调控方案,通过束水攻沙,稳定中水河槽,才能实现黄河下游通航。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湘江干流社会经济、航运及航道建设发展趋势,阐述建设长沙综合枢纽对湘江航运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介绍金沙江中下游航道与港口现状及发展规划和水电开发利用规划,对金沙江航运经济腹地进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分析并对典型路径运输成本进行测算。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对金沙江客货运量和主要港口吞吐量进行预测。结合水电梯级开发对航道条件的影响,分析金沙江航道开发潜能,提出长江干线航道上延至金沙江的合理区段。针对金沙江中下游4个水电枢纽的现场条件,分析适应翻坝运输的货种对象,提出过坝线路选择与运输组织的原则,开展"水-陆-水"翻坝运输方案与"陆-水"公路短途驳运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以期为金沙江攀枝花—水富段航运资源开发论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寻找适合江汉运河开发的模式,进一步提升运河综合效益,在阐述江汉运河航运、生态文化旅游、水利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对运河综合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江汉运河综合开发模式。针对综合开发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梳理出推进新型船舶研发应用、加快汉江航道整治建设、尽快完成江汉航线开发、加强江汉运河沿线服务设施建设、推进绿色生态航运建设、推动运河周边旅游发展、促进航运与水利协同发展、搭建综合信息平台等8项重点任务;保障措施有:强化政策支持、加强部门合作、创新融资机制、创新调度机制。  相似文献   

12.
李源 《船舶》2023,(1):7-11
北极航道显著的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使其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气候变化、科技进步和保障体系逐渐完善的共同推动下,未来北极实现常态化、规模化通航成为可能。当前航行北极的船型已呈现多样化趋势,形成窗口期和季节性通航模式。未来北极航运的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和制约,与此同时,政策因素更增加了北极航道开发的不确定性。该文对未来北极航运发展趋势和模式进行展望和探讨,并提出发展北极常态化航运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3.
详细介绍我国内河航道及其航运发展概况,重点梳理长江干线航道、西江航道、京杭运河等我国主要内河航道信息化发展现状,系统阐述当前内河航道信息化发展中应用的关键技术,并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航道信息化发展趋势。现状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内河航道信息化建设现阶段整体仍处于向数字化转型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4.
引江济淮工程是兼有供水、航运、生态等开发任务的跨流域、跨省份的战略性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拟选择枞阳闸作为引江口门,并新建1000吨级船闸,作为菜子湖线路与长江连通的口门。核查枞阳小港航道条件,运用数学模型对船闸口门流态进行分析,得出枞阳小港具备开通航线的航道与通航条件。通过设计代表船型、设计航道宽度、水深、弯曲半径,提出连通航道的布置方案及合理的航线方案。  相似文献   

15.
正中小航道航运我国长期重航道轻船型,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应研究。一、落后的关键因素究竟是什么中小航道航运有三大因素,即船型、航道和配套设施,但从不同角度看往往有不同看法,这需大家充分摆事实讲道理,相互取长补短。现船型有严重问题,推广标准船型却自发大型化,整治航道对航运作用不大,配套设施面临返工,与大好交通形势格格不入。应加速研制充分利用航道资源尽力提高船舶经济性,实施标准船型,推动配套设施和航道逐段建设速见效,充分发挥综合运输体系优势。船型是最直接推动航运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论述江汉运河航道及腹地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并预测运河航道主要货类的运输需求及未来的航运运量,以及运河腹地潜在的旅游客运需求量;在此基础上,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完善水上运输网络、优化综合物流体系、促进节能减排、推进滨水生态旅游开发、推动区域经济带建设等多个方面,论证运河航道可能产生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为运河航运发展及腹地产业布局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卢国华 《珠江水运》2002,(12):27-28
内河建设与航运发展息息相关,它直接关系到航道的发展,航运的发展。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大多是内河航运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政府重视内河建设,不仅政策上给予扶持,在组织管理、建设资金投入上也有相应保证。特别是在开发水电资源时,都非常重视两个问……  相似文献   

18.
四川地处长江上游,有“千河之省”的美誉,长江流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97%。四川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长江水运,“九五”期间,提出“综合利用水资源,航电结合、联合建设、滚动开发、渠化航道、发展航运”的思路,对航运实施“以陆补水”政策,“十五”期间完成投资45亿元,水运基础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嘉陵江渠化开发全面推进,水运物流蓬勃发展。长江水运作为我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进出川大宗物资、特种物资和旅游、短途客运的重要交通方式,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科学发展观在内河航运中的运用 科学发展观第一次在理论上明确提出我国的发展理念,在发展战略上,提出必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的发展观要求内河航运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在统筹兼顾的原则下,使得内河航运的发展能够辐射周边经济产业带,从而实现整个社会总体的现代化。科学的发展观要求内河航运以协调发展为模式.即在内河航运系统中,协调好港口、航道、船舶和货物之间的关系.使得航运四要素协调发展;协调好航运与其他运输方式如公路、铁路、航空运输之间的关系.促进整个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协调发展。科学的发展观要求内河航运以可持续发展为途径,注重流域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注重对流域岸线资源的合理利用。注重航道治理开发的合理性,注重内河航运发展对货运市场发展的适应性,注重流域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研究长江下游航道建设对长江航运和沿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由航运视角扩展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可进一步认识长江下游航道在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航道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体现航道建设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同时为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决策提供参考,提升航道现代化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