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可持续贸易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进程中,船舶是全球贸易运输的必要工具,船舶污染却是海洋环境污染的重大污染源,包括船舶碰撞、触礁、搁浅、火灾或爆炸等海难事故造成船舶燃油、载运的货油、有害有毒物质泄漏导致严重的海洋污染;而船舶倾倒、排放的污染物质等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并对生物多样性及海洋物种的生态平衡产生破坏与威胁。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成为与人类共同利益有关的重要专题,建立健全相应的船舶污染损害赔偿制度也成为我们当前海洋环境保护立法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2.
海洋环境污染中有35%是由于船舶污染引起,为此从船舶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的主要物质方面分析了船舶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的途径及其污染特征,以限制船舶污染物排放,保护海洋环境为目的,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船舶污染防治的对策与措施。随着航运业和海洋开发的空前发展,海洋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从船舶上排入海洋及大气中的各种有害物质的数量也与日俱增,同时,船舶作  相似文献   

3.
海洋,人类赖以生存的摇篮。随着中国航运业的高速发展、海上运输的日益繁忙,船舶及有关水上活动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污染威胁也随之激增,尤其是船舶溢油事故对自然环境、水产养殖和旅游资源等造成的危害更是难以弥补,并且这种危害将是长期的。作为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主管部门,中国海事局高度重视海洋环境保护和船舶污染防治工作,始终致力于让“航行更安全,海洋更清洁”。  相似文献   

4.
《水运管理》2008,30(12):45-45
国际海事组织(IM0)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目前在伦敦总部举行第58届会议,一致通过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MARPOL)附则Ⅵ,就减少船舶污染物、温室气体排放取得重大突破:该附则将于2010年7月1日生效。  相似文献   

5.
新修订的国家《海洋环境保护法》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对保护海洋环境重大决策部署的有力举措,是进一步改善海洋环境、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中国既现实又紧迫的需求。全面深入实施《海洋环境保护法》,为有效增强船舶运输过程中产生污染影响的管控力度,规范船舶污染防治市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碧海蓝天净土提供了根本保证和坚实基础。但船舶污染物收集、转运、处理的设施、机制和能力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要大力推进新能源动力船舶建造和现代化港口的建设,顺应绿色、低碳、智能发展。  相似文献   

6.
由于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国内外主要海洋环保法规提高了对船舶污染物的处理能力的要求。本文介绍的基于现场总线的污染综合监控系统利用FameView组态化软件编程技术进行设计,能够分散控制现场的各种先进的污水和垃圾处理设备,从而能有效提高对船舶污染物的处理能力,使主要船舶污染物的排放符合海洋环保法规的要求,从而控制船舶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7.
《世界海运》2017,(12):18-22
船舶作为世界航运的主要载体,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随着船舶数量的增多以及船舶个体的大型化,船舶污染已经成为威胁海洋环境和全球生态的重要源头。船舶生活垃圾、污油水、压载水的排放都会对海洋环境带来影响,船舶事故中发生的油品、危险品泄漏对海洋生态造成毁灭性危害。为规范船舶污染物质排放,减少船舶污染对生态的破坏,国际社会正形成以国际海事组织为中心、《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基础的船舶污染国际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8.
杨培举 《中国船检》2006,(11):26-29
近年来,为了保护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国务院已先后制定了防止陆源污染物污染海洋、防止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海洋、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鉴于海洋工程也是一个方面,国务院决定颁布实施《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个条  相似文献   

9.
秦天宝 《世界海运》1999,22(6):35-37
船舶污染,无论是事故性,还是排放性的。,都会给海洋环境造成重大危害为此,国际社会已形成了控制船舶污染的国际条约体系,它包括全球框架性公约,专项国际公约和其他相关的海洋环境保护公约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严重忽略了海洋环境保护的问题。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在全球海洋环境污染中,35%的污染源由船舶排放,其主要是油类物质。其中,石油在每年的海上运输过程中,船舶排放到海洋中的石油高达100多万吨,是人类其他活动泄入海洋石油的10倍。对此,2007年3月26日,国际海事组织指出,海运业要提高环保标准,并遏制空气污染。欧洲联盟27个会员国也从2007年4月起,实施2006年通过的一项新指令,以有效制裁海上污染行为,  相似文献   

11.
一直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严重忽略了海洋环境保护的问题。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在全球海洋环境污染中,35%的污染源由船舶排放,其主要是油类物质。其中,石油在每年的海上运输过程中,船舶排放到海洋中的石油高达100多万吨,是人类其他活动泄入海洋石油的10倍。对此,2007年3月26日,国际海事组织指出,海运业要提高环保标准,并遏制空气污染。欧洲联盟27个会员国也从2007年4月起,实施2006年通过的一项新指令,以有效制裁海上污染行为,  相似文献   

12.
卓睿璇  宋瑶瑶  卓红 《水运管理》2024,(1):18-20+28
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深化推进,国际公约中对船舶环保的要求不断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防治船舶污染的法律制度暴露出减污降碳不协同、船岸联动不紧密、制度体系不健全、先进理念未入法等问题。为此,202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完成第二次修订。本次修法统筹考虑防治船源污染、保护生态和应对气候变化,严防压载水和沉积物造成的生物入侵,完善船舶污染物联单监管和托运人告知义务,优化船舶污染物排放控制区制度,建立船舶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倡导绿色航运,助力建设海洋强国、航运强国。  相似文献   

13.
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海洋污染是保障国家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涉及的海洋环境污染防止对象主要有陆源污染物、海岸工程、海洋工程、倾倒废弃物、船舶及有关作业活动等五项。  相似文献   

14.
酝酿已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简称《防污条例》)将于近期出台。该条例的出台,将对我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工作、实现“让海洋更清洁”的目标产生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为更深入全面地了解《防污条例》,便于下一步实施,本刊记者日前采访了交通运输部环保中心顾问、高级工程师、多年从事海洋环境保护和防止船舶污染水域监督管理工作的专家劳辉,请他围绕《防污条例》,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新型舰船环境保护技术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控制船舶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必须对各种污染物进行处理,新型舰船应从设计开始统筹考虑。结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对舰船污染物进行分类,提出新型舰船的污染物的排放、资源的循环利用、信息化管理、材料的选用、设备的功能等方面构想。  相似文献   

16.
海洋面积辽阔,占地球总面积的71%,海洋蕴含生物、矿产、能源等丰富的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也逐渐扩大,海洋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船舶在营运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直接或间接把一些物质和能量引入海洋环境,以至于产生损害生物资源,危及人类健康,妨碍包括渔业活动在内的各种海洋活动,破坏海洋的使用素质和舒适程度的有害影响,造成海洋污染[1]。据有关资料显示,海洋环境污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船舶污染物造成的。因此,加强船舶污染物管理,严格控制船舶污染物进入海洋,对海洋资源的保护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航运业和海洋开发的空前发展,海洋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又有全球经济化的影响,资源的利用重心已从陆地向海洋倾斜。在全球呼吁保护环境的浪潮下,保护海洋环境已经刻不容缓,而船舶对海洋造成的污染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在此,从强船舶管理,提高船员意识,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的分析,提出减轻船舶对海洋造成的污染建议,解决有关船舶污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刘振东 《中国水运》2006,4(11):17-18
石油污染已成为海洋环境的主要污染,对海洋及近岸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微生物降解是去除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途径.海洋石油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受石油组分与理化性质、环境条件以及海洋微生物群落组成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而氮和磷营养的缺乏是海洋石油污染物生物降解的主要限制因子.在生物降解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修复技术在海洋石油污染治理中也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远平  王方顺 《船艇》2007,(8B):43-43
随着海洋事业的发展,人们对海洋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国际海事组织对“防止船舶垃圾污染规则”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我国于1983年底也颁布了《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对我国管辖的海域及海港的船舶垃圾处理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但是,从目前现状来看,我国除远洋船舶外,其它船舶对垃圾的处理还基本上处于较原始状态,特别是如何及时、文明处理一日三餐产生的餐厨垃圾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根据《MARPOL73/78》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相关要求,结合具体工作实际,就船舶安检中有关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环境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