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8月10日,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举办了“城市综合交通科技沙龙”,邀请专家、学者畅谈交通需求管理。具体围绕4个议题:在城市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尤其土地趋紧的矛盾更加突出的条件下,强化交通需求管理应作为战略抉择之一;作为上海控制机动车拥有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新增机动车额度拍卖,如何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使之更加完善?中心城停车泊位适度紧缺是控制机动车使用的措施之一,如何协调与增建停车设施、弥补停车缺口的关系?如何减少长距离、钟摆式、向心式等不必要的出行,缓和交通供需矛盾?专家、学者的建言摘要本期予以刊登。同时,我们期待广大读者围绕上述议题踊跃来稿,发表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2.
《城市交通》2009,7(6):91-91
重庆市成功举办“重庆-英国可持续交通论坛”,来自英国的专家认为,使用新技术、新燃料,建立人性化智能交通将是未来低碳交通发展方向。如何建立低碳交通?英国专家称,除了在汽车、货车、公路运输、大客车、火车、航运和海运等方面支持新技术和新燃料能源外,还应该通过建立智能交通,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低碳出行选择,以及利用市场机制推出低碳交通车型。  相似文献   

3.
慢行交通系统在中小型城市的功能定位尚不明确,绝大多数的居民出行让步于小汽车出行.讨论交通政策导向的能动性,结合济宁特色突出政策对慢行交通的倾斜;分析济宁市城市、道路、交通特性,明确指出慢行交通在济宁居民出行的主导地位;依据规划年的用地情况,分区域、分层次的进行慢行区的划分;提出慢行廊道布局的原则,依据交通预测模型OD期望线来合理布设慢行廊道.  相似文献   

4.
城市交通的机动化发展,对慢行交通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如何保障慢行空间、提升慢行品质、营造怡人的慢行环境对于中小城市来说至关重要。以兴化市老城区为例,基于出行调查数据分析中小城市居民的出行距离及出行结构特征,指出慢行交通在中小城市居民出行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针对目前兴化市慢行交通存在的问题,从路网优化、安全管理、水资源利用、停车换乘、文化特色融合等方面提出相应改善策略。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于9月22日,在上海科学会堂召开2011年第三次专家恳谈会(一季度一次)。会议主题是"上海新城交通发展战略与策略",主要议题有五个:一是新城与以往提出的"卫星城"有何不同?如何确定新城的功能定位;二是新城土地使用规划与交通合理组织,如何通盘考虑、综合平衡,发挥良性的交互作用?三是新城与中心城交通发展模式与战略;四是新城内部交通模式与战略;五是新城交通发展策略。与会专家各抒己见,气氛热烈。现将他们的建言整理发表如下,希望广大读者围绕上述议题,来稿发表见解。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朱惠君(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秘书长、高工):学会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专家恳谈会,就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关心的城市与交通热点、难点问题请专家建言献策,然后由学会整理成科技建言供市有关领导参考,效果很好,受到众多领导的重视和肯定.今天,市科协领导也来听取专家们的真知灼见.据我所知,专家们根据预通知中提出的议题都作了精心的准备,把自己对上海新城交通发展战略的见解及智慧无私地奉献给上海城市与交通的建设事业,非常感谢大家.现在,请专家们对新城交通发展战略策略提出宝贵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简述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1慢行交通 1)概念 慢行交通,是相对于快速和高速交通而言的,有时亦可称为非机动化交通(non—motorized transportation),一般情况,慢行交通是出行速度不大于15km·h^-1的交通方式。慢行交通包括步行及非机动车交通,由于许多大城市的非机动车交通主要是自行车交通,慢行交通的主体就成为步行及自行车交通。虽然慢行交通出行速度较低,但在出行方式选择中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我国大部分城市的交通结构中,  相似文献   

8.
慢行交通作为绿色出行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交体系的延伸,近年来在国内得到较快发展。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慢行交通的发展趋势,从政策、法规、设施、技术、公众教育5个角度总结国内外慢行交通发展经验,对我国其他城市的慢行交通发展从发展思路、规则建设、规划重点、运行管理和技术革新5个方面提出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9.
城市交通建设项目施工交通影响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各大城市为了缓解交通堵塞等问题,开始着手建立交、修地铁等大型交通建设项目的实施,但是项目施工会对交通运行和居民出行,包括机动车交通、慢行交通、公共交通和静态交通等方面都会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前,各大城市为了缓解交通堵塞等问题,开始着手建立交、修地铁等大型交通建设项目的实施,但是项目施工会对交通运行和居民出行,包括机动车交通、慢行交通、公共交通和静态交通等方面都会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结合芜湖市交通调查基本情况,分析了慢行交通与用地布局的关系,探讨了其时间分布、距离分布的出行特性,并构建了在不同出行目的下,分别以出行时间、出行距离为变量的慢行交通分担曲线模型.最后,以芜湖市交通需求预测中,居家工作出行目的的时间和距离为变量的预测为例,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防治机动车污染,提升慢行交通系统使用率与服务水平,针对慢行交通出行者特性开 展研究。以铜川市居民出行调查为数据基础,将其分为家庭属性、个人属性与出行特征属性3 个 类别,借助SPSS 软件构建二元Logistic 模型,以优势比(OR) 为主要评判标准,从多种属性变 量中辨识影响慢行交通使用的主要变量,阐述出行者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步行出行距离一般小 于3km,自行车出行距离小于5km,各种属性变量对慢行交通的选择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步行与 自行车出行的影响变量也存在差异;女性更倾向于步行而男性使用自行车的几率更高;非通勤出 行以步行为主;交通工具保有量的提升会降低步行使用率,而对自行车出行基本不产生影响;家 庭收入与是否选择慢行交通出行不存在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为编制好上海"十三五"综合交通规划,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列出5个议题:一是如何构建世界一流水准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支撑上海成为全球城市?二是"十三五"综合交通规划如何与修编中的上海总体规划确定城市发展方向、结构、形态、布局和城市更新良性互动、相互促进?三是上海综合交通规划如何与长三角、长江流域经济带通盘考虑,促进区域经济和长三角城市群、长江流域经济带发展?四是互联网、车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如何在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应用?五是怎样建设低碳、绿色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于2014年9月15日,召开"十三五"上海综合交通规划编制若干重大问题研讨会,邀请专家围绕议题,从不同的视野、层面畅所欲言。现将专家们的发言摘要刊登,以飨读者。也希望广大读者来稿发表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李磊  杨雍彬 《交通标准化》2020,6(2):109-115
鉴于我国城际长途慢行交通设施建设快速发展,为提高其交通旅游服务水平,改善游客出行体验和控制建设成本,并为制订相关标准提供基础性指标,对慢行交通驿站设置间距进行了综合性量化研究。首先,构建了基于慢行交通人群出行过程的生理机能、不同情境下的应急需要及驿站设施建设成本等多因素的量化规划模型。然后,利用MATLAB软件求解函数极值,得到综合社会效益较优的驿站设置间距范围。最后,基于计算结果对《绿道规划设计导则》中驿站间距设置标准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提出城际长途慢行交通服务驿站设施最佳间距为2.2~3.4km,并进一步推断出旅游公路服务驿站间距的设置原则。  相似文献   

15.
王晨 《交通与运输》2020,36(2):94-97
为有效提升苏州古城交通出行品质,对人本导向的古城交通治理方法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苏州古城现状空间和交通特征,识别了新时期古城交通发展面临的挑战,并借鉴京都、巴黎和慕尼黑古城发展经验,确立了以通勤人群、常住人群和旅游人群需求为核心的慢行和公交优先的苏州古城人本交通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古城慢行复兴、塑造"轨道+慢行"街区、严控小汽车交通等交通治理策略以及"轨道+慢行"模式的分步实施路径建议,对苏州古城和其他类似地区的交通治理都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慢行交通在城市交通出行方式中的比重日趋增大,但目前在设计和管理层面均未得到充分重视。通过总结分析国内外既有道路设计中慢行交通系统现状,以及我国慢行交通出行环境,指出为营造良好的慢行交通出行环境,仍需要精心设计慢行廊道和行人过街设施。结合道路工程实例,分别对新建及改造工程中慢行交通出行环境的设计、改善做了具体分析与展示。  相似文献   

17.
城市慢行交通规划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熊文  陈小鸿  胡显标 《城市交通》2010,8(1):44-52,80
目前,中国城市慢行交通发展定位不够明确,慢行环境日益恶劣,亟须开展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研究。讨论了国内外城市交通模式及慢行交通保护战略,并从城市交通规划对慢行交通关注的缺失、城市交通管理缺乏人人性化评判依据,以及干路机非冲突造成慢行交通安全隐患等角度解读了慢行困境与规划反思。指出明确慢行交通地位、保障慢行安全与便捷、保护慢行活力应成为慢行交通规划的重要目标。据此,以上海市为例,介绍了机非分离规划、步行过街设施规划、自行车廊道网规划、宁静步行系统规划的研究实践。  相似文献   

18.
为提升慢行交通系统建设质量,根据居民慢行出行体验反馈进行慢行交通环境满意度评价。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提取慢行交通环境满意度评价调查问卷数据,确定慢行交通环境满意度的关键因素为非机动车设施便利度、街道环境、安全性感知、舒适度感知与整体满意度,基于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构建慢行交通环境满意度的假设模型,进行适配度检验和假设检验,分析慢行交通环境满意度模型的路径系数并提出相应优化措施。结果表明:城市慢行交通环境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按重要性从大到小依次为非机动车设施便利度、舒适性感知、街道环境、安全性感知;非机动车设施便利度与舒适度感知是影响城市慢行交通环境满意度的主要因素,舒适度感知对城市慢行交通环境满意度的影响比安全性更大,机非/人非隔离状态是影响出行者舒适度感知的最大因素。此结果可为慢行交通环境建设提供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发展低碳交通重要趋势之一,是倡导慢行交通,如步行、骑自行车等,减少拥有和过度使用机动车。实现这一出行方式,最终转变生活方式,需要全民意识和全民行动。但这种转变需要各级政府和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等部门,高度重视慢行交通。这不仅需有政策的引导、推动,更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具体工作,形成有利于慢行交通发展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氛围。一、完善慢行交通路网1.形成系统,注重通达性以往在城市规划中也有非机动车  相似文献   

20.
作为城市公共空间重要组成的慢行空间,由于多年来机动车规划优先的影响,其品质改善十分有限,与之相伴相生的城市生活日益缺失,乃至基本消失.聚焦城市核心区这类城市更新热点地区,以上海市静安苏河湾城区为例,通过细化区域出行、慢行网络、慢行设施、交通运行、慢行安全等交通特征的调研与分析,提出构建便捷高效、特色彰显、品质宜人慢行交通体系的目标,并从重点区域、重点节点、重点街道等3个尺度提出慢行空间打造的具体措施,提升区域慢行可达性,缝合被分割的慢行空间,体现对慢行路权的保障和对红线内外街道空间统筹设计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