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加快我国铁路改革的立法工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国务院已基本上肯定了铁道部提出的在全路实行“网运分离”的改革方案。这标志着我国铁路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走向已经明确,铁路改革将进入一个在总体部署下系统推进体制转换和结构调整的新阶段。基于此,结合我国的国情和路情,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认真做好铁路改革的立法规划,加紧研究制定与铁路改革相配套的运输政策和法律法规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针对我国铁路即将按“网运分离”实施的重组改革,笔者认为,必须在以下几方面加紧做好立法规划,提出国铁改革重组的一系列议案,制定、修改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2.
"网运分离"和"设立区域公司"是铁路运输业重组的两种典型方案,国外铁路改革重组中也有相应的实践。本文在对中国铁路改革必要性进行分析后,对采用"网运分离"模式进行铁路重组的英国、德国和法国以及采用"区域公司"模式的美国和日本的案例进行梳理,并运用考虑组织结构的委托—代理模型、交易成本和产权等从理论上对已有实践进行解释。研究结论认为,"网运分离"的方案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也很难做到可持续;中国铁路的改革重组应该考虑"区域公司"的方案。  相似文献   

3.
<正> 当前,对我国铁路业进行重组已经达成共识,但对重组的依据却有不同的看法,最普遍的看法是,由于我国铁路业长期以来政企不分而导致效率低下,为了引进内部竞争,所以要对铁路业进行重组。但有人认为铁路业是“内部弱竞争格局”的行业,重组引进的内部竞争是非常有限的,因此重组依据是不充  相似文献   

4.
我国铁路重组为三大区域铁路公司的设想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提出我国铁路实行两层面竞争的三大区域铁路公司重组思路,这一改革的六大目标是:打破垄断、重塑铁路运输企业、引入竞争、提高效率、吸引民间资本、加快铁路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产权关系入手推进我国铁路投资体制改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铁路行业一度中断了与资本市场特别是直接融资渠道的联系,这其中有多方面原因,从国际经验看,铁路政策的重大调整、放松管制、行业重组以及民营化才使得资本市场重新顾盼铁路。铁路的有形资产包括线路、场站等固定设施和机车车辆等移动载运设备,铁路上的产权构成当然也包括财产的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但由于是在地理上分布很广的网络系统,其产品又是旅客和货物的空间位移,因此铁路企业在对财产的使用和控制上与一般企业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基于网络型基础产业公共性现象一般特征的铁路公共中间品和共用经济问题进行探讨,试图提出一种基于从"二分法"到"三分法"纵向关系调整的铁路运输业重组思路,提出了铁路改革的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李堃 《综合运输》2003,(8):30-31
铁路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政企分开,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重组,打破行业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具体方案为:建立国家铁路控股公司,下设若干区域性路网公司和铁路客货运输公司及专业运输公司,分别负责铁路的建设和运输经营管理,实现政企分开、网运分离。组建非经营性路网管理机构,实现铁路分类管理、建设。  相似文献   

8.
解决中国铁路公益性问题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敏  张秋生 《综合运输》2009,(10):30-34
本文主要针对中国铁路的公益性问题进行分析,认为由于中国的国情和路情决定了中国铁路必须承担公益性运输责任,但同时铁路重组又必须解决铁路提供公益产品由谁付费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公益性问题的原则及对策。  相似文献   

9.
王晓荣 《综合运输》2023,(1):138-142
为提升武汉铁路物流服务水平,促进双循环发展,论文系统分析了武汉市铁路物流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发展策略。具体发展策略包括:设施设备层面,需完善铁路网络,促使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铁路与产业园区等的无缝衔接,还需提升技术装备的先进性与标准化水平;企业组织层面,需培育专业化、多元化的铁路物流企业;信息化层面,需构建高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与共享平台;政策体制层面,需强化交通、产业及土地等各类规划的协同,以相关政策支持铁路物流特别是多式联运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 1999年5月,韩国政府确定了“公团化加民营化”的铁路结构改革思路,并且委托民间机构准备具体实施方案。2000年7月设立了以大学教授及研究机关专业人士为核心的铁道产业结构改革审核委员会,负责审核有关铁路重组的各种不同方案,并进一步听取民间专业人士的建议。2001年7月该委员会正式  相似文献   

11.
《综合运输》2012,(7):90-90
北京交通大学运输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红昌认为,民资进入铁路行业还存在多方面的障碍。第一,铁路投资大、周期长。铁路单线投资动辄上百亿元,一般的民营企业难以承担;单线铁路建设通常需要2至4年,与公路相比,铁路的收益回报周期是公路的3倍。第二,收益回报难以独立核算。  相似文献   

12.
政策法规     
《西部交通科技》2013,(9):I0001-I0001
国务院发布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意见 日前,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全面开放铁路建设市场,对新建铁路实行分类投资建设,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铁路。稳步理顺铁路价格关系,并建立铁路货运价格随公路货运价格变化的动态调整机制,创造条件,将铁路货运价格由政府定价改为政府指导价,增加运价弹性。  相似文献   

13.
<正>在我国经济总量上升的背景下,近年来铁路货运却呈下滑趋势,其中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是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铁路垄断货物减少,竞争货物增多,加上铁路还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要承担大量的社会性和公益性职能;主观原因是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铁路的经营理念、管理体制、营销机制以及服务水平都适应不了市场的需要。进行铁路货物  相似文献   

14.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任何一个行业的基本属性都应予以明确定位,如此,这一行业才能依据自己的属性来确定自身在这一体制中的行为。迄今,国家对铁路运输业的属性一直未予明确定位,即铁路运输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没有制定公益性与经营性的区分标准,因而使其属性处于“模糊”状态。国家对铁路运输业的定位  相似文献   

15.
随着铁路企业向现代运输经营型企业加速转型,铁路网运分开改革的政策导向和路线图已明确。本文在分析网运分开成功案例的基础上,认为铁路网运分开对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科学定位铁路行业属性、推进铁路股份制改造具有深远意义。高速铁路的发展、铁路公司制治理结构的建立、客货运清算方式的完善为铁路网运分开改革奠定了基础。各铁路局集团公司划分为客运公司、货运公司、路网公司,并分别负责客运业务、货运业务、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等。为保证铁路运输安全与高效,路网公司行使调度指挥权,客运公司、货运公司按照"担当"清算、"承运制"清算原则向路网公司清算,各集团公司间清算由总公司组织。  相似文献   

16.
《综合运输》2010,(3):95-95
2月8日,东航与上航召开联合重组工作总结大会,宣布东航上航联合重组圆满完成,双方业务合作已广泛开展,新东航崭新亮相,其市场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联合重组工作完成后,新东航的运行资产超过1500亿元,拥有大中型飞机331架,通航点达151个,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铁路局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大幅消减铁路行政许可事项。本文通过梳理我国铁路行政许可的实施现状,通过市场问卷调查对铁路行政许可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评价,提出优化铁路行政许可制度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 一、铁路债务分析 铁路不合理的债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非正常负债。非正常负债又分为两类,一类是铁路的财政性负债,一类是过度负债。 1.铁路的财政性负债。铁路财政性负债包括三方面:一是由于价格管制带来的政策性亏损,这部分亏损应由财政弥补,经常由铁路建设资金垫补,引起企业负债增加;二是铁路承担了太多的社会福利负担,如路内的文教卫生、治安等费用;还要承担职工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支出。  相似文献   

19.
张伯敏 《综合运输》2000,(7):22-23,21
<正> 一、关于铁路经营体制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中国铁路运能与运量不适应的局面已暂让位于供给与需求的不适应,突出表现是高附加值货物等纷纷离开铁路,寻求其它快捷、准时的交通运输方式,使铁路交通份额总体上呈下滑态势,究其原因:一是政企不分管理体制上的问题;二是大而全、市场主体不明确等经营机制上的问题;三是工程、工业、物资等非运输企业机构调整、企业重组上的问题;四是职工养老、保险、医疗、经济等社会保障制度上的问题;五是企业公有制形式多样化方面的问题。 铁路的经营体制调整要加快面向市场改革的步伐,主要内容有: 1.实行政企分开,全面推行公司化改革试点,建立产权明晰的现代化企业制度,明确铁路局为市场经营主体,落实资产经营责任制。 2.逐步且有力地削弱计划经济时期延续下  相似文献   

20.
一是破解社会资本进入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铁路管理运营收益的透明化,提高社会资本进入铁路行业的积极性。二是研究建立铁路沿线城市尤其是大型中心城市,对铁路建设投资的收益反哺机制,研究运用上地增值收益、地方财政资金反哺支持铁路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