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航道通常较窄,通航密度大,船舶在航道中航行时会遇他船后,不可能完全按照《避碰规则》要求的"早、大、宽、清"采取避让行动。在航道中如何采取避让行动,尤其是在特殊情况下如何行动,《避碰规则》并未清楚列明,驾引人员只能根据现场情况以及自己对《避碰规则》的理解采取行动。现实中,经常发生因驾引人员对《避碰规则》理解不一致从而导致避碰行动不协调的碰撞事故。通过对《避碰规则》在航道中适用问题的分析,找出在航道中符合《避碰规则》的避让方法,以期减少事故的发生。在此基础上,对航道中的碰撞责任认定问题进行分析,为科学认定事故责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以下简称《规则》)第17条赋予直航船“独自采取避碰行动”和“采取最有助于避碰的行动”的责任与义务,是为了避免碰撞事故的发生——当规定的让路船没有遵守《规则》规定采取让路行动时,两船就会处在非常危险的境地,这种态势若发展下去,碰撞将不可避免。如A轮从海门港按计划航线空放宁波北仑港时,在头门岛附近与B轮的碰撞事故。  相似文献   

3.
正0引言本文分析集装箱船W轮在驶离日本博多(Hakata)港时,与1艘近岸航行T轮的碰撞事故发生的过程及原因,对船舶离港定速时机、海图作业、驾驶员航行职责、近岸航行定位方式的选用、近岸航行保持船位于计划航线上的考虑及碰撞危险的判断等方面进行剖析,旨在: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提醒船舶驾驶人员在离港航行时加强戒备和防范;在履行航行职责时保持高度警惕,提高责任意识;在遵守《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以下简称《避碰规则》)的原则上运用良好  相似文献   

4.
锚泊船舶与他船发生碰撞在海上船舶碰撞的案例中并不少见,海事局或者海事法院对碰撞责任进行认定时,一般都认为锚泊船舶没有碰撞责任或者承担很小比例的责任。本文分析了在《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以下简称《避碰规则》)下,锚泊船舶与他船发生碰撞的几种类型,对如何理解《避碰规则》下锚泊船舶的避让义务提出一些看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文中通过对一起交叉相遇的碰撞事故案例进行分析,罗列出事故双方驾驶员违反的《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中相关条款,并深入探讨了交叉相遇局面中"直航船"的行动:包括交叉相遇局面的判定,直航船为什么要采取行动,作为直航船驾驶员的误区,直航船何时要采取保向保速的行动,何时要采取独自操纵的行动,何时要采取最有助于避碰的行动,从而让驾驶员能充分了解《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尤其能让作为直航船的驾驶员避免误区,能及时采取有效的避碰行动,达到确保海上航行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此文通过对两起商船与未从事捕鱼作业的渔船碰撞事故的分析,旨在加深对《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的理解,避免事故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7.
2018年1月6日"桑吉"轮与"长峰水晶"轮在开阔水域、良好水文气象条件下发生的碰撞事故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本文在由中国、伊朗、巴拿马三国和中国香港地区共同签署的事故安全调查报告的基础上,根据《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及《STCW规则》等法规,分析两船的会遇局面、事故发生原因及双方责任,并总结教训,供航运界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8.
张铎 《世界海运》2019,(6):12-15
无论是从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的渊源还是对其具体条款的分析来看,1972年避碰规则仍然继承了其从前版本的立法模式,即以第三者的视角制定,侧重于指导法官在私法领域的民事判决中分摊碰撞责任,弱化了对海员避碰操纵的指导。《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公约》明确了避碰规则的唯一宗旨是保障船舶海上航行安全,这一宗旨决定了避碰规则的立法模式,而立法模式又进一步决定了对避碰规则中两套行动规则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在船舶避让行动中很多驾驶员会错误地理解避碰规则,违背《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的要求,致使船舶间构成紧迫局面,甚至碰撞。详述容易错误理解避碰规则的几种情况,供驾驶员参考。  相似文献   

10.
船载AIS能够帮助值班人员提高情景意识,作出避碰决策。然而,从近年来的事故调查中发现,AIS使用不当已成为导致许多海上碰撞事故的重要因素。在对“AIS致碰”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修订《船载自动识别系统(AIS)操作使用指南》[IMO A.1106(29)号决议]、修订《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加强履约管理等方面提出规范AIS使用、预防“AIS致碰”事故的履约建议。  相似文献   

11.
《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以下简称《规则》)为减少两船间的碰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为碰撞事故发生后划分双方的民事赔偿责任提供了法律依据。《规则》自生效以来,历经数次修改,已逐渐走向完善。但是,纵观《规则》全文,仍有不足之处,个别条款仍存在着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航海学会于1982年11月8日至12日在上海召开了《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学术讨论会。参加这次会议的国际海事组织(IMO)的专家们在会上发表了17篇论文,本文是其中的9篇的摘译。这9篇论文的题目是:(1)海上避碰规则的发展;(2)雷达与避碰;(3)船舶定线;(4)渔船与避碰;(5)船舶通航管理与避碰;(6)碰撞中的人为因素;(7)碰撞案例的研究;(8)水面受限制条件下引起碰撞的因素;(9)碰撞法:责任的判定、限制与损害。  相似文献   

13.
杨奇 《航海》2013,(3):44-46
《海上避碰规则》的相应条文基本上涵盖了船舶碰撞事故发生后事故责任方的错误,且大多是人为因素。针对船舶发生碰撞的行为过程分析,追根究源,这是一个偶然走向必然的综合过程。由于人为的对规则理解和执行的偏差行为,而造成严重事故必须引起航海者的警视。  相似文献   

14.
曲志庆 《世界海运》2013,36(1):38-40
针对"XX"轮雾中漂航时发生的碰撞事故,分析发生碰撞的原因,依据公司体系文件规定和《避碰规则》相关条款,探讨船舶驾驶人员在加强航海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如何发挥驾驶台团队作用,改正航海上习惯性的错误做法,以确保船舶安全。  相似文献   

15.
海上船舶发生碰撞事故会造成大量的财产和生命的损失,为了减少这类事故的发生,利用数据库将碰撞规则结合航海实例推算出合理的避碰方案。通过分析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和利用船舶航行记录仪具有回放数据的特点,把船舶海上航行知识分为规则类知识与实例知识。为了便于检索避碰数据库,设计避碰规则数据库、实例数据库和信号数据库并推算出船舶避让时应该采取的行动,同时增加专家数据库来核对该推算是否需要修正。该设计方法对年轻船员处于航行紧急状态下,能够快速地查询到最利于本船的避碰方案,对减少船舶避碰事故的发生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许岩松 《世界海运》2012,35(2):50-52,56
船舶在海上经常使用VHF约定避碰行动,但航海界对发生碰撞后各自的责任划分以及承担的后果众说纷纭,没有统一认识。从一个真实的海上事故案例出发,运用《避碰规则》以及行政法、民法原理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给出有关VHF约定避碰行动的责任划分建议。  相似文献   

17.
Blanche 《游艇业》2011,(10):42-45
碰撞事故是船舶安全航行的大敌,它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的巨大损失,而且还会因事故导致水域环境的严重污染。人能酿成事故,也能创造安全。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游艇驾驶员,除了熟练掌握驾船技巧之外。还要认真学习并遵守《国际海上避碰规则》,本期的《游艇课堂》将简要解读《规则》的第一部分,为规范驾驶加上安全的砝码。  相似文献   

18.
在船舶航行当中,发生碰撞事故的主要因素,就是在陷入紧迫局面和紧迫危险的情况下,双方没能及时采取恰当有效的措施,进而导致相撞。为了减少和避免此类事故,国际海事组织制定了《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作为海上交通规则。基于规则中在航的定义,应研究分类船舶运动状态,明确船舶运动状态中在航和非在航等分界点,进而对紧迫局面和紧迫危险情况下的避碰决策方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论述雷达观测的特点,从雷达观测的特点出发並根据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探讨雷达避碰的一般原则,再进一步讨论在远距离和近距离雷达避碰行动。在上述论述中,参考了过去碰撞事故的教训和成功地使用雷达避碰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船舶之间的碰撞事故时有发生,尤其是港口内的碰撞事故更为频繁。文章分析了船舶互见中的行动规则在港内的适用问题,提出了船舶在港内航行当与《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和不同港口《港章》相违背时,应该如何解决两者之间的不同并达成共识,从而保证船舶航行的安全,将事故率减少到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