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利用S-100蛋白抗体对126例涎腺肿瘤(多形性腺瘤、恶性多形性腺瘤、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基底细胞腺瘤和乳头状囊腺瘤等)进行了免疫组化研究。结果发现:5种肿瘤中都有瘤细胞或部分瘤细胞表达S-100蛋白;但乳头状囊腺瘤的肿瘤性上皮则呈S-100蛋白阴性反应。提示:S-100蛋白抗原在涎腺肿瘤性肌上皮细胞中均有表达。  相似文献   

2.
<正> 嗜酸颗粒性腺瘤又称膨大细胞瘤,是涎腺中极为少见的一种良性肿瘤。我们二十多年先后共收治涎腺各种肿瘤375例,但其中经病理证实确系涎腺嗜酸性细胞腺瘤仅有2例,其中一例为右侧腮腺嗜酸性细胞腺瘤,另一例为右侧颌下腺嗜酸性细胞腺癌,现分别介绍于下: 例一:扬××,男,53岁,于66年4月7日以右耳前下部肿块11年破溃1年之主诉入院。11年前右耳前下长一肿块约红枣大小,较硬,无任何不适,肿块渐大,七年后长至鸡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urvivin在涎腺良性多形性腺瘤(PA)、交界性多形性腺瘤(RPA)、恶性多形性腺瘤(MPA)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增殖活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原位杂交技术检测14例涎腺PA、9例RPA、11例MPA以及9例癌旁腺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结果Survivin mRNA在涎腺PA、RPA、MPA中的表达与其蛋白表达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在癌旁腺体中的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涎腺PA中Survivin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低于RPA、MPA及癌旁组织(P<0.01),而RPA与MPA中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在MPA中高分化者与中低分化者的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urvivin基因的转录和扩增可能参与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发展及恶变进程,并且在肿瘤发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表达,有望成为涎腺肿瘤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4.
涎腺肿瘤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涎腺肿瘤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情况,明确其表达与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及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制备组织芯片,应用pictureTM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①Survivin蛋白在涎腺良性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交界性肿瘤、恶性肿瘤及癌旁腺体中的表达(P均<0.005);交界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恶性肿瘤中的表达高于癌旁腺体中的表达,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在恶性肿瘤中,低分化者的Survivin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高分化者(P<0.0005);有淋巴结转移者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005);复发瘤明显高于原发瘤(P<0.05);而不同性别、年龄及不同大小的肿瘤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urvivin蛋白表达与涎腺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可作为涎腺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5.
用免疫组化法对37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中角蛋白、波形蛋白和S-100蛋白定位进行观察,发现表皮样细胞和中间细胞呈角蛋白、波形蛋白和S-100蛋白阳性,粘液细胞呈角蛋白和S-100蛋白阳性。肿瘤团块中有些散在梭形、星形或不规则形细胞呈S—100蛋白强阳性;囊腔和腺管腔面细胞基部也有梭形、扁平或不规则形细胞呈S-100蛋白强阳性及波形蛋白和角蛋白阳性。在肿瘤细胞索外周还发现些梭形或扁平细胞是S-100蛋白、波形蛋白和角蛋白阳性。提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为上皮源性肿瘤,实质内存在肌上皮细胞,肌上皮细胞与中间细胞似有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腺上皮起源的涎腺良、恶性肿瘤与人乳头瘤病毒(Hum an papillo m avirus, HPV)感染的关系,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采用共有引物检测44例涎腺肿瘤组织中的HPV DNA的存在状况。10 例正常涎腺组织作为对照。结果显示:肿瘤组织中HPV DNA 阳性检出率达70.45% (31/44),其中恶性肿瘤 HPVDNA 阳性率为7727% (31/44);良性肿瘤HPVDNA阳性率为6363% (14/22);而正常对照组织中HPV DNA阳性率仅为10% (1/10)。提示:涎腺肿瘤的发生可能与HP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7.
利用3种抗体对15例涎腺腺样囊性癌(其中6例含有正常涎腺),进行了免疫组化研究。结果发现:正常涎腺的肌上皮细胞呈S-100蛋白阳性;纹管和排泄管的基底细胞呈角蛋白强阳性。在腺样囊性癌中发现,筛孔状假囊的衬里细胞、细胞巢的外周细胞、小管状结构的外层细胞和小梁边缘细胞呈S-100蛋白、波形蛋白阳性,有时呈角蛋白阳性。而小管的内层细胞和小梁中央细胞呈角蛋白阳性。以上发现提示,腺样囊性癌可能来源于正常涎腺纹管和排泄管的基底细胞。  相似文献   

8.
作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并对照核酸斑点杂交法对10例口腔恶性肿瘤组织中HPV16E6转化基因进行了检测。这些肿瘤包括6例口腔粘膜鳞癌(SCC),2例涎腺腺样囊性癌(ACC),1例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MPA)和1例腭部软组织胚胎性横纹肌肉瘤(ER)。对照组为10例非肿瘤组织,包括唇裂、腭裂粘膜组织标本各5例。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基本一致,肿瘤组阳性6例(6/10),包括4例SSC,1例ACC和1例ER(除外1例ACC用核酸杂交法检测为弱阳性),其余为阴性;对照组用核酸杂交法检测4例,除1例唇裂标本为弱阳性以外,均为阴性(0/4);用PCR法检测10例均为阴性结果(0/10)。两组间HPV16E6转化基因的检出率有明显差异(P<0.05)。这一结果为开展口腔癌的HPV病因学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抑制CIP2A表达对肝癌细胞HepG2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运用前期实验已构建成功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rAAV2-EGFP-CIP2A shRNA转染肝癌细胞系HepG2,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生长情况,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力。建立裸鼠皮下种植瘤模型,观察裸鼠移植瘤生长,30 d时处死裸鼠并检测肿瘤生长体积及质量,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瘤组织内CIP2A蛋白的表达。结果 MTT及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下调CIP2A表达后肝癌细胞HepG2增殖受到抑制,细胞凋亡增加;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提示细胞侵袭能力下降。裸鼠皮下种植瘤结果发现,实验干扰组裸鼠皮下种植瘤生长速度、最终体积及质量明显小于空白对照组及rAAV2对照组,移植瘤组织内CIP2A蛋白表达明显降低。结论 CIP2A促进肝癌细胞HepG2增殖、侵袭及体内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10.
<正> 腺淋巴瘤(Adenolymphoma)属涎腺良性肿瘤。1885年由zahn和Albarren首先描述,1895年Hildelbrand作为先天性颈囊肿而报告,1910年被Albrecht和Arzt报道命名为乳头状囊腺癌。1929年Warthin更进一步描述该瘤命为乳头状淋巴囊腺瘤(Papillary Cystaden-omalymphomatosum)。1944年martin将该瘤报道为Warthin’s瘤,因Warthin’s正确地描述了该瘤的组织学特征。从此以后,人们就叫该瘤为Warthin’s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绞股蓝总皂甙 (GP)对小鼠S180 肉瘤及K562 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 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绞股蓝总皂甙对小鼠S180 肉瘤生长状况、肿瘤坏死面积 (TNA)与肿瘤总面积 (TTA)的比率、瘤周瘤内免疫活性细胞浸润状况及荷瘤小鼠脾脏的影响 ;通过细胞培养观察绞股蓝总皂甙对K562 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 经重复实验证实 ,GP能显著抑制小鼠S180 肉瘤的生长 ,TNA与TTA的比率显著增加 ,瘤周尤其是瘤内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数量明显增加 ,荷瘤小鼠脾重增加、脾白髓数目增多、体积增大。同时证实 ,GP对K562 细胞株具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结论 GP的抑瘤作用主要是直接杀伤瘤细胞 ,免疫活性细胞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曾经证明多抗乙素有明显的抑瘤作用。本文以小鼠实验性S_(180)肉瘤为模型观察了多抗乙素对肿瘤组织内和肿瘤周围Mφ、L_3T_4~- 及Lyt_2~-细胞的影响,同时观察了肿瘤坏死组织周围中性粒细胞浸润及小血管内血栓形成的改变。结果提示:Pb治疗组,肿瘤周围及肿瘤内浸润的L_3T_4~-和Lyt_2~-细胞显著增多,说明Pb可诱导肿瘤组织中淋巴细胞浸润;肿瘤组织的坏死灶周围明显充血、小血管血栓形成显著增加,并有带状中性粒细胞浸润。这些改变与TNF介导的肿瘤组织损伤相符,提示Pb的抑瘤作用主要是通过免疫活性细胞产生的TNF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了我院1956~1988年收治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90例。对其病因、临床表现的多样性、误诊原因等进行了分析。强调本症诊断时应注意:1.首先考虑常见病;2.注意嗜酸粒细胞的比率、质量与病情的关系;3.嗜酸粒细胞持续升高病因难以定夺时,试验性治疗的价值;4.寻求肺吸虫感染引起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早期诊断线索;5.及时活检。  相似文献   

14.
长骨造釉细胞瘤罕见,本文报告二例,均发生在胫骨。二例均为成人,病程2~4年,X线查检可见骨皮质被破坏,有一例瘤组织伸入周围软组织。临床诊断不清。本瘤的病理特点是上皮岛位于结缔组织中,与颌骨的造釉细胞瘤相似,本瘤实质有下列主要形式:1.基底细胞癌样结构;2.腺样结构;3.大小不一的管状结构;4.鳞状上皮化生。对本瘤的组织发生进行了讨论,支持由上皮发生。  相似文献   

15.
本文总结25例内听道桥小脑角池造影检查资料,确诊为听神经瘤者6例,4例为道内小型肿瘤,2例属中型。8例同时作空气造影CT与之对比。初步体会:此法安全、客观、分辨率很高、诊断可靠,显示道内肿瘤和微细结构较空气造影CT法更为清晰,是早期听神经瘤诊断中十分准确和极为实用的一种检查法,并能为其他内听道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6例颗粒细胞肌母细胞瘤的临束特点为小、无包膜、无痛性的包块,好发于舌,肿块直径大小为0.5~3cm,切除病检前难以诊断。作者报道的食管1例和肿块直径为5cm的1例均为少见病例。组织学特征为瘤细胞体大,胞浆丰富,含有均匀分布的嗜酸性颗粒,排列成巢或索状。本文从形态学上支持肿瘤的神经起源。  相似文献   

17.
用B型超声检查38例肾上腺肿瘤,诊断率为92.1%。该方法具有快捷、方便、费用低廉等特点,应为肾上腺肿瘤诊断和筛选的首选影像学方法。认为瘤体大小、邻近脏器肿瘤、解剖异常和肿瘤呈外生性生长是影响起声定位的因素。对瘤体大小、超声所见和临床表现三者的综合分析是肿瘤准确定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敲低miR-449a对裸鼠皮下乳腺癌细胞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本实验通过采用乳腺癌MCF-7细胞系建立乳腺癌的裸鼠皮下移植瘤动物模型,将含有shRNA-miR-449a表达的质粒稳定转染MCF-7细胞,将筛选的稳转细胞采取多点注射的方法注入裸鼠皮下,采用阴性质粒为阴性对照,PBS作为空白对照;处理裸鼠后检测成瘤体积并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Real-time PCR检测肿瘤组织miR-449a、Notch 1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移植瘤组织内的Notch 1、β-catenin和E-cadherin蛋白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肿瘤组织内Notch1、E-cadherin表达水平。结果移植瘤形成过程中裸鼠未出现死亡,肿瘤体积检测后发现miR-449a敲低后能够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P<0.05);miR-449a在移植瘤组织内表达降低,同时Notch 1蛋白表达降低,β-catenin表达降低,而E-cadherin蛋白表达升高;免疫组化结果也显示Notch 1蛋白水平降低,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敲低miR-449a可能是通过下调Notch 1、β-catenin蛋白水平,促进E-cadherin蛋白表达,从而抑制乳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用Ag—NORs测定肿瘤的增生活性,用甲苯胺蓝染肿瘤间质MC,结果表明,粘液表皮样癌Ag—NORs计数值和MC计数值均高于正常涎腺组,且具统计学意义。在高、中、低不同分化程度的粘液表皮样癌中,随着肿瘤分化程度下降Ag—NORs计数值升高,MC计数值减少,而且高与低分化组之间有显著差异。这一结果提示Ag—NORs计数值可以做为粘液表皮样癌的诊断和生物学行为预报的客观指标之一,并说明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做为肿瘤间质成份的MC与肿瘤细胞的增生活性之间存在着某种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正> 化学感受器瘤是属于付神经节组织的肿瘤,又名非嗜铬嗜铬细胞瘤,好发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颈静脉体和耳部鼓室神经节等部位。我院曾遇一例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瘤术后6年发现肺转移,从肺转移到死亡生活8年的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