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铁车辆基地是地铁车辆停放、检修、运用以及维护的重要场地,优化车辆基地的设计不仅可以保障地铁车辆的正常运营,而且可以提高车辆检修设施在线网中的资源共享,降低投资。文章通过对西安地铁3号线车辆基地工艺设计的介绍,总结其设计特点,为今后新建、改建车辆基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回顾2012年全路车辆系统在车辆安全风险管理、车辆安全特别是高铁和客车安全、车辆造修质量、安全质量专项整治、运用安全防范、运输保障任务、车辆造修任务、车辆技术创新、检修能力建设、管理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安全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总结车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问题,提出2013年全路车辆工作的总体思路:认真贯彻落实铁道部党组部署,紧密结合车辆工作实际,全面深化安全风险管理,提高造修源头质量,加强动车所建设,强化运用安全防范,增强装备保障能力,推进车辆技术创新,提高管理工作水平,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和安全文化建设,深刻认识“管理问题是铁路安全的主要风险源”,狠抓管理,确保安全,整体提升车辆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3.
鉴于车辆选型对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成本、施工难度、线网拓展的可操作性产生的影响,介绍了典型市域快轨线路的车辆制式;针对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典型特征,对地铁和城际铁路进行了车辆适用性分析.结合现有标准,从车辆选型、车辆编组、最高运行速度、供电制式、受流方式、车辆定员及车辆成本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车辆选型涉及的技术要求.分析表明,需结合线路实际情况,经多种因素比选后才能确定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车辆选型.  相似文献   

4.
“十五”期间,以车辆装备水平全面提升为主要标志,车辆工作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车辆装备技术现代化、车辆安全、运输保障能力、生产力布局调整和基地建设、车辆检修制度发展、现代化安全防范体系等各项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按照“十一五”规划和铁路跨越式发展总体部署,车辆工作将大力推进车辆装备现代化,初步形成在规模数量、整体性能、技术水平和安全防范等方面的车辆装备安全保障体系。2006年,要加快推进车辆装备现代化,做好第六次大提速和青藏铁路开通运营的各项准备工作,积极稳妥推进生产力布局微调,坚持安全第一、质量为本,确保全年经营目标的实现,加快推进车辆信息化建设,提高全员综合素质,开创车辆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车辆的内部、外部、车辆底架设备布置等方面对金普线城际车辆总体设计方案进行阐述,并结合现有车辆设计经验及计算方法对车辆限界、载客量和重量分配等进行校核计算,最后从车辆安全性设计以及远期扩编需求角度对设计方案进行论述,充分证明金普线城际车辆总体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地铁车辆的动力学性能,分析了径向机构的导向原理,建立了传统、自导向、迫导向3种地铁车辆动力学模型,并根据车轮滚动接触疲劳损伤模型对车辆通过曲线时的车轮损伤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车辆径向机构加强了车辆部件间的连接,优化了车辆稳定性及横向平稳性的指标;迫导向车辆在曲线运行时具有较大优势,且各项评价指标均优于自导向车辆;3种车辆模型运行于相同线路时,迫导向车辆车轮损伤值最小,在曲线半径为300 m时仅为传统地铁车辆车轮损伤的21%,自导向车辆与传统车辆的车轮损伤较大,且随着曲线半径的增大自导向车辆车轮损伤小于传统车辆。地铁车辆安装迫导向机构可以有效地减小轮轨间作用力,减缓车轮损伤。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比美、法、英、德等国轨道车辆防火技术标准,并结合我国轨道车辆防火技术的发展情况,探讨了我国轨道车辆防火技术标准制定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应制订我国轨道交通车辆防火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建立轨道车辆防火质量检测中心等建议,为我国轨道车辆防火技术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8.
借鉴轨道交通车辆差速控制技术,在跨坐式单轨车辆走行系统上增设差速机构,可使左、右走行轮以不同转速通过曲线,从而达到改善车辆动力学性能、降低走行轮磨损的目的。建立了带差速机构的跨坐式单轨车辆耦合动力学模型。与常规单轨车辆相比,带差速机构跨坐式单轨车辆在曲线工况下走行轮的纵向力、回正力矩降幅明显,车辆动力学性能更优,车辆走行轮磨损也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9.
以上海轨道交通车辆成本管理实践为例,分析了影响车辆成本的因素,并结合车辆的选型、采购、运营、维修和报废等各阶段的特点,阐述了在车辆全寿命周期不同阶段成本控制的对策。车辆选型和采购是车辆全寿命周期成本得以大幅下降的关键,对于后续运营、维修乃至报废等阶段成本的降低至关重要;所有技术决策必须立足于后期车辆运营维修成本的降低。  相似文献   

10.
轨道交通车辆基地是轨道交通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占地面积巨大、土地利用效率较低,而车辆基地立体化为解决用地受限与集约使用土地提供了良好的办法对国内外典型立体车辆基地进行研究,选取东京、名古屋、京都、深圳等城市的轨道交通立体车辆基地进行说明,介绍已建成运营立体车辆基地的情况,为国内车辆基地立体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列车在曲线轨道上制动时车钩偏角对车辆运行安全性的影响,建立了前后两节车辆之间的连挂关系,导出车钩偏角随轨道曲线半径、车辆长度和车钩长度的关系,通过求解3节车辆的中间车辆车体的通用载荷方程,导出车辆前后心盘所受的横向载荷.运用多体动力学方法,建立3节车辆的动力学模型,分析前中后不同车辆长度下中间车辆的运行安全性.分析结果显示:列车在曲线轨道上制动时,轨道曲线半径与不同长度的车辆连挂方式对心盘处的横向力影响较大;重车条件下,车辆的连挂方式主要影响车辆对轨道的作用力;空车条件下,车辆的连挂方式会影响车辆的运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运用车辆运动仿真程序,就车辆技术参数、运行条件等对车辆横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导致车辆横移的影响因素,并研究了抑制车辆横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根据悬挂式单轨车辆的结构特点,通过多体动力学软件ADAMS建立悬挂式单轨车辆动力学模型。以车辆走行轮、导向轮、吊架、空气弹簧、中心销、横向拉杆、横向减振器等结构参数作为设计变量,结合多目标优化软件Mode FRONTIER和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方法,探索了影响悬挂式单轨车辆侧滚的因素,并甄别出影响悬挂式单轨车辆侧滚的主要因素;针对影响车辆侧滚的主要因素,确立将车辆具有良好的曲线通过性和运行稳定性作为约束条件,建立了以车辆侧滚为目标的优化数学模型,采用第二代非劣排序遗传算法为优化方法,进行了以车辆侧滚最优为目的的优化研究。优化结果表明:在满足给定的约束条件下,当单轨车辆各参数达到最优解时,车辆侧滚角减小了6.3%~11.4%。  相似文献   

14.
铁道车辆问世以来,已从木制、钢制时代转向不锈钢、铝合金乃至树脂系车辆的时代。其中,轻量的、维修性优良的不锈钢车辆已作为通勤、城郊型车辆得到广为采用。现在,铁道车辆的开发必须适应轻量化、经济性、高乘车舒适度、高环保性、外形美观等广泛的要求。本文介绍日本不锈钢车辆的历史和不断进步的制造工艺及材料技术。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城轨车辆修程、维修方式、车辆段设置、车辆维修组织架构、线网车辆紧急事故应急组织等,对如何开展好车辆日常维修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介绍广州地铁6号线直线电机车辆技术,阐述6号线车辆与4、5号线车辆的区别,总结得出6号线车辆设计上是在改进4、5号线车辆不足的同时得到了优化.  相似文献   

17.
地铁车辆质量、车辆轴重与轮重是车辆的重要技术指标。地铁车辆大修后这些指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需要称重设备验证。介绍地铁车辆称重设备的种类、称重原理及称重方法,结合称重设备的类型,对其在车辆修理工艺设计的影响和称重设备在大、架修库内的布置方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针对传统工程车辆称重设备的弊端,设计一种便携式工程车辆侧高称重设备.阐述便携式工程车辆侧高称重设备的设计思路、主要结构和技术指标,并开展便携式工程车辆侧高称重设备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利用便携式工程车辆侧高称重设备,可以有效验证工程车辆的作业装置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对于设置工程车辆危险作业范围、保障运输安全具有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19.
车辆振动加速度响应分析的速度—频域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直接从车辆振动加速度响应中提取车辆特性和车辆激励特性,引入车辆速度参量,构成系统响应—特性—激励关联方程组;由空间输入功率不变的物理特性得到并论证车辆激励特性随车辆速度变化的频域数值规律:激励频率与车辆速度成正比,随机激励加速度等效功率谱与车辆速度的3次方成正比,周期激励加速度等效功率谱与车辆速度的4次方成正比;车辆特性随车辆速度变化较小,即使发生蛇形,只要振动传递路径不发生变化,轮对以上部件间的振动传递关系也基本与车辆速度无关.据此,给出车辆加速度响应分析的速度—频域方法,通过对速度—频谱和速度—名义传递三维图中基本不随车辆速度变化、随车辆速度线性变化和高速低频区突变3类局部峰值的识别,实现对系统响应—特性—激励关联方程组的工程求解.运用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实现了车辆特性与车辆激励的解耦及耦合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中国铁路》2010,(10):79-79
关东车辆整备公司的主要业务分为车辆清结事业部、铁道事业部、车站大楼维修保养事业部三大部分,其中,公司销售额的80%为JR东日本公司的车辆清扫和车辆基地的保沽业务,该事业部主要从事车辆清扫工作,并负责员工教育培训、保洁作业效果及品质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