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交通高教研究》2012,(4):119-120
各高等学校、教育研究机构及相关单位: 继2007年在武汉和2009年在南通成功举办全国性两届高等教育发展与评估学术论坛(海峡两岸)之后,“第三届高等教育发展与评估学术论坛”将于2012年9月21日-23日在美丽的长江之滨——武汉市举行。本届学术论坛由武汉理工大学、中国高教学会交通高教分会和台湾通识教育学会共同主办。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2.
《交通高教研究》2012,(1):115-115
各高等学校(高职院校)、教育研究机构及相关单位: 继2007年和2009年成功举办全国性的两届高等教育发展与评估学术论坛之后,"第三届高等教育发展与评估学术论坛"将于2012年5月下旬在美丽的长江之滨——武汉市举行。本届学术论坛由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高教发展与评估杂志社和台湾《通识在线》杂志社主办。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3.
《交通高教研究》2012,(1):116-116
第一届高等教育发展与评估学术论坛为了配合我国第一轮大学本科院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开展,探讨国内外教育评估理论与实践,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2007年5月由我国第一本公开出版的《高教发展与评估》杂志策划倡议发起,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和高教发展与评估杂志社主办了第一届学术论坛。会议主题:高等教育发展与高等教育评估。来自全国70多所高校和教育评估机构以及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学者130多人出席本届学术论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教授莅临学术论坛作专题学术演讲。教育部教育教学评估中心领导以及高等教育领域的知名学者李志宏教授、杨德广教授、李进才教授、刘献君教授和陈学飞教授等作专题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4.
由国际儒学联合会、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主办。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宜宾学院唐君教研究所、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协办的第一届“儒家伦理与东亚地区公民道德教育论坛”,2005年11月19日在宜宾市酒都宾馆召开。这次论坛到会代表共73位,其中港台及国外学者18位,其他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多是具有高级称职在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领域研究有素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5.
孝文  苗建  金诚 《交通高教研究》2009,(5):F0002-F0002
2009年5月29日-31日,第二届中国交通教育发展论坛、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高教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暨第二届高等教育发展与评估学术论坛、第九届海峡两岸通识教育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南通大学举行。6月2日-6月4日,第九届海峡两岸通识教育学术研讨会第二阶段交流在湖北省武汉理工大学举行。  相似文献   

6.
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分支。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教学建设工作可以基于“五位一体”的概念开展。“五位”,即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培养工匠精神、加强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统一及树立职业理想培育职业道德;“一体”,即着眼于学生个性解放和全面发展。“五位一体”最终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本文基于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的应用现状,结合“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影响因素”知识点,对高职院校“五位一体”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与关键步骤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7.
马先 《交通高教研究》1990,(2):20-23,36
1990年4月24~28日,由上海高等教育研究所发起的“西方学术思潮与中国当代大学生”学术研讨会,在上海铁道学院召开。有来自全国30所高校、教育科研机构的53位专家和学者,向大会提交的论文有40余篇。上海市教育卫生委员会党委副书记胡志宏同志到会祝贺并讲了话,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了5年来高职示范性院校的建设从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社会服务功能以及办学机制、体制的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提出了应发挥示范性院校的“突破效应”:高职院校向教育服务型高校的突破、高职教育类型中办学层次的突破、高职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突破、高职教育向实现学习型社会的突破以及高职教育实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突破。并从高职生源越来越少、人们的知识更新越来越快,高职教育如何为人们的终身学习作出更大贡献、以及网络、信息、媒体技术的冲击,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如何随着技术的变化而变化等方面,分析了高职教育仍面临着严峻的跳战。  相似文献   

9.
“三进一融”是高职院校中推行的一种创新育人模式。结合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推行“三进一融”育人工作的实际情况,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探讨了高职院校培养满足时代要求的信息技术技能人才的育人路径。提出根据专业特点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有机结合、“全流程”职业导师通过贯穿“纵横”两条线培养体系,践行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精神。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正在以进一步彰显“职业性”为突破口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但在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的同时,由于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职业岗位分析的认识和理解有所偏差,客观上出现了背离高等职业教育的真正内涵的职业属性,即“泛职业化”问题。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创先争优”的内涵是针对高职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重点,争创优秀集体和个人。以这样的“创先争优”推进高职院校党建及其他工作。要实现“创先争优”对高职院校基层党建等工作的积极作用,必须建立“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和创新平台。以人为本是高职院校“创先争优”长效机制的基础:对“先”和“优”的科学考评与激励是高职院校“创...  相似文献   

12.
纪委受同级党委领导的先天局限性,加上人员编制配备和机构设置的不尽合理,而近年来高职院校职务犯罪问题日益突出,使高职院校纪检部门与检察机关合作预防职务犯罪成为迫切需要。检察机关通过共享自有资源、提出有针对性的司法建议、建立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协助培训、协助侦查等方式帮助高职院校纪委预防和打击职务犯罪,高职院校通过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为检查机关提供研究服务。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发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简称“四史”)学习教育的一系列指示,在全党乃至全国掀起了学习“四史”的高潮。其中,高校是“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四史”学习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以江苏省为例,全面比较分析省内高职院校“四史”教育现状、优势和不足,提出推进江苏省高职院校“四史”学习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高职招生改革的推进,高职院校生源结构越来越复杂,不同生源的学生基础知识水平、能力、素质等差异大,如何培养教育,这给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带来一系列新课题。针对学生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特长,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实施“扬长教育”,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历程,分析了我国高职教育目前仍面临的困境及加强高职教育研究的意义,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内设高职教育研究所的定位和职能现状进行了分析,从组织机构、工作内容、人员构成等方面提出了加强我国高职院校内设高职教育研究所的定位;针对其职能方面,提出了我国高职院校内设高职教育研究所应发挥高职教育研究的职能、职业教育政策咨询职能、承担本校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培训职能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我国高职教育目前面临的困境,以及高职院校内设高职研究所的现状,从高职院校学校领导重视不够,认识不清、高职教育研究所自身的研究方向及目标定位不准确、研究队伍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不够等方面,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内设高职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来临,社会需求空前的萎缩,而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将会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如何应对这一压力将是各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文从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可行的几个创业教育模式出发,以期推动高职院校"以创业代就业"的就业模式。  相似文献   

18.
教育科研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与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战略支撑。针对智慧校园下“双高”院校科研绩效评价面临的问题,重点分析高职院校科研绩效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探寻“双高”院校科研绩效评价的影响因素,挖掘促进“双高”院校科研绩效水平提升的发力点,探究高职院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9.
2006年9月30日,省教育厅公布了2006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名单,我院共有5项课题被列为2006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分别是“高职院校国家、省、校三级课程评价体系研究”,负责人:刘义(暂);“高职院校示范性实训室建设评价体系”,负责人:郭江平;“高等职业教育数学教学整体优化模式研究”,负责人:朱春浩;“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产学研合作机制与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负责人:陈彬;“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设计和研究——英语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专题),负责人:盛楠。  相似文献   

20.
航海类高职院校“船舶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在学生船员职业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船舶管理”课程实施多种实践教学环节,达到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教学效果和课程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