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侧多导联记录在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实验中运用的可行性及正常值。方法采用不同刺激波宽的电刺激,双侧多导联记录大鼠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结果不同时间的实验刺激(RUN1和RUN2),各个相应波潜伏期无明显差异(P>0.05)。左右两侧各个相应波潜伏期中,RUN2-T1-C2(0.04 ms)和RUN1-T1-C3(0.1 ms)两组有明显差异(P<0.05),其余各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电刺激波宽为0.04 ms时各波的标准差多小于电刺激波宽为0.1 ms时各波的标准差。结论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采用同体双侧对比实验时,建议使用0.04 ms的电刺激波宽。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健康志愿者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潜伏期及峰间潜伏期的正常参考值,以建立本实验室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正常值数据库。方法采用多导诱发电位仪,三导联同时记录,检测40例健康志愿者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获得健康志愿者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正常参考值。结果C3导联波形主要有两个,T1′(-)、T2′(+),它们的潜伏期分别是(3.0205±0.8289)ms、(6.7360±1.3939)ms,T2-T1峰间潜伏期为(3.7438±1.2060)ms。结论采用C3导联记录,在健康志愿者身上获得了比较稳定的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为进一步研究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变化等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初步探讨在面神经麻痹患者恢复期出现瞬目反射 (BR)对侧的R1 电位的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4例患侧刺激 ,健侧出现R1 波的面神经麻痹病人进行详细BR检查 ,测定各自潜伏时及波幅 ,并与健侧相比。结果 患侧刺激健侧记录所得R1 波与健侧刺激同侧记录所得R1 波相比 ,潜伏期差别不大 (P >0 .0 5) ,而波幅却显著降低 (P <0 .0 0 1 )。结论 推测面神经和三叉神经之间存在一些小的线路 ,只有面神经病损后一定时期才起作用 ,且可能参与了面神经修复的代偿机制  相似文献   

4.
本工作以清醒、整体大鼠为对象,记录了刺激皮神经所诱发的屈肌反射电位(FRP)和背根电位(DRP)。分级刺激腓肠神经(皮神经),在hamstring神经干上(一组支配后肢屈肌群的神经)先后诱发出A-FRP和C-FRP,同时在L_5背根上诱发出A-DRP和C-DRP。A-FRP和A-DRP的阈值、潜伏期均无明显差异,且呈有意义的正相关;二者的幅值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C-FRP阈值和潜伏期比C-DRP均较大,但二者的阈值和潜伏期均呈有意义的正相关,且二者的幅值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同步递增。每一串刺激(3个脉冲,间隔5ms,波宽0.5ms)诱发的DRP和FRP值均较相应单刺激诱发的为大,即DRP和FRP均有时间总和现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潜伏期及峰间潜伏期,并与本实验室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正常参考数据相比较。方法采用多导诱发电位仪,无创伤的表面皮肤刺激,三导联同时记录,检测1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获得患者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及峰间潜伏期值。结果三叉神经痛患者同体两侧(患侧、健侧)各波潜伏期及峰间潜伏期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患侧T1潜伏期与本实验室正常参考值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患侧T2潜伏期、T2-T1峰间潜伏期及患者健侧T2潜伏期、T2-T1峰间潜伏期与本实验室正常参考值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研究中,短潜伏期波有明显变化,更具有参考价值,为进一步研究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变化等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健康成人交感皮肤反应(SSR)的影响因素和参考值范围.方法 对40名健康成人进行SSR检测,记录其波形和起始潜伏时.对其中5例检测者进行不同强度的刺激,观察其潜伏时随刺激强度的变化.结果 ①40名健康人中,双手全部均能得到交感皮肤反应波形,双足有1例未引出波形;手的波形均为双相和三相波,足的波形分别为双相、三相和单相波;②左右侧SSR起始潜伏时和波幅无明显差异;③年龄、身高、体重和性别对SSR起始潜伏时影响不大;④SSR起始潜伏时正常范围,手最高上限:1664ms,足最高上限:2234ms;⑤刺激强度增加,对SSR起始潜伏时无明显影响.结论 交感皮肤反应起始潜伏时是判断异常的重要参数,波幅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不同参数的强直刺激在海马CA1区长时程增强(LTP)形成中的作用,探讨诱导海马CA1区LTP的适宜强直刺激。方法 采用不同参数的强直刺激在海马脑片的 CA1 区诱导 LTP。在 Schaffer侧枝上给予强直刺激后,记录CA1区锥体细胞的细胞外场电位(fEPSPs),分析不同参数诱导的 fEPSPs。我们使用4种串长和间隔不同而频率均为100 Hz的强直刺激:参数1为60个脉冲的短串刺激,3串为1组,串间隔200 ms,共5组,组间隔逐渐延长;参数2为300个脉冲总数的长串刺激,串间隔为 2 s;参数 3 为 60 个脉冲总数的短串刺激,串间隔为 2 s;参数 4 为60个脉冲的单串刺激。结果 参数1诱导的LTP的幅度及发生率均较其他3个参数的高;参数1和参数3可诱导出持续时间超过3 h的长持续 LTP(long lasting LTP, LL- LTP)。结论 串间隔为 200 ms(串频率相当于θ波)的高频强直刺激是海马CA1区诱导LTP的较好参数;100 Hz的短串刺激可以诱导海马CA1区的LL- LTP。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糖尿病 (DM )患者瞬目反射 (BR)的变化 ,了解BR对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于眶上切迹处以方波脉冲电刺激眶上神经 ,记录双侧眼轮匝肌的反应 ,测定刺激同侧所记录的R1、R2 波和对侧R′2 波的潜伏期及波幅变化。结果 DM患者的R1、R2 和R′2 波的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 ,其波幅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随糖尿病病程的延长BR的异常率逐渐升高。结论 BR检查可作为糖尿病患者神经受损的客观指标 ,并有助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实验用牛蛙,以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作为监测纤维类别的指标,对引起牛蛙腹根电位(VRP)的传入纤维类别进行了分析。实验中可见,当刺激强度为0.054±0.003使时,随动作电位α波的出现,在腹根可记录到前人所报道的短潜伏期的VRP,即A类纤维引起的VRP(A—VRP)。当刺激强度增加到70T左右,在A—VRP之后出现一长潜伏期的VRP。该波与A—VRP的极性一致;在300T达最大幅度。用普鲁卡因阻滞、三角波刺激、远侧与近侧刺激对比的方法,证明了这一长潜伏期的VIIP是由C类传入诱发的,命名为C—VRP。实验结果证明:牛蛙坐骨神经的C类纤维也可诱发VRP。C—VRP似可作为一个“痛”反应指标。  相似文献   

10.
本工作观察了电针清醒、整体大鼠同侧内关穴对后肢屈肌反射电位(FRP)和相应的背根电位(DRP)的影响。以串刺激(3个脉冲,间隔5ms,波宽0.5ms)分级刺激腓肠神经(皮神经),在hamstring神经干上(一组支配后肢屈肌群的神经)和L_5背根上分别诱发出适当大小的C-FRP和C-DRP(约为最大值的70%~80%),以低频低强(4Hz,1~3V)、低频高强(4Hz,20~40V)电针同侧内关穴,持续5min停针后观察到C-FRP和C-DRP的值均降低;C-DRP受抑程度较C-FRP为轻且恢复也较快,二者的潜伏期均不变。电针内关穴时A—FRP和A—DRP没有明显作用。实验结果提示电针同侧内关穴可引起后肢镇痛,且镇痛中可能有中枢的突触前抑制机制参与。  相似文献   

11.
对29例脊髓纵裂的神经功能状态进行临床评价及胫后神经皮层体感诱发电位(posteriortibialnervecortical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PTNCSEP)检查。结果:患病组29例两下肢间神经缺陷的临床评分及PTNCSEP有显著差异(P<0.05),患病组58根PTNCSEP明显异常;手术组20例术后神经缺陷的临床评分及PTNCSEP异常明显改善(P<0.05),非手术组9例随访后则无改善(P>0.05)。结果提示神经缺陷的机理是脊髓纵裂间隔对脊髓的牵拉和纵裂脊髓单侧发育异常。  相似文献   

12.
本文总结后天原发性中耳胆脂瘤180例。与同期住院之继发性胆脂瘤之比,约1:4。耳漏和听力减退是两个基本症状。耳漏分为微量性,间歇发作性和持续流脓性。松弛部小穿孔,听骨链完好者,听力图呈轻度传导性耳聋,骨导正常。听骨链破坏者呈中等度以上传导性耳聋,平均气骨差30db。发现外耳道后上壁塌陷有两种情况:一是大胆脂瘤自乳突穿破了外耳道后壁,二是上鼓室胆脂瘤破坏了部分上鼓室外壁,自鼓切迹处穿出。提出本病应分为Ⅴ期两个阶段,即Ⅰ、前上皮病期, Ⅱ、上鼓室豉窦胆脂瘤期,Ⅲ、乳突胆脂瘤期,Ⅳ、后鼓室胆脂瘤期,Ⅴ、合并症期。每期可有两个阶段即稳定阶段和急性感染阶段。180例中发生各科并发症30例占16.6%。与国内各家比较,发生率较低。认为与病例纯属后天原发性胆脂瘤有关。为论证此点,将同期住院的所有胆脂瘤并发症,分两组比较,统计经过X~2处理,证明颅内并发症和耳后脓瘘在继发性胆脂瘤中,有更高的发生率。认为本病的许多临床特点,包括并发症发生率低,与胆脂瘤发展过程造成中,上鼓室不通这种特殊病理状态有关。治疗以上鼓室鼓窦开放术和改良乳突根治术为主,仅少数作了乳突根治术。未发生任何手术并发症,1例颞叶脑脓肿死亡,余全治愈。术后远期干耳率为64%。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外生性面神经雪旺氏细胞瘤的病理来源及病因 ,对 152 6耳颞骨连续切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发现 :39耳在面神经骨性管裂处显示神经外膜先天性缺损 ,神经主干由此疝出。其中31耳 ,在疝出面神经凸面有明显的雪旺氏细胞增生。这 31耳中 ,有 12耳在卵圆窗上方 ,1耳在面神经第二膝部形成小的外生性雪旺氏细胞瘤。提示 :管裂处神经外膜的先天性缺损是面神经由此疝出的组织解剖学原因。面神经疝出可能是刺激雪旺氏细胞增生 ,以致形成外生性面神经雪旺氏细胞瘤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4.
急性过度通气对颅内高压家犬S100B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过度通气对颅内压增高犬脑功能的影响。方法16条急性硬膜外血肿家犬均分为4组。A组为对照组,机械通气维持PETCO2在35-45 mmHg。B、C和D组则采用过度通气,使PETCO2分别维持在28-35 mmHg、20-27 mmHg及20 mmHg以下各1 h,在术前(T1)、机械通气后2 h(T2)6、h(T3)、12 h(T4)、24 h(T5)和48 h(T6)分别测定S100B和C反应蛋白(CRP)含量。结果实验组S100B和CRP含量术后不同程度升高。D组S100B 6 h后升高,12 h达到峰值,24 h轻微下降,与术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而CRP 2 h后增高,6 h达峰值且持续到48 h,与术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B组、C组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结论轻、中度过度通气对家犬脑功能影响较小,重度过度通气对硬膜外血肿犬可引起脑缺血。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应用动物实验从组织病理形态方面比较带血管面神经移植与不带血管面神经移植后神经纤维再生的效果,并观察神经移植术后不同时间神经纤维的再生恢复过程,为临床带血管面神经移植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神经束内面积恢复率,神经纤维再生率,有髓神经纤维再生率,神经纤维密度率及有髓神经纤维直径恢复率等项数值均证明,带血管面神经移植组显著优于不带血管神神经移植组。提示:在临床上当长段的神经缺损,以及受纳床血供差的情况下应考虑作带血管的面神经移植。  相似文献   

16.
采用分级刺激、直流电阻滞、Novocain阻滞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大鼠后肢腓肠(皮)神经、腓肠肌神经及拟承山穴区ⅠⅡⅢ类传入纤维诱发的脊髓背根电位(DRP)。结果表明:上述皮、肌神经及穴位区ⅠⅡⅢ类纤维均可诱发负DRP;皮神经DRP主要系Ⅱ类纤维所诱发;肌神经及穴位区DRP主要系Ⅲ类纤维所诱发。本工作为突触前抑制理论与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JUN蛋白在大鼠海马的表达及热休克预处理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以四血管法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大鼠置于42℃中15 min行热休克预处理,全脑缺血6 min后行2 h、6 h、12 h、24 h3、d、5 d再灌注后处死,取海马脑组织行HE染色、JUN蛋白免疫组化染色,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结果缺血再灌注后2 h JUN蛋白在CA1区开始表达,6 h达到高峰,5 d时仍有表达;CA3区JUN蛋白的表达弱于CA1区(P<0.05);同时CA1区细胞损伤明显。热休克预处理组JUN蛋白表达在CA1和CA3区相应时点减弱(P<0.05),细胞损伤轻微,凋亡细胞减少(P<0.05)。结论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JUN蛋白过度表达参与了神经元损伤过程,热休克预处理通过下调JUN蛋白过度表达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巨噬细胞(PMA)在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进展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AP组。通过逆行胰管注射40 g/L牛黄胆酸钠(0.1 mL/100 g)建立大鼠SAP模型。分别于术后3、6、12 h剖杀大鼠。分离PMA并培养24 h。RT-PCR法检测PMA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和白介素-1β(IL-1β)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培养液及血清中TNF-α和IL-1β的水平。取胰腺组织行HE染色及病理学评分。结果SAP组PMA中TNF-αmRNA和IL-1βmRNA的表达、细胞培养液及血清中TNF-α和IL-1β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病理学评分证实SAP组胰腺组织损伤程度随时间延长而迅速加重(P<0.01)。结论PMA可以通过分泌大量的TNF-α和IL-1β等细胞因子影响SAP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