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给出市域轨道交通线分段、贯通模式的定义,分析了分段、贯通模式对建设成本、运营成本、环境、乘客出行等关键因素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从服务水平、经济性和环境影响3个方面建立了市域轨道交通线衔接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总费用现值方法为基础构建了市域轨道交通线衔接模式的评价模型,最后以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地安排首都国际机场快线运营及接驳方式,在分析机场快线客流构成的基础上,改进了基于多式网络客流预测的方法,使得对量化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换乘和衔接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使用TransCAD对通往首都机场的客流量进行了预测。在预测过程中,通过建立广义时间函数,充分考虑了不同收入层次旅客在时间、费用、舒适度上的不同需求。根据预测客流,设计了机场快线在高峰、平峰的运营间隔时间及东直门换乘枢纽点的停车场规模,为东直门交通枢纽的规划设计及首都国际机场客流快速集疏散提出了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向劲松 《交通标准化》2011,(14):129-132
随着轨道交通技术的不断进步,轨道制式不断创新,各制式均有其特点及适用范围。结合深圳轨道8号线工程实践,重点分析轮轨B型车与直线电机两种中等运量轨道制式的适用性,并结合8号线工程造价、运营成本、环境影响、与城市发展衔接等因素,提出采用B型车制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敏 《交通标准化》2011,(19):145-148
明确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衔接的必要性,从衔接布局、换乘能力及运营系统衔接方面进行分析,概要提出一体化衔接体系。研究证明,只有将轨道交通与常规交通合理衔接,才能实现城市公交系统的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当前常用的公交站场规模测算方法主要是基于人口规模预测公交车辆发展规模,进而根据规范标准及实际工程应用经验确定标准车所需公交站场用地面积,考虑的因素和指标过于单一、笼统,应用存在局限性。在中心城区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基于轨道交通站点公交集散客流量规模,考虑轨道交通站点周边既有衔接的公交设施(既有公交首末站、中途站)的配置及运营容纳能力,根据公交运营相关统计指标及现有的相关规范标准,提出轨道交通站点配套公交首末站规模测算的技术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广州市轨道交通11号线衔接规划的实践中,为同类规划研究和方案设计提供示范和指导。  相似文献   

6.
根据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间的相互衔接特性,从经济效益、安全影响、便捷服务、环境影响等4个维度建立了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间衔接线评价指标体系.将可拓工程方法同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间衔接线评价因子相结合,建立了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间衔接线多级可拓评价模型.对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间衔接线进行了一级和二级可拓评价,并给出评价对象所属等级.最后以兰武高速公路与兰州市城市道路的现状衔接方案为例,对该方法的合理性和可靠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在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间衔接线综合评价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青岛西海岸新区首条快线公交(K1路)线路于10月1日正式通车运行,这是青岛市首次采用快速高频次运营模式(即集公交专用道、大站快车、全线纯电动公交车、智能化于一体)的公交线路,实现了居民的便捷出行、无缝衔接,实现了青岛西海岸新区快线公交领域零的突破,促进了新区内东、  相似文献   

8.
轨道交通站点客流吸引范围是保证轨道客流来源的重要基础,也是轨道客流客观预测及交通设施衔接合理规划的前提。从出行费用、时间及个人收入特征等要素的分析入手,基于广义出行费用一致性原则建立轨道交通站点客流的吸引范围模型,该模型考虑路网的实际结构。最后,将该模型运用到即将开通运营的南宁轨道1号线中,计算金湖广场站的客流吸引范围。  相似文献   

9.
自行车与城市轨道交通的有效衔接能够弥补轨道交通自身的缺陷,扩大轨道交通服务范围。当前,我国部分城市对自行车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衔接重视不够,换乘率普遍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轨道交通功效的发挥。结合我国目前的交通形势,阐述了自行车交通换乘轨道交通的积极意义,并对各种类型换乘站衔接设施的布局模式及衔接设施运营管理模式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概念,分析了网络化运营的物理环境及其客流基本特征,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公益性的3个重要标志.通过对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理论与实践的评述,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主要目标;指出了网络化运营管理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即断面负荷均衡、车站负荷均衡及换乘衔接改善.基于既有的多交路、多编组、快慢车及过轨运营等主要网络化运营技术,分析不同方法的技术特点及其对出行者的影响,提出了不同方法的适用性.最后,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不同网络化运营技术实施过程对乘客与企业的具体效果,提出了促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技术应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厦门大力推行快速公交(BRT)发展战略,快速公交建设运营取得了长足进步,高架BRT的建设运营模式更是开创国内先河,吸引国内诸多城市来厦观摩学习.在此背景下,在对厦门BRT与常规公交衔接原则和布局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厦门实际情况的"短复线、多接驳"的BRT与常规公交衔接模式,并以BRT一号线及其联络线为例,探讨了这种衔接模式的应用.实践证明,这种衔接模式是符合厦门公交发展要求的,也值得全国借鉴.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厦门大力推行快速公交(BRT)发展战略,快速公交建设运营取得了长足进步,高架BRT的建设运营模式更是开创国内先河,吸引国内诸多城市来厦观摩学习。在此背景下,在对厦门BRT与常规公交衔接原则和布局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厦门实际情况的"短复线、多接驳"的BRT与常规公交衔接模式,并以BRT一号线及其联络线为例,探讨了这种衔接模式的应用。实践证明,这种衔接模式是符合厦门公交发展要求的,也值得全国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为客观准确评价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换乘衔接效果,通过分析其换乘衔接的影响因素,从基础设施、信息服务、运营调度三个层面设置了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衔接评价指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评价模型,最后以实际案例验证和分析了所构建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空间布局扩张、轨道交通加速成网,以及乘客对高品质公共交通出行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对成都市公共汽车网络体系可达性与高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轨道交通、BRT、公共汽车客流数据的挖掘分析,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以提升乘客出行服务体验为目标,开展成都市中心城区公共汽车线网优化工作。重点依托轨道交通及BRT走廊,构建了开放式BRT网络、通勤大站快线一级微循环接驳网络的"两快一微"公共汽车快速网络体系。由此,进一步增强了骨干公共交通的覆盖性及服务水平,形成功能层次清晰、线网高效衔接、运营协调互补的公共汽车线网布局。  相似文献   

15.
按照我国现行的体制机制,正确的规划决策对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特点,参考在规划阶段的具体工作,提出以客流后评价、车站设施和运营后评价、站点综合交通衔接后评价和规划实施效果后评价构成的轨道交通建设项目规划实施后评价方法体系.该方法体系在武汉市轨交2号线规划实施后评价研究工作中得以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国内外地铁主要票制情况,探讨了票价制定过程中需考虑的因素,回顾了单线运营情况下南京地铁票价的制定原则、票制选择、票价方案及执行情况,提出了网络化运营情况下票价的制定原则及票价方案,总结出单线运营与网络化运营票价制定过程中需注意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7.
根据对城市群交通需求空间形态的分析,在系统论、慢变量决定论、快慢变量结合论的基础上,采用三视模型对城市群区域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公交衔接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衔接系统的布局结构、管理控制、衔接功能与三视模型的结构模型、控制模型、功能模型非常契合,衔接系统三视模型分析方法为城市群区域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公交衔接问题进行衔接规划、运营协调、绩效评价三位一体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系统性、整体性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大城市对外客运枢纽与公共交通衔接规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外客运枢纽衔接规划是对外客运枢纽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对外客运枢纽与轨道交通车站衔接的模式,以换乘乘客换乘总时间最短为目标提出了轨道交通运营衔接模型;然后,分析了对外客运枢纽与常规公交的衔接模式,以场站换乘客流换乘总距离最短为目标提出了常规公交场站衔接规划模型,并根据常规公交的接运能力提出了常规公交接运线路的衔接方法。  相似文献   

19.
轨道交通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种高效可靠的出行方式,不仅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也有益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交通一体化衔接是实现轨道交通良好运行服务效果的关键一环。以乌鲁木齐轨道交通2号线为例,从轨道站点现状分析、功能定位及策略、衔接设施规模预测及衔接方案布局等方面进行研究,对国内正在建设发展轨道交通的城市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客运专线与既有线连接的跨线车站是实现客流和列流交互的关键节点,其到发线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两个铁路系统的运输协调问题。论文在分析衔接车站作业内容和特点基础上,提出了衔接车站到发线编制和调整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构建了具有动车场和普速客车场的衔接站到发线运用计划优化编制模型。并提出了模型求解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