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步行与自行车出行方式是城市居民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引入了自由出行、自由出行社区、步行带、骑行区四个概念,对广州南沙地区综合交通规划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现代城市交通环境恶化问题的方法——建立自由出行社区。  相似文献   

2.
采用交通大数据对城市交通进行交通研究是当下规划设计的热点。以晋江市中心城区非机动车网络规划为依托,对晋江公共自行车出行大数据进行分析,使用百度开源可视化编程平台ECharts将每组公共自行车的出行轨迹、到发时间以及出行起讫点等数据分析转化为规划关键数据。结果表明,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可以精准获取城市自行车主要通行通道以及城市骑行热点等规划关键数据并应用到晋江非机动车网络及设施规划中。  相似文献   

3.
海外扫描     
《城市交通》2021,19(3):133-134
正步行者和骑行者报告评价美国政府管理举措2021年5月20日,美国政府问责局向国会提供一份名为《步行者和骑行者:给政府的好消息以及提升治理能力有助于交通部改善出行安全》(Pedestrians and Cyclists:Better Information to States and Enhance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Could Help DOT Improve Safety)的报告。该报告指出,美国交通部并未有效检测交通安全项目。政府有必要重新审视它们对步行及骑行环境设施的投资是否有效落实。  相似文献   

4.
历史街区非机动车交通所占出行比例较大,但由于街区空间尺度和路网格局 的限制,人、机、非混行严重,非机动车出行环境较差.通过对郑州书院街、开封鼓楼、洛阳 东西南隅3 个历史街区的实地调研,研究了历史街区非机动车交通环境心理承载力的影 响因素和评价指标,以郑州书院街和开封鼓楼2 个历史街区的观测数据建立了非机动车 流量的负二项评估模型,引入骑行速度容忍阈值,得到非机动车交通环境心理承载力评 估模型,最后以洛阳东西南隅历史街区的观测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研究方法是可 行的,可以为更准确的评估历史街区非机动车道通行能力,优化历史街区道路横断面,改 善街区非机动车交通环境,实现街区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城市交通》2017,15(3)
杭州在构建友好骑行城市方面的经验 刘树斌 (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 杭州是首批通过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验收的城市.今天选取一些杭州发展中的案例,从市民、车辆、道路和政策四个角度,来描述友好骑行城市的发展历程. 第一,市民角度.现阶段杭州部分市民利用非机动车出行的积极性较高,需求仍非常旺盛.例如,场景一——某主干路,高峰时段单向3.5 m宽的非机动车道有时接近饱和.场景二——某居住区附近的地铁站,有200 m2的站前空间,每天白天基本停满非机动车,市民用于换乘地铁.场景三——市民配置了各种日常骑行装备,有挡雨的、防寒的等.  相似文献   

6.
基于PLPS调研方法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设计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洋  王悦  余军  胡海 《城市交通》2011,(5):28-38
开展系统性的步行、自行车交通调研和实证分析,对于弥补城市相关基础数据不足、梳理现状问题、指导规划设计、评估实施效果等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改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引导市民绿色出行.首先介绍了PLPS调研的目的及具体方法,包括公共生活和公共空间两部分调研.以重庆市渝中半岛步行交通示范项目实践为例,探讨PLPS方法在项目...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摩托车和非机动车争夺路权引发的交通问题,对摩托车和非机动车的路权问题特征和交通安全问题进行探讨.根据城市中心自行车、电动车和摩托车3种车的共性,本着以人为本、公平效率和节约用地原则,提出了非机动车和摩托车专用道一体化设计方案,主要包括设计思路、改造方法和配套交通设施.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特大公园地区交通设施规划的特殊性,分析特大公园地区客流的出行特征。指出特大公园客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且峰谷差距显著、游客出行对小汽车有较高依赖性、公园客流对周边交通造成一定的叠加影响等。分析北京香山公园、美国约塞米蒂国家公园交通运营及相关设施发展实例。以顾村公园为例,从客流规模预测,公共汽车、临时停车位、PR停车场、非机动车停车场等配套设施规划、极端高峰日应急预案几个方面阐述顾村公园枢纽交通设施的规划情况。最后,提出特大公园地区交通设施规划策略,即需要综合考虑资源共享、分级保障、集约化方式主导等。  相似文献   

9.
街道环境恶化的问题在城市中正不断加剧,以往对品质交通的关注点多集中在交通量计算、拥堵难点治理、优化车道分配等,对道路功能包含的城市景观与市民活力的思考不足。首先从时代背景、道路功能演变、街道建设标准和要求等方面阐述交通品质化的历史发展沿革。结合深圳市民出行需求变化,探索新时代市民对品质交通的需求。以深圳市福田中心区交通设施及空间环境提升项目为例,从绿色低碳交通的发展需求和城市设计优化层面入手,分析并提出街道环境品质提升的整体思路,并针对道路设施存在的问题提出街道品质提升的策略和具体措施。指出既要在有限的道路横断面中妥善考虑步行、自行车与机动车交通的均衡,同时又要对道路沿线的碎片化空间整体考虑,并统一纳入景观化改善提升。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交通强国建设背景下完善和提升城市公交无障碍出行服务的重点和对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公平体系和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供支撑,在分析我国城市无障碍环境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对标美国、加拿大、欧盟、德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公交无障碍出行服务在法制建设、标准规范、设施改造和服务保障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总结可供我国城市公交无障碍出行服务建设参考的要点。针对我国城市公交无障碍出行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从建立法制体系、构建标准体系、升级改造设施装备、加强出行引导、提升服务水平和营造平等的社会氛围等方面提出可供参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对鹤沙航城站点周边的交通条件和换乘设施的客流运行状况进行调研分析,通过相似性质的轨道交通站点出行换乘特征研究,得出轨道交通配套停车设施的周转率和车辆的载客率等关键指标,总体预测轨道交通16号线鹤沙航城站点服务人口和上下客流;通过机动车、非机动车、公交和出租车等不同方式的换乘比例计算,得到高峰时段不同交通方式出行的车流量,结合周转率等指标,得出不同换乘交通设施的需求规模,为地铁站点周边接驳设施规划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交叉口交通冲突是造成交通拥堵和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着重研究直行非机动车和右转机动车之间的冲突,探究影响非机动车避让行为的因素,包括骑行者的性别、年龄、冲突点位置以及机动车车型等。对实际交叉口的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非机动车避让行为与上述因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深入了解避让行为与人格特质的关系,选取16PF量表中的3个人格因素进行问卷调查,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读骑行者的避让行为选择。最后,据此提出改善交叉口骑行环境,提高非机动车穿越交叉口安全性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正说到城市交通,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道路宽度的不断扩大、出行的日益方便,同时也带来了人口增加、交通拥堵和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在这些表面现象的背后,你有没有注意到,在这些4车道、6车道、8车道甚至12车道的不断拓宽和立体化的道路两侧,行人步行和骑行非机动车的街道空间正在逐渐被挤压、侵蚀甚至消失,街道空间的多样性难以体现,城市的亲和力、人情味以及人们的安全感也随之不断降低。  相似文献   

14.
信号控制交叉口助动车违章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助动车的违章行为提出改进措施,利用视频数据观测了上海市12个信号控制交叉口的骑行类车辆行为。基于行为分析方法对人-车-交通环境特征进行编码,并利用Logit模型分析了助动车违章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在信号周期较短、非机动车流量较小、横向车流较稀疏或处于违章待行状态时,助动车更易闯红灯;在直行或非机动车道较窄时,更易违章待行;在转弯、非机动车道较窄或横向车流稀疏的情况下,更易错用车道;在非机动车道较宽时,更易逆行;燃油/燃气车辆、男性骑车者更倾向于载人载物违章。最后指出,应建立助动车骑车者的安全意识、完善法律法规、提升交通设施服务质量与交通管理水平,以有效引导助动车向有利于城市交通有序、安全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更好实现城市交通核的价值,实现配套道路功能和品质的升级,总结交通核配套道路的改造经验,探索更为科学化、人性化的道路改造模式,分析国内较为成功的深圳滨海大道(总部基地段)交通综合改造工程和上海市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改造经验,并结合龙岗大道下沉改造项目,从功能分离、减少地块分割、协同重大基础设施、串联公共空间和步行友好等多个角度对交通核配套道路改造模式进行探讨,针对性提出相关的设计改造方案。为我国后续城市交通核配套道路改造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为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为深化对其接驳轨道交通的理解,基于深圳市ofo共享单车大数据,研究接驳轨道交通的骑行流量与建成环境因素的关系。在计算各轨道交通车站骑行接驳范围的基础上,通过描述性分析并采用空间回归模型诊断影响接驳骑行的建成环境因素。结果表明:居住和办公楼板面积、土地利用混合程度、非机动车道长度、轨道交通车站的地面出入口数量对接驳车站的骑行流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轨道交通车站与组团中心的距离、车站为城市综合客运枢纽、车站服务范围内的其他车站数量对于接驳骑行流量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现有公共汽车站和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建设完善的地区,骑行接驳轨道交通车站的流量仍然很高。提出未来的城市规划及管理应充分考虑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资源的调度分配和配套建设,以构建更加灵活稳健的公共交通系统。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7,(11):213-214
以安徽省望江县城为例,探讨小城镇道路交通拥堵改善对策。望江县城老城区交通基础设施是在步行和非机动车等非机动化出行方式为主背景下建成的,难以满足机动化出行的需求,造成交通拥堵、停车难、交通秩序紊乱等一系列问题,严重降低了老城区品质。因此,开展小城镇交通改善研究,具有非常迫切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上海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交通出行总量和城市道路资源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为最大限度缓和交通矛盾,上海交警部门坚持服务民生、创新理念、完善机制,科学布局、精细操作,千方百计挖掘道路通行资源,精益求精完善各类交通设施,提升交通运行效能,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市民出行,提供安全、有序、畅通、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上海南汇新城自行车交通流和道路设施的现场调查,分析其自行车道路网连续性、路面平整度及横断面功能设置等问题,提出完善自行车交通设施的措施与建议,从而提升自行车道路供给、增加骑车人出行安全并增强自行车交通吸引力,以期为我国城市自行车交通设施的改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街道设计对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空间环境营造起着重要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形象特色和市民出行文化。构建活力街道、创造美好生活是杭州市街道重塑的目标。结合当前街道设计发展的理念,回顾进入21世纪后杭州市街道设计与改造的实践历程,总结各阶段的问题与经验。杭州市在街道改造过程中经历了从单一的道路工程向完整街道改造的转变过程,其街道改造的亮点是关注步行与骑行空间和街道文化。以湖滨步行街区和延安路为例,展望G20峰会后、2022年杭州亚运会前,以世界名城为目标的杭州在街道设计与实践中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