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了解信号交叉口下游车辆的车头时距分布特征是进行城市道路控制、通行能力计算、交通安全分析等的基础.利用NC200、MC5600对信号交叉口下游不同断面不同车道的车头时距进行调查.采用χ2检验法对信号交叉口下游车辆的车头时距分布进行拟合,得到高峰时段和平峰时段的不同断面、不同车道车头时距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高峰时段向平峰时段过渡,以及车辆由交叉口向下游移动,车道的车头时距在移位负指数分布和M3分布之间进行过渡.  相似文献   

2.
针对城市道路交通混行现象严重问题,通过对城市道路信号控制交叉口交通运行特征进行调查分析,对直左车辆混行和小型汽车与公交车混行的进口道饱和车头时距和通行能力计算方法进行研究。为了得到城市交叉口混行进口道道路通行能力计算模型,首先对城市道路信号控制交叉口交通进行调查和数据收集,并对混合进口道车头时距进行特征分析,获取进口道车队运行特征参数;然后,分别建立直左混行车头时距和公交车小汽车混行车头时距分析模型;再次,建立基于转向比例和公交车比例的混合进口道通行能力计算方法;最后,结合案例进行通行能力、公交车比例和转弯比例关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笔者提出方法计算得到早晚高峰结果与实测值误差分别为1.5%、6.95%,较CJJ 37—1990《城市道路设计规范》法和HCM法计算值误差小,大大提高了计算结果的精度,可以为交叉口的控制和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环形交叉口采取有效的控制与管理措施,必须提高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方法的准确性。以排队论为基础,假设环道上无超车行为,环行车辆的车头时距服从泊松分布,车辆换道时间服从独立同分布,推导出了普遍适用的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理论计算模型。通过仿真模拟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能更好的适应环形交叉口的规划设计以及我国实际交通状况。  相似文献   

4.
车头时距混合分布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描述车头时距分布特性,基于二分车头时距的基本思想,将行驶车辆状态分为跟驰状态和自由流状态,在分析其运行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能同时描述这两类状态对应的车头时距分布特性的混合分布模型.应用实测数据,通过EM(expectation maximization)算法确定模型的相关参数,并结合参数取值分析了路段上、下游和不同车道内车辆行驶统计特征的差异性,最后,进行了实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分布模型在实验路段各处均可通过卡方检验;与负指数分布、爱尔朗分布和M3分布相比,混合分布模型对车头时距分布情况的拟合精度平均提高10%以上,且对快速路入口匝道通行能力的计算结果与实测值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5.
高速公路上匝道合流区通行能力经验模型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研究了合流区外测车道不同位置车头时距、交通量的变化规律,分析了高速公路上匝道合流区的通行能力,运用回归技术和统计方法,建立了主路外侧车道交通量的实测经验模型,总结出车头时距的实测经验分布为变阶数的Erlang分布。运用间隙接受理论分析了匝道车辆在高速公路合流区汇入主路的运行状态,最终建立高速公路上匝道合流区的通行能力模型,它是主路交通量、匝道交通量、匝道车辆临界间隙、随车时距及加速车道长度的函数。结果表明计算值与理论值基本吻合,该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在快速路系统中,出入口匝道是联接快速路与地面道路的纽带,同时也是最易发生拥堵的瓶颈路段。针对快速路出口匝道车辆拥堵问题,建立拥堵条件下的快速路出口匝道交叉口与下游交叉口协同控制模型,由两个子模型组成,分别是目标交叉口通行能力最大优化模型和下游交叉口车辆疏散最大优化模型。前者旨在提高出口匝道的通行能力,后者旨在保障目标交叉口方向来车到达下游交叉口后尽快疏散,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在快速路出口匝道拥堵疏解路径中,该模型求得的交叉口信号配时方案比采用Webster配时模型求得的单点信号配时方案在通过车辆数、车均延误以及平均排队长度方面分别优化了18%、22.3%和71.6%,大大加快了出口匝道拥堵疏解效率。  相似文献   

7.
针对长沙市典型信号交叉口芙蓉中路-人民中路,分别在饱和状态和复合状态下对高峰与非高峰两个时段左转车流的车头时距分布进行特性分析。交叉口实测数据验算表明,我国现行规范CJJ37和美国规范HCM2010等常用方法对左转车流饱和车头时距预测结果均偏大较多,采用4种传统的车头时距分布模型和SPSS中的9大基本曲线模型的拟合效果均不理想。采用分段函数分别建立了饱和状态和复合状态下的统一模型,通过调整模型中的标定系数和增长系数,即可分别得到高峰时段和非高峰时段的车头时距分布特征。实测数据检验分析表明:饱和状态和复合状态的车头时距分布都存在2.000~2.500 s内集中程度最高且超过27%,集中在1.500~2.500 s内超过50%的现象;非高峰时段车头时距分布集中程度低于高峰时段,且倾向于集中在较小的车头时距上;目前常用方法对车头时距平均值的预测误差通常都超过16%,文中模型误差则低于4%,与传统模型相比能较好地拟合车头时距的实际分布形态,拟合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8.
信号交叉口车头时距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城市典型信号交叉口,即南京市成贤街一北京东路交叉口,通过大量实地测量和统计分析,研究信号交叉口排队车辆通过停车线的车头时距特性。给出不同转向车道的启动延误估计,通过对车型、转向对饱和车头时距的影响研究,得出相应的关系模型;文章最后分析各车型、转向间车辆饱和时距,为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的估算和提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现有无信号交叉口支路通行能力模型的假设过于理想化与计算误差偏大的问题,针对无信号交叉口常见1车道与2车道支路的各种车道功能划分,基于可接受间隙理论与主路车头时距服从M3分布,分析了无信号交叉口支路大小车型构成混合车队的交通流运行特性,建立了各种支路功能划分车道的通行能力模型;利用Vissim交通仿真软件,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检验,并对模型进行简化以加强实用性。研究表明:当主路车流量为600~1 000 veh/h时,该模型误差小于2%。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交叉口交通流特性,以采集的信号交叉口实测通行能力数据为基础,利用独立样本检验和回归的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降雨条件下影响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的主要因素,分析了周期内交叉口左转和右转车辆数与交叉口通行能力关系,得出了交叉口中左转车辆数与通行能力的线性模型。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列车追踪间隔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分析影响列车追踪间隔因素,对缩短列车追踪间隔的途径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可采用较大的制动率、尽量紧凑布置咽喉区、采用较大号码的道岔、分级解锁等途径缩短列车追踪间隔。  相似文献   

12.
在对下匝道衔接道路进行交通调查的基础上,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和回归技术分析了衔接道路上车辆的变换车道特征和车头时距分布规律,验证了可能性转移矩阵法的假设条件是符合衔接道路的交通运行特征的,可以用该方法计算衔接道路的最小长度,并应用分析得到的衔接道路车头时距分布规律对模型进行了修正,经过算例分析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城市快速路不同车型在单车道自由流状态下车头间距分布现象,文章基于交通调查和系统数据采集的方法,通过统计分析解析了城市快速路单车道自由流车头间距分布规律,得出了自由流状态下城市快速路单车道车头间距符合负值数分布,不同车型之间的车头间距分布也不同的结论.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分析当前车为小汽车、后车为出租车时,车头间距较大;而前车为出租车、后车为小汽车时,车头间距较小,车头间距与流量成反比关系.  相似文献   

14.
董方  徐志  徐淼 《交通标准化》2010,(23):28-31
根据现有规范和北京市信号交叉口车辆运行实际情况对公交车辆的车型进行划分,建立求解车辆换算系数的理论模型。根据对北京市60个信号交叉口的实际调查,确定交叉口进口道标准车的饱和车头时距,给出两类公交车辆换算系数的推荐值,可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5.
运用概率统计、混沌时间序列中小样本数据方法,分析了干扰对混合交通流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扰不影响交通速度的随机性,但是会降低混合交通的速度,而自行车群的干扰对机动车运行速度的影响大于单辆自行车,并且机动车车头时距在自行车周期性干扰下,对运行特性将由随机性变为混沌特性;接着从微观角度提出了干扰的计算方法。这些研究结论将为科学地进行交通管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实地调查方法,将车头时距经速度转化成车头间距,并利用实测流量进行饱和度的计算,进而对车头间距进行深入的研究,得出不同交通流状态下车头间距的分布特性.自由流阶段车头间距分布是属于负指数分布,稳定流开始车头间距属于移位负指数分布,至稳定流后期车头间距分布只有部分属于移位负指数分布,r值随着交通流量的增加会缩小;在稳定流后期(0.53~0.63)和不稳定流(0.64-1)一般采用爱尔朗分布拟合.  相似文献   

17.
车头间距与高速公路交通流混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交通流混沌的转化机理,探讨了车头间距与高速公路交通流混沌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快速判别交通流混沌的最大李雅普诺夫指数改进算法,并用此改进算法和功率谱法研究了高速公路实测交通流的混沌问题,绘制了实测交通流的功率谱曲线.通过分析功率谱曲线,可以明显地观察到交通流频谱出现了噪声和宽峰的变化;用最大李雅普诺夫指数改进算法计算实测交通流的最大李雅普诺夫指数,结果表明,高速公路实测交通流中存在混沌现象.研究表明,车头间距的变化是交通流混沌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利用摄像采集交通数据的方法,在河北省境内不同公路结构几何断面获得了大量交通数据。运用这些实验数据对交通流中车间相互作用机制和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建立了车间相互作用的微观模型,得出了具有我国混合交通特性的临界车间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19.
针对现行交通仿真研究中跟驰状态判定的不足之处,本文基于何民等人利用相对速度绝对差随车头时距变化的规律来判定跟驰状态的基础上,通过实测数据深入分析前后车速度的相关系数与车头时距的关系,提出了利用前后车速度的相关系数随车头时距变化的规律来确定车辆跟驰状态的临界值,与以前的方法相比,这一方法考虑的信息更为全面,与现实结合更为紧密,本研究期望能对提高交通微观仿真的精确度、可信度取到一些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合理分析交通流现象基础上 ,针对车间时距分布特性 ,应用γ分布函数建立适用广泛的车间时距分布模型 ,并利用矩法对其参数进行无偏估计 ,然后 ,讨论模型的几种特殊情况 .最后结合高速公路实际的车间时距观测资料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 ,可为交叉口设计、控制及道路通行能力分析提高更为可靠的依据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