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为研究侵犯性驾驶行为对城市局部区域交通通行的影响及影响程度,选取北京市4个典型道路交叉口进行1周观察.借助录像设备记录早高峰、平峰、晚高峰3个时段三类常见的侵犯性驾驶行为:侵占公交专用车道、随意变换车道、插队.数据显示:随意变换车道发生的次数最多且多数交叉口各时段间有显著差异;平峰时段侵占公交专用车道更为明显;各时段插队次数比较平均.为探究侵犯性驾驶行为对道路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提出交叉口平均负荷能力(ALC)和侵犯性驾驶行为负荷(ADL)两项指标.计算结果与预期假设不同,具有侵犯性驾驶行为的车辆没有阻碍道路交叉口的车辆通行.  相似文献   

2.
信号交叉口车头时距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城市典型信号交叉口,即南京市成贤街一北京东路交叉口,通过大量实地测量和统计分析,研究信号交叉口排队车辆通过停车线的车头时距特性。给出不同转向车道的启动延误估计,通过对车型、转向对饱和车头时距的影响研究,得出相应的关系模型;文章最后分析各车型、转向间车辆饱和时距,为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的估算和提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周洁  邵长桥  荣建 《交通标准化》2010,(15):88-92,268
针对北京市典型信号控制交叉口,调查高峰时段若干左转转角约为90°的专用多(双、三)左转及直行车道组的车头时距、周期流量、大型车比例等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得出多左转车道和大型车车道使用特性及双、三左转车道不同车道位置饱和流率的差异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针对北京市典型信号交叉口,对右转车辆饱和车头时距进行现场测定.通过编写计算机程序对数据分析处理,排除了数据中的异常值,结果表明右转车辆饱和车头时距服从正态分布.研究了交通组成、车道宽度和转弯半径对右转车道饱和流率的影响,给出了基于上述三项影响因素的右转车道饱和流率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5.
针对长沙市典型信号交叉口芙蓉中路-人民中路,分别在饱和状态和复合状态下对高峰与非高峰两个时段左转车流的车头时距分布进行特性分析。交叉口实测数据验算表明,我国现行规范CJJ37和美国规范HCM2010等常用方法对左转车流饱和车头时距预测结果均偏大较多,采用4种传统的车头时距分布模型和SPSS中的9大基本曲线模型的拟合效果均不理想。采用分段函数分别建立了饱和状态和复合状态下的统一模型,通过调整模型中的标定系数和增长系数,即可分别得到高峰时段和非高峰时段的车头时距分布特征。实测数据检验分析表明:饱和状态和复合状态的车头时距分布都存在2.000~2.500 s内集中程度最高且超过27%,集中在1.500~2.500 s内超过50%的现象;非高峰时段车头时距分布集中程度低于高峰时段,且倾向于集中在较小的车头时距上;目前常用方法对车头时距平均值的预测误差通常都超过16%,文中模型误差则低于4%,与传统模型相比能较好地拟合车头时距的实际分布形态,拟合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6.
在北京市6个信号交叉口双左转车道交通流数据调查的基础上,应用数理统计学方法对信号交叉口双左转车道饱和车头时距和饱和流率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比较算术平均值、截尾均值和中值计算结果,提出应用截尾均值法计算饱和车头时距与饱和流率。研究了饱和流率与车道宽度、转弯半径的关系,应用回归方法给出了饱和流率与转弯半径关系模型,并对内、外侧车道饱和流率与单一左转车道饱和流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内侧车道饱和车头时距为2.14~2.60s,外侧车道饱和车头时距为2.08~2.37s,平均饱和流率为1600pcu.(h.lane)-1;双左转车道饱和流率为单一左转车道饱和流率的1.80~2.05倍。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城市信号交叉口车辆运行效率,本文分析了直行车道饱和流率的影响因素。基于长沙市典型信号控制交叉口直行车道在不同车道宽度、大车率和车道数情况下饱和车头时距的采集数据,分别建立了饱和流率与车道宽度、大车率、车道数的一元回归关系模型和饱和流率关于车道宽度、大车率和车道数的三元回归线性模型,最后并将拟合的模型放入南京典型信号控制交叉口的应用环境中。结果表明交叉口延误和饱和度值减少,进而说明所得到的模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车头时距分布是研究交通流特性的重要方法。本文基于北京市若干交叉口的实测样本数据,研究分析了拥堵状态下信号交叉口的排队车辆越过停车线的车头时距分布及其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在第6个车辆之后达到饱和车头时距。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心城区拥堵区域次干道以上等级的信号交叉口,提出拥堵状态下的通行能力模型。进一步地,利用实测数据作了案例计算与对比分析,直行与左转车道通行能力的平均误差率分别为2.27%与4.28%,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此外,该结果优于其它计算方法所得结果,表明在拥堵状态下,该方法的适用性更高。  相似文献   

9.
车道宽度、转弯半径对左转饱和流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我国现有道路交通条件下典型的信号控制交叉口,通过实地调查,对不同车道宽度、转弯半径的左转车道的饱和车头时距进行现场测定.分析得知左转车道饱和车头时距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或正态分布.考虑左转车道宽度、转弯半径的影响,给出了左转车道饱和流量的回归计算模型.将模型与HCM2000计算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所给计算模型更符合国内的实际使用.  相似文献   

10.
车头时距混合分布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描述车头时距分布特性,基于二分车头时距的基本思想,将行驶车辆状态分为跟驰状态和自由流状态,在分析其运行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能同时描述这两类状态对应的车头时距分布特性的混合分布模型.应用实测数据,通过EM(expectation maximization)算法确定模型的相关参数,并结合参数取值分析了路段上、下游和不同车道内车辆行驶统计特征的差异性,最后,进行了实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分布模型在实验路段各处均可通过卡方检验;与负指数分布、爱尔朗分布和M3分布相比,混合分布模型对车头时距分布情况的拟合精度平均提高10%以上,且对快速路入口匝道通行能力的计算结果与实测值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1.
笔者分析了我国城市物流配送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提出了在新的时期,我国物流配送将呈现的三大热点,分别是协同配送、社区配送和绿色配送.分析了三大热点的形成原因,提出了我国物流配送新趋势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国际物流信息化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物流信息利用对信息的收集、传输及处理,使信息产生增值,产生信息的放大作用,实现信息的使用价值。从国际物流现状分析入手,介绍信息技术在国际物流中的应用、国际物流信息化对国际物流的影响,然后具体分析国际物流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3.
开发区专业物流园区规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物流园区规划是建设物流园区的重要内容,许多城市与地区都准备规划建设若干物流园区。由于物流园区的建设投入资金巨大,任何失误都将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因此,在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初期,研究物流园区的规划是十分必要的。对依托开发区的专业物流园区的规划进行了研究探讨,希望有助于这类专业物流园区建设的规划实施。  相似文献   

14.
针对电力系统配电自动化要求,提出了配电网的合理规划要求,对设备开关的选型和控制室与各开关、断路器之间的数据通信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分布智能模式和集中智能模式的应用场合,并对两种模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设随机变量X服从参数为λ,θ的Lomax分布,X1∶n ,X2∶n ,…,Xn∶n为其次序统计量,得到了参数λ的置信区间以及X1∶n 和Xn∶n 的渐近分布;当k(k>1)固定时,得到了Xn-k+1∶n 的渐近分布。  相似文献   

16.
首先假设随机误差服从正态分布,系统误差服从均匀分布,然后根据概率知识计算出两种复合误差所服从的分布,进而计算出对应不同置信区间的置信概率.  相似文献   

17.
根据形位误差的意义与检测方案,本文推论绝对正态分布和瑞利分布是形位误差的两种基本的分布律,并通过抽样检测与统计检验证实了直线度误差、平面度误差、圆度误差、线轮廓度误差、垂直度误差、对称度误差、圆跳动误差有绝对正态分布律,平行度误差、同轴度误差有绝对正态分布和瑞利分布两种分布律.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关于个人收入分配理论三次转型的梳理,反映出这一理论的历史变迁。个人收入分配理论已经从经济学领域向其他领域深化和展开。这三次转型对解决我国当前在个人收入分配中存在的矛盾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西江航道船舶流的概率分布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提高内河航道通过能力,分析了船舶交通流的到船分布和船头间距分布特性。以西江航道2004年日到船统计量为样本,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给出了日到船分布与船头间距分布的假设检验,运用时间保证率方法将实测数据点与概率分布的理论值进行了比较。比较结果表明其相对误差均在5%以内,说明内河航道日到船艘数服从正态分布,日船头间距近似为爱尔朗分布。  相似文献   

20.
总结区域货运发展的规律,依据货运需求的空间OD分布,结合其与社会经济各衡量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强弱,建立货运需求和与其强相关的社会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模型,以此来预测货运规模及OD空间分布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