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很多大城市都采用公交专用道的形式来缓解公交出行效率低,公交竞争力差的状况,主要研究公交专用道的设置对车辆间隔时间的影响程度.首先对有公交专用道的线路进行了调查取样,通过对样本数据的拟合与检验,并且对比无专用道的公交线路样本数据,得出结论:公交专用道的设置对车辆间隔时间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缓解交通拥堵,我国大力提倡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通过对公交混行车道、外侧式公交专用道和中央公交专用道3种公交车道优缺点分析,进一步揭示了设置公交专用车道影响因素.结合深圳公交专用车道设置案例,从高峰小时公交车流量、客运需求和道路条件三方面提出了各种公交专用道设置应满足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3.
在对快速公交专用道形式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公交专用道的设置条件、优缺点、适用性等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此外,对不同类型公交专用道的特征以及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说明,给出了常用公交专用道的设计示意图.归纳了快速公交专用道规划实施要点.最后,对北京市南中轴路快速公交专用道以及三环路公交专用道的设置形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现有公交专用道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发现在计算公交专用道通行能力时没有考虑站点设置形式对其造成的影响。将国内常见的公交专用道站点设置形式分为4类,针对其中3类主要的设置形式进行交通流影响分析,提出了考虑站点设置形式的公交专用道通行能力计算模型。最后利用仿真软件对站点处公交专用道通行能力进行实验,仿真数据证明了计算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设置公交专用道的流量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设置公交专用道的道路交通条件进行研究,分析了车道利用率、饱和度和公交车流量与非公交车流量的影响,建立了设置公交专用道的临界流量模型,并探讨了影响临界流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根据公交专用道停靠站的设置方式对停靠站进行了分类,然后对公交专用道车辆的停靠过程进行了微观分析,通过调查数据对车辆的到达间隔与停靠时间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的结果表明:对于到达间隔的分布规律,公交专用道停靠站设置在交叉口上游或路段中央时,公交车辆的到达间隔服从指数分布,当停靠站设置在交叉口下游时,受到交叉口交通信号的影响,车辆的到达间隔不服从指数分布,认为车辆到站服从一般分布;对于停靠时间的分布规律,可以认为服从正态分布.本文研究的结论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公交专用道停靠站通行能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公交专用道是实施公交优先的重要措施,在国内外城市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对广州市公交客流的需求预测,筛选出主要公交客流走廊。根据广州市公交专用道规划目标和设置条件,对广州市都会区和外围区分别提出公交专用道规划方案,最后对典型路段设置公交专用道前后的效果进行了预评估,结果显示,公交专用道的合理设置,可提高公交车辆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8.
公交专用道作为体现公交优先的重要措施,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方面已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以广州市公交专用道规划设计为例,对公交专用道的设置条件和规划方法进行了分析,对公交专用道的设置位置、使用时间、隔离方式以及交叉口组织形式等设计要点进行探讨;最后,利用交通仿真方法对公交专用道的交通效益进行评估。评估结论表明,公交专用道的合理设置可以提高道路的综合交通效益。  相似文献   

9.
中小城市当前正处于小汽车出行或公交车出行方向选择的关键时期,亟需发展公交专用道,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通过剖析中小城市公交专用道建设面临困境,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公交专用道建设经验,提出中小城市理想的公交专用道体系建议(公交专用路+一级公交专用道、二级公交专用道+其他形式公交专用道)和中小城市公交专用道设置标准建议,并以顺德区为例,研究制定符合顺德区城市特点的公交专用道体系和设置标准,规划"十横十二纵"的公交专用道网络。  相似文献   

10.
城市公交专用道微观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国内外公交专用道设置的实际经验,论述城市公共交通专用道的内容、分类和特点,分析并强调公交专用道在城市运输系统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路况调查,设计微观模拟方案,通过应用VISSEM(微观模拟软件)和CMEM(尾气分析软件)对道路车辆运行进行微观模拟、分析,得到公交专用道的部分属性参数,论证了其优越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分析公交车对交通流的影响因素,以兰州市某主干道为例,在社会其他车辆交通量不变,公交车比例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分别仿真在该条道路上设置公交专用道和不设置公交专用道2种情况,分析平均总延误、平均停车时间、平均停车次数、平均排队长等参数的变化。仿真结果表明:在其他社会车辆交通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公交车交通量达到300veh/h时,可以考虑设置公交专用道。  相似文献   

12.
在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日益严重的今天,公共交通的发展受到各大中城市的高度重视.发展公交,除了增加公交车数量,修筑公交专用道外,如何提高公交的服务质量,提高公交的运行效率至关重要,本文将结合RFID技术,就如何提高公交的运行效率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当前公交专用车道设置缺乏评估标准的问题,从个人出行成本和社会成本两个角度出发,对公交专用车道设置前后交通运营成本组成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针对公交专用车道运营的直接效益,通过分析公交专用车道设置前后交通运行参数的变化,分别对运营产出和运营成本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公交专用车道设置前后的运能总量、时间及能源消耗成本的变化,并将其折算成货币指标,实现评估指标的定量化。最后,以京通快速路为例进行了评估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在实施公交优先政策时,往往因没有对公交专用道和社会车道所应分担的交通量做出正确的估算而造成道路资源的浪费,以至于无法真正实现公交优先的目的.本文以公交车与社会车辆的行程速度差异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设置公交专用道后两种交通方式间的转移情况,在保证公交车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基于路阻函数研究了不同公交车比例下公交车和社会车辆的行程速度曲线,并确立了小汽车向公交车的转移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针对不同的居民出行量及模型参数值,公交车在一定的比例范围内时小汽车用户选择公交出行,并使道路交通系统达到最优.该模型可应用于城市现有道路改造时公交专用道设置及确定公交车发车间隔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城市快速路设置公交专用道作为缓解快速路交通拥堵的策略之一,受到了北京市交通部门的关注. 本文旨在利用先进的仿真技术对快速路公交专用道设置方案后的交通运行影响进行探讨. 文中选取北京市西三环快速路为研究对象,在考虑专用道设置区段、结构形式、站点结构、匝道交通组织以及公交线路调整的基础上,设计四个公交专用道方案并利用INTEGRATION模型开展仿真评价. 选取车辆行程速度、道路运行状态分布作为评价指标,结果显示:尽管道路设施及交通状况满足专用道设置条件,西三环运行指标却有所下降,无法发挥专用道功效. 分析其关键制约因素在于车辆分道行驶加大了匝道附近车辆换道、进出的难度,建议协调匝道控制和公交线路优化改善方案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6.
重庆目前正在开展公交专用道建设,北京、深圳、首尔是国内外公交专用道发展较早较好的城市,在设置方法和措施、实施效果、配套技术规范等方面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系,本文详细分析了三个城市的公交专用道设置形式、交叉口处理、公交港布设以及地方规范,对重庆有着较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北京市公交运营和能耗数据为基础,从车型、速度、满载率和公交专用道等角度量化分析了公交服务水平与公交能耗的特征关系.研究发现,公交运行速度与百公里能耗存在负相关关系,公交满载率和百人百公里能耗也存在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不同车型中,单机车的百公里能耗比双层车低约30%~40%,但单机车的百人百公里能耗却比双层车高约5%~15%.设有公交专用道的路段百公里能耗明显低于无公交专用道的路段.最后,以运行速度和满载率为主要参数构建了基于服务水平的公交能耗模型,并应用此模型进行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在满载率超过60%时,人均百公里能耗下降缓慢;当平均速度低于40 km/h时,不同车型的公交车提高行驶速度可以有效的降低人均能耗.  相似文献   

18.
公交专用道对城市路网的影响及综合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时空消耗概念,提出了公交专用道设置后路网容量修正公式;根据Logit模型和交通阻抗函数分析出公交专用道将有助于优化城市居民出行交通结构;指出不同等级道路交通流车辆组成将重新分配.引进公交专用道规划前评价和设置后评价理念;建立多级指标层次结构图,建议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进行综合效益评价.  相似文献   

19.
����ͣ��վ��λ��ȷ�������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停靠站泊位设计合理性是衡量停靠站设计合理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合理的公交停靠站泊位数对于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交通拥堵具有重要意义。以公交车辆到达服从柏松分布、车辆停靠时间服从正态分布为前提,分析了公交车辆停靠过程,给出了停靠时间、清空时间、运营时间裕量的计算方法,根据停靠站通行能力计算模型给出了有效泊位数和设计泊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对南坪公交停靠站分别按港湾式停靠站和直接式停靠站两种方式进行了泊位设计,得出按两种方式设计均需设计3个泊位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