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本实验研究了狗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结扎前后,以动脉放血和静脉输液改变容量负荷(VL),对左、右心室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LAD 结扎前后,两心室舒缩性能和泵功能对 VL 改变的反应均有明显差别。提示,心肌梗塞后,降低 VL可改善左心室功能,应防止 VL 过重对心功能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 人类心肌梗塞的发生及临床表现的差异与性别密切相关。动物实验证明,心肌梗塞后病理生理过程也存在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这些现象提示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与此有关。文献报导人类心肌梗塞时确有性激素水平的变化。为了探讨性激素在实验性心肌梗塞发生中的作用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我们观察了血浆雌二醇水平的改变对雌性大鼠实验性心肌梗塞后心脏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 关于心肌梗塞(MI)后心脏收缩性能的改变及其性别差异已曾报导,但对MI后心脏舒张性能的改变及其意义报导不多,本文实验的目的是:动态观察MI后各期心脏舒张性能的改变规律及其与性别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正> 近年来对心肌梗塞(MI)的形态学研究发现,心肌梗死区伸展(InfarctExpansion,IE)是MI急性期梗塞心室的一个重要形态改变,其特征是在被动牵张下,梗死心壁变薄和伸展,致梗死区所占的心室表面积增大,而梗死心肌量并没有增加。这种形态改变的病理生理意义,尤其是对心功能的影响尚少见研究报导。有作者发现,急性MI病人在发生IE后临  相似文献   

5.
<正> 心肌梗塞后心律失常是心肌梗塞病人的重要死亡原因。建立动模型、开展梗塞后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历来受到国内外许多学者的重视。本项课题拟就家兔梗塞后心律失常的特点、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大白鼠实验性心肌梗塞模型研究的进展,评价和总结了本模型的一些重要特点。由于对梗塞后的病理形态及病理生理改变已有较深入地研究,限制梗塞范围予预措施的研究也取得相当的成果,致使本模型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7.
<正> 心病与性激素的关系十分密切,性激素对心脏功能的调控作用是通过其受体而实现的.但对心脏性激素受体的分布、变化的研究报道尚较少见.我们采用免疫胶体金银染色(IGSS)法及图象分析(TAS)法,对大鼠心肌梗塞(MI)后心肌雌激素受体的分布和变化进行了观察。实验选用健康、成年、雌性SD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假手术、心肌梗塞及心肌梗塞+雌二醇4组.心肌梗塞动物模型按我室已报道的方法复制。术后心肌梗塞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心肌梗塞(MI)后心肌肥大早期肌球蛋白ATP酶活性和同功酶的变化及其意义,本文用大鼠MI模型,于术后第9天和第21天分别测定了非梗塞心肌肌球蛋白ATP酶活性、同功酶分布及心肌细胞直径。结果表明,MI后第9天,在心肌细胞直径增大的同时,肌球蛋白ATP酶活性下降,同功酶V_1含量下降。至MI后第21天,上述这种变化更加明显。结果提示:MI早期随着非梗塞心肌肥大的建立,肌球蛋白ATP酶活性及其同功酶分布也发生了适应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正> 心肌梗塞(MI)后心肌肥大是增加心功能的一种非特异性的重要代偿机制,为MI后一种有益的反应。但受MI范围的影响,肥大有一定限度。研究MI后心肌肥大过程,对认识MI后的心功能代偿和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近几年来,对于MI后心肌肥大的结构特点以及MI  相似文献   

10.
本文系统介绍关于心肌梗塞时植物神经系统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心肌梗塞时交感一儿茶酚胺活性增高,副交感神经兴奋性也同时提高。前者可使梗塞范围扩大,心室功能下降加剧及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而后者对心肌梗塞具有保护作用。文中详细叙述上述作用的病理生理机制,并联系说明临床使用β阻滞剂及阿托品的原理及其原则。此外,心室壁感受器反射是心肌梗塞发生时机体的一种保护性机制。  相似文献   

11.
梗塞范围是决定梗塞后左室功能最主要和直接的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梗塞后顺应性的改变、非梗塞心肌收缩的代偿性加强及交感一儿茶酚胺活性的提高等都在不同时相时左室功能发挥各种程度的影响。而后面这些因素又与梗塞范围的大小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正> 急性心肌梗塞(AMI)后左心室舒缩功能受损是AMI心功能不全及其早期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左室舒缩功能受损程度又取决于心肌梗塞范围(IS),故目前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多集中于如何限制AMI后的IS,但对限制IS药物能否同时改善心脏舒缩功能的研究却不  相似文献   

13.
<正> 在开展实验性研究,复制疾病模型时,选择动物应考虑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代谢愈接近人愈好;其次是动物来源要广。对于循环系生理、病理及临床研究,实验动物冠状动脉的解剖知识是需要的。本文介绍和探讨常用的哺乳类实验动物狗、兔、猫、鼠、猴等的冠状动脉解剖特点及实验性心肌梗塞心肌内血管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正> 我们曾报道过大鼠实验性心肌梗塞后病理生理过程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雌鼠在结扎冠状动脉后的死亡率较低,心肌梗塞(MI)后左室心肌收缩性能(LVMC)恢复较快,未梗塞区心肌肥大的建立也较早。为了探讨这种性别差异的发生机制及其与性腺的关系,我们进一步观察了摘除性成熟后但未交配过的大鼠性腺对上述病理生理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 应用超声心动图,可以无创伤地研究心动周期中心脏各种血液动力学参数,从而可判断血液动力学改变和心功能。近年来国外学者应用超声心动图早期发现高血压病人左室功能及解剖异常已有报导(1.2),1979年作者曾报告应用超声心动图左室重量测定诊断早期左室肥厚(3)。在此工作基础上本文就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梗塞进行左心功能观测血液动力学改变,并对左室或右室负荷过重疾病的左室重量变化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对超声心动图观测心脏疾病左心血液功力学变化的评价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观察了雌、雄大鼠心肌梗塞(MI)后6小时到21天血浆睾嗣水平的动态变化。雄鼠左冠状动脉结扎后6小时血浆睾酮水平降低76%,24小时后虽略有回升,但直到第21天仍显低于术前水平,而雌鼠于术后24小时血浆睾酮升高50%,第9天已恢复到术前水平。实验结果提示,大鼠MI后血浆睾酮的改变有性别差异。MI后左室功能的代偿和恢复等方面的性别差异可能和血浆睾酮的改变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营养素-1(CT-1)的表达,并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其干预,探讨CT-1与心室重塑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Wistar雄性大鼠50只,10只作为假手术组(A组);40只作为心肌梗死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致心肌梗死24h后,分别随机抽取一半数量存活大鼠作为心肌梗死对照组(B组)及BMSC移植干预组(C组)。BMSC移植干预组(C组)通过尾静脉注射1mL BMSC细胞悬液于大鼠体内;A组、B组分别注射无血清培养液DMEM 1mL,6周后采用Real time PCR及免疫组化、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非梗死区CT-1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结果 6周后,B组非梗死区心肌样本中,CT-1mRNA及蛋白表达量、左心质量指数,同A、C组相比均显著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非梗死区心肌中CT-1mRNA及其蛋白含量、左心室质量指数均较A组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C组以上指标则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抑制大鼠心肌梗死后CT-1mRNA及蛋白表达,从而改善心肌重构。  相似文献   

18.
<正> 近年来硒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受到重视,研究日广,目前亚硒酸钠已用于临床治疗心绞痛及动物实验性心肌梗塞(MI)的研究。但亚硒酸钠对大鼠等小动物血液动力学及左室功能的影响,尚未见报道。由于大鼠是心血管系统生理、病理生理及其是MI研究的常用动物,与大动物相比,大鼠在心肌收缩蛋白酶活性、对MI耐受性及MI后恢复过程诸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故探讨不同剂量亚硒酸钠对正常大鼠血液动力学及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19.
<正> 自从Kurien等在1966年报告急性心肌梗塞后血清中游离脂肪酸明显升高,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以来,引起许多学者广泛的注意和争论。解决本课题不但对心肌梗塞的发展和梗塞后合并症的发生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防治心肌梗塞及其合并症也有现实意义。国外曾用硒制剂治疗冠心病。国内迄今未见报导。我国克山病(地方性心肌病)地区的土壤、  相似文献   

20.
<正>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传统地被认为是一调节血压和血容里的内分泌系统;但近年来,通过生物化学、放射免疫、组织化学,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等先进技术相继发现,机体许多局部组织,如血管、心脏、肝、肺、脑、肾上腺、脑垂体、睾丸和卵巢等都存在独立的RAS这一重要发现下仅改变了人们对RAS传统的认识,而且对了解机体水盐代谢的调控和心血管内环境的稳定等都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尤其对研究心血管功能紊乱的病理生理,如高血压、心肌肥大等的发生机制将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局部RAS的发现,对于研究RAS抑制剂的药理及其应用也具有重要意义;本重点就心血管局部RAS研究的最新进展加以介绍。心血管局部RAS的发现和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