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综合运输可达性与物流经济的空间分异及耦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运输可达性与物流经济之间存在耦合关系.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例,基于省域层面的面板数据,利用ArcGIS 可视化平台,分析综合运输可达性及节点城市物流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进一步解析综合运输可达性与物流经济的耦合协调机制,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综合运输可达性与物流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格局.结果显示:整体空间上,综合运输可达性与物流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显著,均呈现“东高西低” 的空间分布格局;综合运输可达性与物流经济的协调发展度差异显著,且整体水平不高,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综合运输基础设施实际投入和物流产出的匹配度有待提高,且对物流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一带一路影响下腹地-口岸可达性演化特征及其空间溢出效应,构建腹地-口岸可达性测算模型,运用泰尔指数和空间马尔科夫链分析其空间差异特征及溢出效应。结果表明:腹地-口岸可达性高值区沿主要运输通道延伸并呈以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和城市群为中心的群状集聚现象。腹地-口岸可达性逐年优化,高值区向一带一路沿线扩散趋势明显;腹地-口岸可达性空间差异呈现以2013年为界先减少后增加的V型变化特征,东部和西部可达性空间非均衡程度大于中部和东北部;高可达性城市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低可达性城市与高可达性城市相邻时其类型向上转移的概率大于与中、低可达性城市相邻概率,且一带一路之后,类型向上转 移概率高于一带一路之前;腹地-口岸可达性形成以最短旅行时间为主导、路网密度为支撑的时空演化格局。  相似文献   

3.
为测度和改善四川省交通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结合最短旅行时间矩阵与交通基础设施水平构建交通可达性模型,以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增加值为指标构建经济规模指数模型,量化测算四川省18个地级市的交通可达性及经济发展水平,并构建耦合协调模型评估两者的作用水平.结果表明:四川省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可达性具有同步趋升一致性,但也存在个别错位现象;地区分布差异明显,存在五个耦合协调发展阶段.根据研究结果,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可达性可能存在一定差异性,交通中心城市不完全等同于经济中心城市.解决城市交通与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可基于两者的耦合协调度,优先从处于低水平耦合阶段和拮抗阶段的城市入手.  相似文献   

4.
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经过“十一五”的建设和发展,各种运输方式规模有了跨越式的增长,但与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需求仍不能完全适应.论坛以“综合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十二五”综合交通发展展望”为主题,回顾了“十一五”综合交通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未来交通的发展态势,明确了“十二五”综合交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从基础设施、技术装备、运输服务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措施,探讨了区级交通、城际交通、城市交通、农村交通、综合交通枢纽等的发展战略,分析了社会经济与综合交通的互动影响,为“十二五”综合交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以广东省21个地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利用2000、2005、2010和2015年4个时间节点的公路网络和经济发展数据,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分析方法、熵值法分别计算各个城市交通可达性指数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测度方法,构建广东省公路交通可达性和城市经济协调分析评价模型,探讨交通可达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以期为推动构建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新格局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广东省区域综合交通可达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均有显著提高,两者耦合协调关系逐渐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变;(2)广东各个地市的交通可达性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3)现阶段广东省存在优质耦合、中级耦合、勉强耦合、衰退耦合和失调耦合协调等5类发展阶段;(4)针对不同地区的耦合协调发展特点,应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广东省区域交通可达性演变及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程度,体现了近年来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公路建设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连片特困地区可达性与贫困程度的空间耦合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取连片特困地区综合交通可达性与贫困程度的空间耦合特征,基于空间截面数据,构建了因子分析—熵权多维贫困测度模型、综合交通可达性评估模型和空间耦合协调模型,并以滇西边境山区为例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整体空间上,贫困程度表现出由中心向外围扩散的模式,呈现南部高于北部、边缘高于中心的空间特征;综合交通可达性空间分异显著,可达性值呈"偏左正态分布",并在主要节点形成了"Y字型"综合交通可达性优势带;贫困程度与综合交通可达性的耦合协调水平两极化特征明显,中心区域及边缘地带上的空间耦合关系显著,协调发展水平较高;其他县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偏低,交通基础设施的扶贫效应有待发挥.  相似文献   

7.
“十三五”期间是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行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物流业“降本 增效”,统筹多种运输方式协同融合发展,全面提升综合运输服务能力水平的关键时期.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多式联运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物流大通道加快建设、铁路货改不 断深化、各类扶持政策密集出台.如何积极服务并融入于中央“一带一路”战略,实现综合 运输通道和枢纽节点的集约化运输组织,提升多式联运服务水平,成为行业内外普遍关 注的课题.本次论坛重点围绕多式联运体系进行研究,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 基础上,开展中欧班列国际运输与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的有效衔接,促进各种运输方式 和不同运输组织形式间高效转换,分享西部节点物流园多式联运发展的最新成果与资 讯,商讨解决多式联运领域的重点难题,提升多式联运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8.
借助开源大数据平台,提出交通可达性及城市经济活动数据采集策略,利用全局常参数和局部变参数回归模型研究北京市六环区域内两者的空间特征.相比于全局模型,局部模型能够较好地刻画交通可达性与城市经济活动间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私人交通可达性呈现以天安门为中心径向递减的多圈层结构,公共交通呈现轨道交通沿线区域高的特点.交通可达性与经济活动匹配度具有空间非平稳性,空间分离和匹配现象并存.西北部、中部区域空间匹配特征显著,东北部、东部区域次之,西南区域空间分离现象最为严重.丰台及良乡等分离区域,宜重视道路及轨道线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未来科学城等私人交通匹配,公共交通分离的区域,可考虑修建轨道线路,并增加公交运营服务水平;中关村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匹配区域,以调整交通运营管理政策为主.  相似文献   

9.
城市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大系统,城市布局、城市设计是城市交通出行特性的决定因素,而交通系统网络格局构成城市的机理,并决定城市经济的可达性,影响到城市经济与人民生活的所有层面.过去的十年中,能源基金会可持续城市项目与国家相关部委及城市合作,在可持续城市和交通系统规划、建设中做了大量工作.本次论坛主题为“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城市交通理论与实践”,从可持续城市项目以及昆明可持续城市规划设计、济南快速交通规划与实践、重庆山城步道规划与应用等方面,共同探讨土地使用与城市交通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城市交通之路.  相似文献   

10.
综合交通优势度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耦合关系,以中国-东盟为研究区域,选取综合交通网络密度、基础设施质量水平、综合交通可达性等指标,构建综合交通优势度多属性决策模型.运用ArcGIS网络分析技术,定量分析综合交通网络的地域空间特征;进一步解析综合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机制,分析两者的空间发展格局.结果显示:综合交通优势度区域差异明显,但与区域经济耦合度较高,且呈正相关关系;综合交通优势度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度差异显著,且大部分国家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水平相对落后,综合交通优势度普遍处于较低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不足.  相似文献   

11.
交通网络设施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人流、物流、能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主要载体,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支撑作用.高铁战略通道建设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战略需求,有利于我国资源安全保障,有利于开拓国际产能合作市场,有利于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和资源型城市转型.高铁建设拉动产业经济发展,所打造的通道和枢纽经济,为实现高铁与区域经济、国土开发融合发展创造条件.交通外在经济效益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和完善可为国家政策出台,为投资决策、规划决策、组织管理及管制调控等提供科学的支撑.  相似文献   

12.
高铁是区域快速综合交通网的主骨架,作为城市间高效快捷的出行方式,为提升通道客运能力和缓解既有铁路货运压力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从高铁对城市可达性、要素市场及空间结构的影响等3方面,综述了国内外高铁对城市经济空间结构影响研究的主要成果,归纳总结了共性结论和存在的分歧。通过分析高铁对城市可达性变化的程度和可达性变化在不同区域之间是否平衡,揭示高铁(网络)对城市间出行需求的直接影响。城市可达性的改善进一步重塑生产要素的区域空间分布,加速资本和人口流动,促进产业发展和就业改善,并对土地和住房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市场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给城市宏观经济发展,特别是高铁站区空间重构带来重大机遇。系统评估高铁对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的影响,能够为管理部门高铁投资决策、规划建设及影响评估等提供参考。最后,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并基于新时代背景展望了有待开展的若干重点研究方向:一是将城市群视作新的利益集合体,研究高铁投资的经济效益、收益分配和高铁开通后对城市群经济发展和要素空间分布的影响;二是探究高铁通勤行为对城市资本、人口和土地等要素市场的影响,剖析车站选址和票价变化等影响高铁通勤的关键性因素;三是考虑城市间高铁竞争与合作博弈行为和客货混跑模式对城市经济空间结构影响的新变化;四是运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等新兴技术分析高铁对城市经济微观层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机场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但从航线网络视角进行研究的文献还比较少.本文建立了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以中国大陆 45个主要枢纽机场为例定量研究了机场对区域经济的直接效应、网络溢出效应和总体效应.研究表明:机场客运量对区域经济具有显著正向网络溢出效应,客运量每提高 10%,其网络溢出效应达到 8.25%;货运量仅对本地城市 GDP具有正向影响,其溢出效应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同时发现,机场客货量对航线网络中相连城市的溢出效应均大于其对本地经济的直接效应,忽视网络溢出效应会低估机场区域经济的总体贡献.研究成果对科学评价机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交通环境变化下的交通与经济互动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通和经济是区域的两大职能因素,它们是相互影响并且相互制约的。交通环境的变化将对区域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经济发展也将进一步地刺激交通发展。以宜昌市为例,在分析宜昌交通环境变化及交通和经济发展的数据基础上,从对交通和经济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的分析,探讨了交通与经济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15.
机场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但从航线网络视角进行研究的文献还比较少.本文建立了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以中国大陆 45个主要枢纽机场为例定量研究了机场对区域经济的直接效应、网络溢出效应和总体效应.研究表明:机场客运量对区域经济具有显著正向网络溢出效应,客运量每提高 10%,其网络溢出效应达到 8.25%;货运量仅对本地城市 GDP具有正向影响,其溢出效应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同时发现,机场客货量对航线网络中相连城市的溢出效应均大于其对本地经济的直接效应,忽视网络溢出效应会低估机场区域经济的总体贡献.研究成果对科学评价机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崔莹 《交通标准化》2012,(1):142-144
高速公路经济带的产生是交通引导区域空间结构演化及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体现,研究高速公路经济带的形成机制对制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智能运输系统(ITS)与城市交通 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加,能源日益短缺,交通拥挤程度日益加剧,“可持续性交通”的概念就这样产生了.“可持续性经济增长”已经成为了全球共同关注的词汇,论文中提到的“可持续性交通”也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组成环节.在许多大中城市,机动车 的尾气排放已经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智能运输系统ITS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的产生正符合了改善环境、节约能源的要求对于我国发展可持续交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快速推进交通的智能化发展. 新技术、新理念快速改变着人民的出行行为、交通模式和交通形态. 交通技术的发展对交通方式、效率、安全性及供需关系产生着重要影响. 本次论坛以“未来城市交通及其对未来城市发展影响”为主题,介绍了未来交通科技及发展,说明了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对提高交通规划与管理水平与搭建城市交通智能治理平台的巨大支持作用,探讨了未来运输服务高品质需求的内涵,提出了提升运输服务品质的主要方向,介绍了基于社会学与人因工程学道路安全研究方法及其进展.  相似文献   

19.
准确估计港口对区域经济的贡献是明确其在港口城市中心地位的关键.针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造成的港口投资不确定因素,考虑随着时间推移不确定因素的变化,将港口经济贡献和多年时滞港口投资问题联系起来,引入多年时滞投资系数,建立一种改良后可计算的多年时滞的港口经济贡献动态投入产出模型.运用该模型对上海港的经济贡献进行动态滚动式估算,得到有益的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