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应用国风产一系列抗非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单抗),以免疫荧光技术,对45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和3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细胞表面抗原进行了检测与分型,比较了ANLL免疫学分型与细胞形态学分型的关系和CML急变期与慢性期抗原的不同点;并对4例形态上难以分型的急性白血病(AL)进行了免疫学分型。结果发现:国产的一系列抗非淋巴细胞单抗,可把FAB_(M1~M5)分为原粒、早幼粒及幼单单核细胞型;ANLL免疫学分型与形态学分型有关,但又不完全一致;28例慢性期CML全部与一个中性粒细胞的单抗反应,而8例急变期CML原始细胞无此抗原表达。4例细胞形态学分型困难的AL经单抗进行免疫学分型,3例为急淋,1例为急非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管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2例冠心病患者中的26例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26例的29支冠状动脉行PTCA术并植入33个支架,其中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占36.5%,陈旧性心肌梗死者占7.7%,不稳定性心绞痛者占55.85%;多支病变者占69.2%,B2型以上病变占67.3%,结果 33个支架植入全部成功。术后随访2周 ̄2年,26例PTCA术后4例心绞痛  相似文献   

3.
采用单克隆抗体(McAb)及流式细胞仪(FCM)测定了44例白血病的免疫表型。结果:有3种表型:系列专一性,系列非专一性,裸型。对其中3例进行了动态观察,发现在病程中免疫表型可以发生改变,且与病情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雄黄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的机制。方法 以APL细胞株NB4细胞为体外模型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 ,MTT检测细胞生长增殖状态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NBT还原试验反映细胞分化能力 ,并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1b、CD3 3 表达的改变。结果 雄黄作用后 ,细胞同时出现凋亡和分化相关的形态改变 ;超微结构发现凋亡小体 ,同时部分细胞内出现分化颗粒 ;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表面抗原APO 2 .7表达上调 ;CD11b表达增加 ,CD3 3 表达减少 ,其调变程度弱于全反式维甲酸。结论 雄黄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同时具有诱导凋亡和促进部分分化的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5.
使用流式细胞位(FCM)双色分析法,对1名支原体肺炎(MP)及1名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炎患性期及恢复期14项淋巴细胞亚群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急性期两者均有CD4+CD45RO+细胞、CD8+细胞、CD8+CD45RO+细胞、CD56+细胞、CD57+细胞明显降低,CD19+细胞明显升高;恢复期MP上述淋巴细胞亚群均能迅速恢复,而RSV肺炎各项淋巴细胞亚群基本上没有好转,其中CD3+细胞、CD4+细胞、CD4+CD45RA+细胞、CD4+CD45SRO+细胞、CD8+CD45RO+细胞、CD57+细胞比急性期更低,CD19+细胞比急性期更加升高。提示:RSV肺炎患儿免疫功能受抑制比MP更重,抑制时间持续长,推测这一特点可能正是导致RSV肺炎易反复咳喘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1.1一般资料1974年7月-1984年6月,我院共收治急性非淋巴细胞型白血病(acute non—lymphocytic leukemia,ANLL)患者179例,将治疗时间满两周的118例分为3组,分别应用中西医结合(改进的HAMPT方案与中药)、COAP和HOAP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用改进的HAMPT方案与中药治疗的54例中,男32例,女22例;年龄最小者15岁,最大者65岁,其中10-39岁者41例,占75.93%。  相似文献   

7.
bcl-2基因为一原癌基因,位于18号染色体q21,编码结构为239个氨基酸多肽。它的重排与淋巴瘤和白血病有关,且与预后有一定的关系。我们采用荧光标记的抗bcl-2单克隆抗体及流式细胞仪检测了3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单个细胞bcl-2的表达,并探讨了bcl-2表达的临床意义。材料及方法1研究对象我院1997年2月至1998年7月收治的36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初发34例,复发2例(均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男25例,女11例,年龄12~70岁(平均39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抗全T细胞单克隆抗体,抗普通淋巴母细胞抗原(CALLA)单克隆抗体,抗HLA-DR非多态性抗原决定簇单克隆抗体,辅以SmIg检测及Es花环形成试验,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为4种免疫学型别T-ALL,B-ALL,C-ALL和N-ALL。19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型结果以C-ALL属多,T-ALL及N-ALL次之,B-ALL少见。T-ALL多见于男孩。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脐血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DC-CIK)细胞的体外增殖、免疫表型、分泌细胞因子水平及其对急性白血病细胞细胞毒作用的影响。方法采集脐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和CIK细胞。将DC和CIK细胞按1∶5的比例混合培养,以脐血CIK细胞或外周血DC-CIK细胞为对照。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型,台盼蓝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扩增倍数,MTT法检测效应细胞杀伤白血病细胞的活性,ELISA法测定分泌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2(IL-12)的水平。结果脐血DC-CIK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高于脐血CIK细胞和外周血DC-CIK细胞(P均<0.05);脐血DC、CIK细胞共培养后,CD3+CD8+、CD3+CD56+细胞比例较同条件下CIK细胞明显增多(P<0.05);混合培养3 d,脐血DC-CIK细胞上清液中IL-12、IFN-γ、TNF-α含量均比CIK细胞单纯培养的分泌量高(P<0.01或P<0.05);在2.5∶1~20∶1的效靶范围内,脐血DC-CIK细胞对各亚型急性白血病细胞的杀伤率明显高于CIK细胞(P<0.05),且对各亚型白血病细胞杀伤活性无统计学意义,与外周血DC-CIK细胞对白血病杀伤效应相类同。结论脐血DC可增强同源CIK细胞的增殖活性和抗白血病效应。脐血DC-CIK细胞增殖能力比外周血DC-CIK细胞强,但两者在细胞毒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脐血来源丰富,且输注不易引起严重的移植物排斥反应,其DC-CIK细胞在免疫治疗方面应有更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叶酸(FA)影响白血病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分布,以探讨FA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的机理。方法:体外培养白血病细胞株HL-60、K562。利用台盼蓝拒染法进行细胞计数,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结果 10nmol/L和300nmol/L的FA对HL-60细胞无显著性抑制。而100nmol/L FA对HL-60细胞作用48h后出现显著性抑制作用。不同的是,10nmol/L和100nmol/L F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树突状细胞 (DCs)体外无血清培养体系。方法 小牛血清 (FCS)、无血清 (SFM)及自体血清分别培养CML病人CD34 + 细胞或单个核细胞 (MNCs) ,以SCF、GM CSF、TNF α、IL 4 (A)与GM CSF、TNF α、IL 4 (B)两组不同的细胞因子作对照。结果 CML DCsHLA DR高表达 ,CD80、CD83和CD86表达比例不高 ,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能力不强。SFM同FCS体系相比无显著差异。 5例CML DCsPh染色体比例与培养前MNCsPh染色体比例基本吻合 ;同时以CML DCs同自身T细胞、自体Ph+ MNCs共孵育 ,测其杀伤率为 (38.5± 6 .5 ) %。结论 CML DCs携带Ph染色体 ,能刺激自体T细胞杀伤自身白血病细胞 ,但需进一步改善其功能。  相似文献   

12.
急性白血病hTERT mRNA和P16蛋白表达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端粒酶逆转录酶 (hTERT)和P16蛋白表达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及其在急性白血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TRAP和RT PCR法分别检测 4 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 (白血病组 )及 2 0例非白血病且骨髓正常者 (对照组 )的端粒酶活性与hTERTmRNA表达 ;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P16蛋白表达。结果 白血病组端粒酶活性和hTERT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 75 %和 80 % ,而对照组均为阴性。白血病组hTERTmRNA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 (r =0 .6 5 ,P <0 .0 1)。白血病组及对照组P16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35 %和 95 % ,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白血病组P16蛋白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 (r =- 0 .81,P <0 .0 1)。结论 hTERTmR NA表达和 p16基因失活可能在急性白血病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急性白血病细胞端粒酶活性激活可能与hTERTmRNA表达及 p16基因失活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硫化砷 (雄黄As4S4,雌黄As2 S3 )对MR2细胞 (维甲酸耐药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 )促凝活性 (PCA)和组织因子 (TF)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 30 0 μg·L-1As4S4与 2 μmol·L-1As2 S3 分别与MR2细胞共同孵育 6、12、2 4、4 8、72h ,用复钙时间、ELISA法、半定量RT PCR检测未处理及两种硫化砷处理后的MR2细胞的促凝活性、组织因子抗原表达及组织因子mRNA转录的变化 ,同时检测未处理的NB4、HL 6 0、K5 6 2细胞的促凝活性、组织因子抗原表达作为对照。结果 As4S4和As2 S3 均呈时间依赖方式下调MR2细胞的促凝活性、组织因子抗原的表达及其mRNA的转录。As4S4的下调作用比As2 S3 的作用更明显。结论 下调MR2细胞组织因子的表达并降低其促凝活性可能是硫化砷改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早期出血症状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CD3单克隆抗体(CD3McAb)对T细胞具有强烈的丝裂原作用。本文显示将CD3McAb联合IL-2激活的杀伤细胞(CD3AK)对人急性白血病新鲜细胞和K562细胞均有明显杀伤作用。正常人CD3AK细胞对各型急性白血病杀伤活性无差别;正常人与白血病缓解期的CD3AK细胞杀伤力类同,且自体与异体亦无区别;但是,复发期CD3AK细胞杀瘤作用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15.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62例胃肠癌的MG_7,抗原表达和局部免疫应答状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MG_7抗原的检出率在胃癌为80.77%(21/26例),结直肠癌为94.44%(34/36例),淋巴结转移癌为93.33%(14/15例)。除2例癌旁非典型增生粘膜上皮呈弱阳性外,其余正常。良性病变粘膜上皮均为阴性。而且MG_7抗原表达强度与肿瘤恶性程度呈正相关,与局部浸润单个核细胞亚群(MNC_s)的密度有一定相关。提示瘤细胞的MG_7抗原可能参与了肿瘤的局部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鼻咽癌组织中BCRF-1mRNA及病毒白介素-10(VIL-10)蛋白质的表达,明确VIL-10对鼻咽癌患者免疫细胞的影响。方法在鼻咽癌组织和鼻咽炎症组织中,分别应用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BCRF-1mRNA和蛋白产物VIL-10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CD4+T、CD8+T细胞的比例。结果①BCRF-1mR-NA在34/40例(85%)鼻咽癌组织和16/20例(80%)鼻咽炎症组织中表达阳性,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30/40例(75%)鼻咽癌组织VIL-10呈阳性,10/20例(50%)鼻咽炎症组织VIL-10呈阳性,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40例鼻咽癌患者分为VIL-10阳性组和VIL-10阴性组,VIL-10阳性鼻咽癌患者组CD4+T细胞及CD4+T/CD8+T比值明显低于VIL-10阴性鼻咽癌患者组(24.99%±3.88%vs.35.92%±6.31%,0.86 vs.1.99,均P<0.05),而VIL-10阳性鼻咽癌患者组CD8+T细胞明显高于VIL-10阴性鼻咽癌患者组(30.61%±3.34%vs.20.10%±7.68%,P<0.05)。结论鼻咽癌组织中高表达BCRF-1基因及其蛋白产物VIL-10;VIL-10使鼻咽癌患者的免疫细胞发生偏移,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