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复合道面层间粘结剂进行研究,通过性能测试优选出一种应用于复合道面层间粘结的新型粘结剂(水性环氧树脂-改性乳化沥青)。同时对新型粘结剂的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水性环氧-改性乳化沥青组分材料的种类及最优配比。制备出的水性环氧-改性乳化沥青复合材料既保持改性乳化沥青的诸多优秀特性,又具有水性环氧树脂的高粘结力,对复合道面建设技术水平提高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元德 《交通标准化》2013,(19):139-141
对水泥乳化沥青砂浆的拌和工艺、配合比的选取、试验数据以及技术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对比和统计分析,利用正交试验方法初步确定可行的配合比。通过多次试验,确定水泥、乳化沥青、掺合料、细骨料、表面活性剂、减水剂和铝粉等材料的选取和投料顺序、搅拌速度、搅拌时间及配合比,然后考察各组配比的主要性能指标,对配比进行微调,最终确定最佳配比。  相似文献   

3.
为掌握环氧沥青配比对混合料路用性能影响,以不同环氧树脂∶固化剂制备环氧体系,并将其以不同掺量对基质沥青进行改性,进而成型相应混合料试件进行路用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环氧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和抗老化性能均随沥青中环氧体系比例的增加而增强,同时随环氧体系中环氧树脂比例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环氧树脂∶固化剂为3∶1时上述三方面性能最好;环氧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随沥青中环氧体系比例的增加先增强后减弱,环氧体系∶基质沥青为45∶55时效果低温性能最好,同时随环氧体系中环氧树脂比例的增加逐渐增强。推荐采用环氧树脂∶固化剂为3∶1,环氧体系∶基质沥青为45∶55制备环氧沥青混合料。  相似文献   

4.
在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水性环氧乳化沥青的特性,对冷补料配合比进行优化设计,并总结出针对水性环氧乳化沥青冷补料的配合比设计方法.为了提高混合料性能.通过再修正的马歇尔试验方法,从混合料的马歇尔稳定度值的变化曲线图中确定出冷补料的最佳用水量和最佳水泥用量.  相似文献   

5.
赵炜 《北方交通》2020,(6):52-54
对灌注式半柔性路面材料当中所用的普通水泥砂浆进行性能优化,在普通水泥砂浆中添加乳化沥青、橡胶粉等作为改性材料,最终制备形成CA砂浆。以流动度、泌水率、抗折抗压强度、体积收缩率作为主要控制指标,通过一系列配合比优化试验制备出性能最佳的CA砂浆。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冷补沥青混合料存在的黏结性较差、初期强度较低、耐久性不足等问题,采用水性环氧树脂对乳化沥青进行改性,并结合室内试验,对水性环氧改性乳化沥青及其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研究:分析不同水性环氧掺量下乳化沥青的黏度、力学性能、流变性能,并确定水性环氧掺量;确定混合料的设计参数及最佳乳液用量,并测试混合料的高温、低温、水稳定性能。研究表明:水性环氧树脂掺量大于20%时,能显著提高乳化沥青的黏度、黏结强度、高温性能以及耐久性能;相比于同等条件下于的热拌沥青混合料,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水稳定性,但低温抗弯拉应变较小,抗裂性较差。  相似文献   

7.
乳化沥青混凝土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性能是保障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应用的主要养护材料有SBS改性乳化沥青、普通乳化沥青和SBR改性乳化沥青等,将水性环氧树脂应用于乳化沥青混凝土中,能够使得其性能大大增强。本文将通过分析水性环氧树脂的固化特点,确定水性环氧树脂掺量不同对于乳化沥青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乳化沥青混凝土的后期强度与早期强度,能够通过添加水性环氧树脂得到增强,尤其是对于后期强度而言,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能够使得乳化沥青混凝土水稳定性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沥青路面层间接触薄弱的现状,拟采用水性环氧树脂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材料来提高路面的层间接触。采用水性环氧树脂对乳化沥青进行改性,并对其不同掺量的性能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含量的改性乳化沥青进行了力学性能试验,并最终确定了改性乳化沥青的最佳洒布量。  相似文献   

9.
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混合料的拌和离不开水,水的掺入量直接影响厂拌冷再生混合料的压实度和空隙率,最终影响再生混合料的路用性能。通过室内配合比设计得到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的最佳含液量,经室内试验确定较为理想的最佳乳化沥青用量和最佳拌和用水量,最后通过试验路铺筑,检验最佳拌和用水量对乳化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环氧沥青复合材料兼具沥青和环氧树脂的优点,在多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代表了国际上最新沥青材料的发展方向。针对石家庄地区的气候条件、集料质量及交通状况,结合石家庄市区新乐高架桥桥面铺装工程的实践,通过马歇尔法系统地介绍了国产环氧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过程。结果表明,试验制成的环氧沥青混合料的各项路用性能检测良好。  相似文献   

11.
乳化沥青冷再生沥青混合料配比直接影响着路面冷再生后的质量,目前各施工现场均直接采购成品改性乳化沥青和普通乳化沥青材料,其性能要通过室内试验确定。在材料技术性能合格的情况下进行配合比试验研究,可为施工单位提供最优的集料合成级配、最佳乳化沥青用量和拌和用水量。  相似文献   

12.
乳化沥青稳定基层混合料密度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重型击实和振动压实不同成型方式下,对润湿水的添加方式、不同沥青用量及不同固含量对乳化沥青稳定基层材料的密度影响进行试验研究,提出了乳化沥青稳定基层材料确定密度的简化试验方法,为进行乳化沥青稳定基层材料配合比设计及施工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利用45°斜剪试验与拉拔试验确定环氧乳化沥青具有最强粘结强度来确定乳化沥青中环氧的掺量;然后用乳化沥青和最佳掺量的环氧改性乳化沥青作为沥青胶结料分别进行冷拌沥青混合料使用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环氧乳化沥青比原样乳化沥青有更好的力学性能和路用性能,初步验证了环氧乳化沥青作为冷拌沥青混合料结合料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高固含量SBR乳化型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及其路用性能,通过对几种常见的设计方法适用性分析,优选适合冷拌冷铺的设计方法,并进行乳化沥青混合级配设计与确定最佳用水量及油石比。结果表明:采用第1遍双面50次,110℃试模内养生24 h,接着第2遍双面25次,脱模后静置24 h成型方式,配合比为1~#∶2~#∶3~#∶4~#∶水泥=22.0%∶33.0%∶12.0%∶32%∶1%,油石比为4.5%,制备的高性能乳化沥青路用性能满足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要求,为SBR乳化型沥青混合料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用水泥乳化沥青灌浆材料治理板底脱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发研制出一种新型灌浆材料——水泥乳化沥青灌浆材料。通过对水泥乳化沥青灌浆材料流动性和固化性能试验以及抗折强度、抗压强度、弹性模量等室内试验,以及通过现场灌注,经过弯沉检测,达到了实际使用效果,并详细介绍了板下封堵的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6.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固化后形成空间网状结构,具有很强的抗剥落能力,良好的高温稳定性。对比烧毁沥青路面修补的多种方案,在对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材料粘结性能试验测试的基础上,提出采用水性环氧乳化沥青固砂技术对烧毁深度较小的沥青路面进行修复,详细阐述了该施工技术,并通过试验验证了水性环氧乳化沥青固砂技术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了扩展乳化沥青在沥青路面养护和病害修补中的应用范围,文章将水性环氧树脂作为乳化沥青的改性剂,研究了不同水性环氧树脂掺量下乳化沥青的基本性能,初步确定水性环氧树脂的合理掺量。并以此为基础,制备冷拌水性环氧树脂改性乳化沥青混凝土,研究了其制备成型方式以及性能规律。结果表明:掺入6%水性环氧树脂会大幅度地提高乳化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尤其是后期强度,同时可以改善其高温性能和低温性能,但对混合料的水稳性能改善不大。  相似文献   

18.
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底脱空灌浆材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灌浆材料配合比试验,分析了各种成分的掺量对其性能的影响,得出灌浆材料各种成分掺量的合理范围。在此范围内设计出7种不同配合比的灌浆材料,对试验路段的脱空板做现场灌浆试验,28 d用落锤式弯沉仪和探地雷达检测各种灌浆材料对水泥路面板底脱空的治理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灌浆材料Ⅱ(水泥∶水∶砂∶减水早强剂∶膨胀剂=1∶0.45∶0.3∶0.01∶0.1)和Ⅳ(水泥∶水∶砂∶减水早强剂∶膨胀剂=1∶0.45∶0.2∶0.01∶0.08)对治理板底脱空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为了优化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采用正交试验方法,通过极差和方差分析,探讨了乳化沥青用量、水泥用量和RAP掺量对冷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规律;同时,基于综合评分法推荐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最佳配合比。结果表明,乳化沥青用量是影响冷再生混合料高温性能的主要因素,水泥和乳化沥青用量对混合料低温性能影响较为显著,而RAP掺量对混合料水稳定性影响较大;综合评价正交试验结果,推荐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最佳配比为3.5%乳化沥青用量、3%水泥用量、70%RAP掺量。  相似文献   

20.
环氧沥青属于多相聚合物,包括环氧树脂、沥青、固化剂等成分构成。使用环氧沥青进行现场拌制,最终形成的一种混合材料,这种材料的特点在于高强度、耐高温、疲劳性能优越、耐高温,目前环氧沥青应用在高等级公路路面施工中较多。首先阐释了环氧沥青混凝土的特征以及性能,然后深入分析了在高速公路路面施工中应用环氧沥青混凝土的具体方法和相应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