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通常疏浚工程中挖槽土方量计算模型的河床横断面是通过测量点的特殊断面,该断面轮廓曲线假定为近似直线或折线.本文的算法是先基于测量坐标生成河床曲面函数,求出任意的河床横断面曲线,以该曲线代替近似直线或折线计算挖槽土方量,提高了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2.
目前,疏浚工程设计中挖槽定线一般是通过手工方法绘出航道的等深线后凭设计者的经验确定的,文中提出了按照挖槽定线原则,用计算机计算出航道的断面最深点,然后以此实现航道挖槽定线,改变了传统的手工设计方法,使设计更直观,更快捷。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葫市滩河段的滩险特性、碍航原因,按照“扩大中洪水过水断面,减小流速、比降”的原则,提出挖槽、切嘴、疏浚等工程措施,通过河工模型试验,表明整治流量下,该滩的航行条件显著改善,流速、比降满足要求的航宽大于17m,船舶可自航上滩.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葫市滩河段的滩险特性、碍航原因.按照“扩大中洪水过水断面,减小流速、比降”的原则,提出挖槽、切嘴、疏浚等工程措施,通过河工模型试验,表明整治流量下,该滩的航行条件显著改善,流速、比降满足要求的航宽大于17m,船舶可自航上滩.  相似文献   

5.
在航道疏浚工程设计中,常用的挖槽尺寸设计方法有经验法、计算法、实验法和风险评估法等。文中以挖槽尺寸设计的计算法为基础,综合考虑挖槽尺寸和挖槽水力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制约关系,建立了挖槽尺寸的优化设计模型,用工程最优化方法确定挖槽尺寸,这种优化设计方法考虑的设计影响因素较全,符合航道设计实际。  相似文献   

6.
通过能量方程对吴家街电站下游河道疏浚治理新方案的计算分析,研究了下游河段不同开挖开方案电站下游河道可利用水头的增加值与工程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下游河段最佳利用水头及相应的工程量,并对下游河道的演变与挖槽的稳定性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7.
航道疏浚区的测量点边界搜索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航道疏浚工程设计系统软件开发中,挖槽定线设计,土方量计算,航道截面图和挖槽截面图的绘制等功能的实现都需要准确地航道截面线的位置和起止端点,而确定航道疏浚区测量点的边界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文中在平面三角网生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测量点边界搜索,有效地解决了截面线的定位和端点确定问题。  相似文献   

8.
航道疏浚量可分为航道内主槽疏浚量和边坡疏浚量两部分,前者是主体.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通用软件ArcGIS的矢量数据插值功能可由实测水深数据生成准确的航道疏浚基面,再利用该软件的叠置分析、栅格计算和空间分析功能,可方便而准确地计算获得航道内主槽疏浚量.在不同平面分界处布设计算断面,利用断面法可准确地计算出航道边坡疏浚量.两部分结合,即得航道疏浚量.此方法,始终从实测水深数据出发,有效提高了计算精度,且简便易行,便于操作和掌握.同时,能针对不同情况快捷计算,更好地为合理的疏浚方案设计与优选服务.  相似文献   

9.
为降低黄土V级围岩浅埋隧道围岩出现较大变形和坍塌的风险,保证安全施工,研究了黄土隧道不同埋深段围岩的收敛变形特性。通过高精度数显收敛计获取了五个不同埋深断面隧道开挖后20天的收敛数据,考虑了温度变化对数显收敛计钢尺读数的影响,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了不同断面隧道收敛率和累积收敛值。结果表明:各量测断面的收敛率先降低后趋于稳定,收敛率存在负值现象,埋深越大,其出现的概率越大;随着隧道埋深增加,最大累积收敛值急剧降低,并逐渐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0.
沥青路面在使用过程中,永久变形不断累积,形成车辙,车辙进一步发展形成辙槽。此时,对行车稳定性产生影响的路面激励与车辆在车辙断面的位置有关。按车辙几何特征将车辆在车辙断面位置的不同,分为车辆在车辙底部行驶、车辆跨越辙槽、车辆在车辙侧壁上行驶三种情况,通过实测得到车身运动功率谱分别分析了各自情况下对行车稳定性产生影响的车辙因素。  相似文献   

11.
设置中央开槽的箱梁通常具有良好的颤振稳定性,但该类箱梁在大攻角来流作用下的涡振性能尚不明确.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针对某大跨度桥梁的流线型箱梁断面,分析了5种不同中央开槽宽度箱梁的流场特性和涡振稳定性能,探究了大攻角下中央开槽宽度变化对箱梁涡振性能的影响规律,并根据静态和动态流场的变化,系统讨论了相应的气动机理. 研究结果表明:在?10°~10° 风攻角范围内,封闭箱梁的阻力系数始终最小,而其升力系数绝对值则普遍大于开槽箱梁;中央开槽宽度(L)对箱梁涡振性能影响显著,箱梁涡振振幅随着开槽宽度的增大而减小,L/B(B为箱梁宽度)由0变化至0.20,涡振振幅变化幅度达到40.9%;开槽宽度的变化会影响箱梁上表面大旋涡的运动以及箱梁中央区域来流分离程度,进而改变箱梁的涡振振幅.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交通拥堵问题,了解交通拥挤形成的过程及驾驶员自身特性对双车道交通流稳定性的影响.本文基于复杂网络聚类同步理论,对一类基于驾驶员特性的双车道跟驰模型的稳定性进行研究. 通过设计适当的控制器使得基于驾驶人特性的双车道车辆跟驰模型趋于稳定,并得到了模型稳定性的条件.此外,在双车道上的车辆受到随机外部扰动的情形下,利用具有外部扰动的复杂网络自适应H∞ 聚类同步理论,研究了外部扰动情形下基于驾驶人特性的双车道车辆跟驰模型的稳定性.最后,采用MATLAB仿真技术进行数值模拟,验证所设计控制器对双车道交通流稳定性的影响及不同的驾驶员性格特性对交通流运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交通拥堵问题,了解交通拥挤形成的过程及驾驶员自身特性对双车道交通流稳定性的影响.本文基于复杂网络聚类同步理论,对一类基于驾驶员特性的双车道跟驰模型的稳定性进行研究. 通过设计适当的控制器使得基于驾驶人特性的双车道车辆跟驰模型趋于稳定,并得到了模型稳定性的条件.此外,在双车道上的车辆受到随机外部扰动的情形下,利用具有外部扰动的复杂网络自适应H∞ 聚类同步理论,研究了外部扰动情形下基于驾驶人特性的双车道车辆跟驰模型的稳定性.最后,采用MATLAB仿真技术进行数值模拟,验证所设计控制器对双车道交通流稳定性的影响及不同的驾驶员性格特性对交通流运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交通流状态分类对于选择交通控制和诱导策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快速路路段设定的交通流参数临界值及变化特性会有所不同.本文考虑到交通流参数对交通流状态判别的影响程度,给出了一种基于加权欧氏距离的相似性度量方法,并确定了交通流状态判别的关键参数.根据整个路段的交通流数据,通过聚类分析构造最小距离分类器,把个别路段的交通流数据作为样本数据.进行了对个别路段的状态评估.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交通流状态判别过程中,密度是最关键的参数:基于最小距离分类的个别路段的状态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非常类似,这将为交通控制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齿轮齿尖倒角的重要性,对直齿外插齿刀、提出了两种便于制造的倒角刃形。根据 啮合原理、导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本文还在计算方法上进行了探讨,给出了程序框图和计算 实例。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地模拟智能网联车辆(CAV)的跟驰特性, 在纵向控制模型(LCM)的基础上考虑V2V环境下多辆前车速度和加速度的影响, 构建了智能网联环境下的纵向控制模型(C-LCM); 对LCM和C-LCM进行稳定性分析, 比较了2个模型的交通流稳定域, 确定了不同通信距离时C-LCM对交通流稳定域的影响; 设计数值仿真试验对加速和减速的常见交通场景进行模拟, 分析了在V2V通信条件下CAV的跟驰行为特征; 仿真分析了CAV不同通信距离以及不同渗透率影响下的交通流安全水平; 构建了包含不同CAV渗透率的混合交通流基本图模型。研究结果表明: 交通流稳定域随着考虑前车数量的增多而增大, 当只考虑1辆前车时, 前车与本车的间隔越远, 车辆速度系数对C-LCM稳定域的影响越大; C-LCM可以提前对多前车的行为做出反应, 更好地模拟CAV的动力学特征, 在减速情景中速度超调量从0.15减少为0.08, 最大速度延迟时间由7.5 s缩短为4.9 s, 在加速情景中速度超调量从0.07减少为0.04, 最小速度延迟时间由3.5 s缩短为2.6 s; 随着CAV渗透率的提升, 交通流的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当通信范围内有4辆CAV时, 交通流的安全性能达到最高, 其TIT和TET指标的最大减少量分别为57.22%和59.08%;随着CAV渗透率的提升, 道路通行能力从1 281 veh·h-1提升为3 204 veh·h-1。可见, 提出的C-LCM可以刻画不同车辆的跟驰特点, 实现混合交通流建模, 并降低混合交通流的复杂性, 为智能网联车辆对交通流的影响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高速公路的交通建设当中,不可避免的会经过一些软土地基的路段,软土地基对于高速公路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有着重要的影响,已经引起了重视.简要地归纳了软土地基的特性,并对软土地基的处理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考虑协作式巡航控制(Cooperativ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CACC)车辆与自适应巡航控制 (Adaptive Cruise Control,ACC)车辆之间的退化机制,构建由CACC车辆、ACC车辆以及人工驾驶 车辆组成的混合车队。应用传递函数理论,推导混合车队在不同规模情况下的队列稳定性判别 准则,计算混合车队在多种情形下的队列稳定性情况,并设计数值仿真实验验证理论分析结果。 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所推导的混合车队队列稳定性准则能够从理论层面计算混合车队关于车 队规模与车流速度的队列稳定域,当混合车队中CACC车辆比例达到25.00%~41.17%及以上时, 混合车队可在全速度范围内实现队列稳定。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混合车队头车产生的速度扰动 传递至上游CACC车辆时,CACC车辆可有效抑制速度扰动的波动幅度,使混合车队趋于稳定,验 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研究结果揭示了混合车队保持稳定时的CACC车辆与人工驾驶车辆的 比例结构。  相似文献   

19.
基于快速路实测数据和微观仿真数据,从交通流基本图、交通流状态空间传播、匝道与主线流量关系和车道横向分布特征4个方面对比了匝道合流区与基本路段的交通流特征.结论表明:由于匝道车辆汇入的影响,匝道合流区与基本路段的交通流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别,在城市快速路的规划、设计、管理和控制中都应该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20.
结伴是行人运动中的普遍行为,且对行人的整体运动具有显著影响,因此仿真行人运动时,有必要考虑结伴行为. 本文以地铁内一般通道为空间背景,首先利用视频观测数据,深入分析了通道内的结伴行为特征. 然后,区分普通个体行人、结伴行人及结伴群体中的不同角色(领导者、跟随者),基于社会力模型原理,结合颗粒流理论,建立了包含驱动力、接触力、排斥力3 个子模型的行人运动模型,并构建了考虑结伴行为的行人仿真平台. 最后,以某一地铁通道作为实例,通过观测数据及对结伴行为的刻画验证了该仿真模型的真实性及有效性,并分析了不同结伴比例对行人流平均速度的影响,得出行人速度随着结伴比例增大而减小的结论. 该模型可为进一步完善地铁枢纽的行人运动仿真模型提供理论支持,为通道内行人组织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