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传染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病,部分患者虽经多方治疗,但病情仍迁延不愈,本组对此类患者,根据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按其不同类型,应用肝乐宁Ⅰ、Ⅱ、Ⅲ号及降酶合剂治疗,现将观察的22例情况,作一简要介绍,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
<正> 祖国医学把人体内部各脏腑与气血、津液、生理功能上的相互依存和制约以及病理改变上的相互影响,概括为亏衰与盈盛两个对立统一的关系,并将这种关系应用于辨证施治、理法方药等各个方面。如果人体各脏腑功能活动保持着亏衰与盈盛的功态相对平衡,即不衰不  相似文献   

3.
<正>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炎的主要病理改变之一。它的发生和发展直接影响肝病的预后。近年来,临床检测学的飞速发展,新的检测方法相继问世,寻找肝硬化早期诊断及动态观察肝纤维化指标日益受到重视。本文检测100例慢性肝炎血清PcⅢ,并分析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病独特的辨证施治规律。方法 从老年人特有的生理特点出发,结合老年病人的发病规律,从辨证、治则,用药几方面综合分析。结果 老年病辨证需抓主证、辨真假、审标本,治人通补兼施,补以肾为宗。结论 老年病以阴阳调和为贵,疏通气血为和。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我院二十一年来收治的组织细胞增生症X33例做了分析总结。提出了一组无皮肤损害,无三联症等特点、而以淋巴结及肝脾大为主要表现的高分化组织细胞增生症。从其经过缓慢、予后较好,无明显造血障碍等方面可与其它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病鉴别,但是否与本组疾病同属一类、值得商讨。另外还报告两例家族性病例,两例有精神症状及1例出现颅神经瘫痪的病例,但因例数不多,资料也不够完善,尚须今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严重的肝功能损害,导致以意识改变和昏迷为主的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者,称为“肝昏迷”或“肝性脑病”。这一征候群多与门静脉阻塞及门-体循环短路有关,故亦有“门脉系脑病”或“门-体性脑病”之称。肝昏迷病人有血氨增高和不增高两类,前者称为“氮性昏迷”,多见于慢性肝衰,如门脉性肝硬化等;后者称为“非氮性昏迷”主要见于急性肝衰,如暴发性肝炎等。  相似文献   

7.
魏××,男,16岁,学生,陕西富平美原公社晨光大队,住院号34240,以阿米巴肝脓肿之诊断于1972年8月22日住外科。以氯喹啉和金霉素为主药,配合其他疗法,综合治疗到第9日,胁痛、乏力、纳差等自觉症状明显好转。但从第17日开始,出现口干盗汗、逐日加重舌红,脉数,继之需每日更换被褥,患者甚为痛苦。为了治疗盗汗,于每晚睡前口服阿托品1mg,四天后毫无效果,且出现心悸,被迫停用阿托品,改用中药治疗,处方为当归、黄芪、黄柏、白头翁、五味子、麻黄根、浮小麦等,至第三剂,盗汗停止,于1972年9月30日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8.
<正> 目前对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辨证分型的看法尚不一致。多数单位。以脏腑辨证为基础分为心脾两虚、肾阴虚、肾阳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肾阴阳俱虚。但近年来采用以肾虚为主的辨证分型日见增多。有的分为肾阴虚、肾阳虚二型或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两型、有的则分为肝肾阴虚、脾肾阴阳虚与肾阳两虚三型。为了探讨再障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基础及如何分型为宜。为此,我们对我科自1959年至1980年期间收治的56例次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9.
<正> 副伤寒丙可合并迁延性化脓性并发症,但合并心包炎者极为少见。我院曾见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18岁,以发热、心悸、气短7天住院。一年前曾有两膝两踝关节痛,服药10余日好转。8个月前上述症状伴发热历时1月好转。半月前有心悸,7日来心悸、气短加剧,不能平卧,发热、咯白色泡沫痰。体检:  相似文献   

10.
本组23例小儿肝豆状核变性中17例先后被误诊。对其容易误诊的疾病及症状做了归类及分析。并列举了3例少见类型的误诊经过及治疗随访结果。总经了诊断、治疗方面的经验教训。认为误诊的主要原因是对本病的多器官损害及不典型的临床表现形式认识不够。关键是要经常考虑到肝豆状核变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正> 患者张某,女,34岁,以大小便困难3月,发烧1个月的主诉,于1988年10月22日入院。3个月前出现大便困难,小便不畅及尿频,1个月来症状加重,并发烧,曾用青、链霉素、呋喃旦啶及反复导尿、灌肠等治疗。查体,体温38℃,脉搏112次/min,血压12/8kPa。贫血貌,显著消瘦。心肺未见明显异常。下腹稍隆起,无肌卫征,肝脾不大。耻上可扪及一深在、质软的包块,上界达脐下3cm,下界入盆腔,不活动,轻压痛。左  相似文献   

12.
应用酶免疫技术对118例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Ⅰ、Ⅲ型胶原(Ⅰ-C、Ⅲ-C)含量测定,分析三者与肝功能指标间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患者血清TGFβ、Ⅰ、Ⅲ型胶原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随慢迁肝→慢活肝→肝硬化逐渐递增,组间差异显著。血清TGFβ1与Ⅰ-C、Ⅲ-C、谷丙转氨酶呈正相关,与白/球比值、血清总胆红素不相关。提示TGFβ1可能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肝纤维化血清学标志物,与Ⅰ、Ⅲ型胶原的联合检测可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蝶窦深居于鼻腔之后,中颅凹之下。蝶窦周围有十三种重要结构。肿瘤的鼻部症状不明显,而多出现神经症状及眼部症状。蝶窦肿瘤也比较少见,国内报导的蝶窦粘液囊肿不足10例;蝶窦的恶性肿瘤尚无报导。蝶窦原发性  相似文献   

14.
<正> 李某,男,55岁。患者因肠炎而服用痢特灵3天,共0.7克。次日出现发烧(38.5℃)、黄疸、肝区不适等症状,肝大肋下1.5cm、剑突下5cm,触痛著。肝功:黄疸指数58单位(正常值30),凡登白呈双相反应,硫酸锌浊度12单位,麝香草酚浊度6单位,GPT200单位。尿三胆:胆红质阳性、尿胆素强阳性,尿胆元1∶160阳性。追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肝脏平滑肌肉瘤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肿瘤 ,迄今国内外文献报道仅 82例。我院肝胆外科 1999年 5月收治1例 ,现报道如下。病历摘要 患者男 ,31岁 ,农民 ,以“右上腹疼痛 3月”之主诉入院。 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疼痛 ,为持续性钝痛 ,不放射 ,无恶心、呕吐。伴发低热 ,体温波动在 37.4℃~ 38.4℃之间 ,在当地医院做CT示“肝脓肿” ,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既往体健 ,否认慢性肝炎病史 ,无毒物及放射线接触史 ,无烟酒嗜好。查体 :T37.8℃ ,P 80次 /min ,R2 0次 /min ,BP14/10kPa,神志清 ,精神好。全身皮肤及粘膜无黄染…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病为一种危害人民健康非常严重的几大慢性疾病之一,在祖国医学中没有高血压这一名词,而有中风之名,中风为高血压的后果,高血压为中风的先兆。中风发病前之预兆为眼目眩晕,头重足轻,肌肉麻木或手指麻木,脉博微有弦硬者。而高血压症状,尤其是晚期症状与此相差无几。本病为肝肾病,肝主木,肾主水,木须水养,肝凭肾养,肾虚即水衰,水衰不能涵木,肾不纳气则肝阳上升,水克火,水亏则火旺,故肝大盛,则烦燥不安,易发脾气,肾衰又由于将息失所,忧喜忿怒,内伤积损等积累而成。  相似文献   

17.
<正> 患者女,39岁,因反复咳嗽,咳痰1年余,加重伴气短7个月,收住我院。两年前出现乏力,纳差,右上腹不适;检查肝脏大,SGPT 200u(正常值<45μ),经治疗症状减轻,肝功恢复正常。以后屡有肝功异常未予治疗。1年多以前开始反复咳嗽,咳痰,逐渐出现活动后气短,全身乏力,消瘦,遂住院. 体检:消瘦,唇无发绀,杵状指,手指末端发红,心脏无异常,两肺后背中下部可闻细湿罗音,肝肋下2cm,剑下3cm,质软,压痛不著,脾肋下未及,余无异常。  相似文献   

18.
银杏叶提取物防治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 (EGb)对慢性肝炎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EGb防治组和秋水仙碱组。用四氯化碳皮下注射法建立慢性肝损伤模型 ,分别用生理盐水或药物灌胃治疗。对比观察EGb对慢性肝损伤大鼠肝纤维化和脂质过氧化指标的影响 ,结合肝病理组织学及肝组织内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变化加以探讨。结果 EGb防治组大鼠肝组织中PCⅢ、透明质酸、层黏连蛋白和CⅣ型胶原含量明显降低 ,血中过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升高 ,丙二醛含量明显降低 ,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或P <0 .0 1) ;形态学观察 ,EGb防治组大鼠肝组织损伤明显轻于模型对照组和秋水仙碱对照组 :HE染色显示肝组织炎症损伤减轻 ,VG染色显示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减低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肝组织中Ⅰ、Ⅲ型胶原表达明显减少。结论 EGb具有抑制脂质过氧化损伤 ,防治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 Zieve于1960年首先报告了2例肝性脊髓病后,国内几年来屡有报告,我院近年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李某,男,46岁,住院号3160,1979年5月20日入院。患者于1958年出现腹水,确诊为“肝硬化”,1963年元月行“门腔静脉吻合术”,1976年出现双手颤抖,说话不清,流涎,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观察慢性肝炎、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血清IL 6和IL 8水平在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 64例慢性肝炎和慢性重症肝炎患者 pHGF治疗前及治疗后 4周、8周血清IL 6和IL 8水平。结果 慢性肝炎及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血清IL 6、IL 8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5~ 0 .0 0 1 ) ,且慢性重症肝炎 >慢性肝炎 (中度 ) >慢性肝炎 (轻度 )。pHGF治疗组的慢性肝炎和慢性重症肝炎患者在治疗 8周后 ,其血清IL 6和IL 8水平明显下降 (P <0 .0 5) ,ALT与IL 6呈明显正相关 ;pHGF疗程结束后半年 ,其HBeAg、HBV DNA转阴率为 43.3%、46.9% ,转阴组IL 6、IL 8水平接近正常 ,而阳性组则明显高于转阴组 (P <0 .0 5)。结论 提示慢性肝炎和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血清IL 6和IL 8水平与慢性肝病肝脏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是判定患者预后和疗效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