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从地铁2号线石门一路车站建设的施工和管理,对车站施工和环境保护的问题作探讨,特别是对离车站仅为4m左右的中央公寓这一建于解放前的老建筑物,车站在施工前和施工中采取了降水纠偏、树根桩隔新区和踊跃注浆等保护措施。此建筑物虽在车站施工前、中和后有一定的沉降、但由于控制好了它沉降势态,直至车站施工结束,没有发生门、窗无法关启的现象和裂缝,为地铁施工和环境保护提供了一个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具体实际工程,对车站CRD工法施工地铁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在施工2号线车站主体时运用PBA工法,对该车站主体也进行了数值分析模拟,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CRD工法中的薄弱环节是拆除底部临时支撑施工二衬,本文还提出了"先上后下,先边后中"的最优化导洞开挖施工顺序,希望能给地铁车站施工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3.
围绕轨道交通地下车站的施工工序,对地下车站的施工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风险控制措施。通过研究其中潜在的风险发生机理,将有助于建立轨道交通建设风险控制体系,减少并控制轨道交通地下车站施工中的风险事故。  相似文献   

4.
城市轨道交通多处于繁华闹市区,施工环境复杂,其中暗挖车站通常不具备直接进正洞的条件。结合重庆轨道交通暗挖车站施工通道正挑顶进入车站的工程实践,利用有限元法建立数值分析模型,模拟了施工通道从站厅层正挑顶进入车站及挑顶区巷道两侧壁双侧壁导坑、沿车站纵向开挖支护的整个过程,研究了施工通道挑顶进入车站的施工过程中围岩应力重分布规律、隧道初支力学变形发展特点。最后论证了正挑顶施工中所采取的加强支护措施,并将数值分析结果与现场监测成果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5.
中洞法是地铁车站施工中常用的施工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开挖期间围岩的稳定性.拟建车站旁侧既有建筑可引起车站开挖导致的原场地应力不均衡,对支护结构内力形成不良影响.文章通过对某旁侧有建筑物的拟建车站中洞法施工进行了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既有建筑对车站支护结构受力的影响,以及车站支护结构的内力特点与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既有建筑会引起车站开挖过程中支护结构的受力偏转,进而引起局部不均匀沉降.  相似文献   

6.
广州地铁六号线东山口站为国内首例在周边环境复杂条件下实施"先隧后站、盾构隧道扩挖"修建地铁车站的工程。文章介绍了该站左线站台隧道在盾构隧道的基础上扩挖形成地铁车站的主要修建技术及施工特点和难点。实践证明,采用盾构与明(暗)挖法相结合修建地铁车站的施工技术,是城市繁华地区修建地铁车站有效解决区间盾构隧道与车站施工相互干扰难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盾构扩挖法建造地铁车站可以解决区间盾构施工和车站施工在工期上的矛盾。选取北京地铁十号线三元桥车站起始里程18.6m范围作为试验段,开展了盾构法与明挖法结合建造地铁车站的方案研究。为了确保试验段安全顺利地施工,同时为以后推广此类车站的设计和施工收集试验数据,特编制本监测方案,包括施工安全监测和试验数据监测。针对试验段的特殊情况,重点对盾构管片位移与变形、管片张开度、基坑外地表沉降、土体位移、基坑土钉支护墙水平位移、支撑轴力、节点处结构应力和管片内力进行了监测设计。  相似文献   

8.
随着上海轨道交通的发展和地下空间的应用,线路间将会形成越来越多的换乘节点。由于换乘线路有时不能同期进行建设,新车站施工会对已运营的车站造成影响,这就涉及到对已建成地铁车站的保护。通过利用有限元方法对换乘节点进行分析,得到不同换乘形式中新车站施工对已建成车站影响的规律,从而选择更加优化的施工方案和保护措施,为将来的换乘节点的施工作必要的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9.
针对深圳地铁岗厦站的周围环境及设计要求,在车站结构设计中采娶先进措施,保证彩田路半幅施工,半幅通车,对横穿车站的11万伏高压电缆实施原地保护,在车站中部设计了两个中庭,车站围护采用矩形人工挖孔桩,并兼作车站主体结构侧墙,采用车站中部逆筑,其它为顺筑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了优化地铁车站深基坑围护结构设计,保证结构的稳定性,首先阐述地铁深基坑支护施工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地铁车站深基坑围护设计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列举出当下常见的基坑围护结构中的常见围护形式。并针对具体问题,给出地铁车站深基坑围护施工的解决策略,并分别从设计专项、渗水措施、周边荷载、地连墙施工及加固施工等方面进行叙述。为今后相关技术人员研究地铁车站深基坑围护设计提供借鉴,通过对深基坑围护设计具体方法的探讨,进一步优化地铁车站深基坑围护建设,以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地铁车站深基坑建设的风险及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1.
邱爽 《工程科技》2006,(2):87-89
本文详细探讨了既有车站接触网在封锁点内进行软横跨改造、接火点电气隔断方式的选择、区间与车站接火点施工、接触网施工方案的编制和优化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施工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2.
明珠线二期中618m的宜山路车站是目前上海地区在建的最长的地下车站,基坑最深19.73m,其西侧平行于已建成的明珠一期工程宜山路高架车站和区间,最近处仅3.8m,东侧相邻十几栋7层楼的民居,最近处仅0.26m。车站周边环境复杂,环境保护要求高。设计根据车站周边工程环境实际情况及一级基坑变形控制保护等级技术要求,结合宜山路车站施工工期具体情况,围绕确保周边环境安全的核心提出车站基坑设计的总体方案,运用信息化施工和时空效应控制技术原理,通过计算对施工提出明确的要求,将设计与施工相结合,全过程跟踪施工,确保设计质量的真正落实,从而确保了明珠一期的正常运营及民宅的安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以轨交车站基坑施工对临近运营轨交结构的保护为工程背景,从新建车站与既有运营高架区间的相对关系以及场地地质水文情况着手,通过对新建车站基坑开挖过程中各施工工况与既有运营区间影响的三维数值模拟分析,详细阐述了工程设计与施工中应采取的加强保护措施,为今后类似的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北京地铁15号线奥林匹克公园站下穿大屯路隧道为国内首例大断面隧道长距离顺行密贴下穿既有隧道的典型工程。该工程原设计施工方案采用四上四下八导洞PBA工法,由于存在群洞效应,且车站主体结构赋存于富水的软弱粉质粘土中,使得其施工风险极大。鉴于此,文章对该地铁车站的施工方案进行了优化,取消了原方案下侧的4个导洞,改为施作长钻孔灌注桩,并针对改进的四导洞洞桩法的工程特点,最终形成了暗挖导洞大直径桩施工工艺。在车站施工期间对既有大屯路隧道结构进行跟踪监测,监测结果表明,车站主体结构的施工方案合理,新施工工艺能够确保既有隧道结构和地铁车站施工的安全。  相似文献   

15.
结合我国地铁区间单线盾构隧道直径6m左右的实情,提出了在盾构隧道的基础上修建三条平行隧道岛式站台车站方案.对该车站结构的施工力学行为进行了二维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得出了车站主体结构在施作过程中的受力特征,并对其施工安全性作出了评价,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和施工方面的建议.本研究成果可为今后实际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北京地铁新建4号线宣武门站分离式双洞隧道近距离垂直下穿既有2号线车站,是4号线全线建设的控制性工程。为保证施工顺利进行,需对施工引起的既有车站变形做出合理预测。为此,引入位移反分析方法,依据施工计划建立模拟动态施工过程的有限元模型,根据试验段确定"反分析前两个施工步既有车站的实测位移,确定计算参数,进而预测下一施工步既有车站变形"的动态位移反分析预测方案,对剩余施工步序中既有车站的变形进行预测及分析。采用该方法预测既有车站最大变形的误差为0~2.16 mm,预测最大差异沉降的误差为0.12~2.59 mm,比正分析方法预测准确;同时,该方法的预测准确性受新建隧道施工方法的影响,在前后两个施工步施工方案相似的情况下,预测准确度高,反之则会相应地降低。  相似文献   

17.
张杨路车站是目前轨道交通建设中第一个平行换乘枢纽车站,对该车站的主要施工技术进行了说明,供以后类似工程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重庆轨道交通六号线二期工程五路口地下暗挖双层岛式车站为工程实例,系统地阐述了车站与区间段和渡线段交接处的薄弱环节堵头墙的施工工艺流程,并介绍了施工关键技术以及施工质量控制措施,为类似工程项目的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已营运多年,原来未考虑换乘和结构预留的1号线上体馆站新建4号线车站并与之形成“零换乘”。地面交通、地下管线、周边高楼对新车站的布置形成了层层制约;软土地基、沉降控制和确保1号线的运营安全都给4号线车站的穿越施工带来了重重困难。对此,通过理性分析,分散风险,探索创新和精心设计、施工,成功地解决了4号线车站布置、周边大楼侵界处理、结构托换、原车站底板大梁加固、穿越施工等难题,最终实现了“零换乘”。五年的历程,充满了挑战和创新。  相似文献   

20.
成都地铁2号线牛王庙车站半盖挖法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对地下车站常用的施工工法做了对比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车站半幅顶板先行施作、回填覆土及恢复半幅路面交通后,再敞开另外半幅路面进行结构顺作施工的方法.对该施工方法的关键节点技术、结构计算情况、主要施工步骤作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并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半盖挖法可有效解决地铁车站施工用地、工期要求紧迫与地面交通、周边环境之间的矛盾,并且工程投资较为合理,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