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城市大型建设项目交通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分析(TIA)能有效控制城市土地建设项目对交通的影响。文章分别从执行局面和研究层面阐述了TIA的主要内容,并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TIA各项关键指标和技术方法目前所存在的缺陷,指出目前TIA研究所存在的若干问题,同时总结归纳了建设项目进行TIA的一般流程。  相似文献   

2.
交通是影响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之一,而铁路尤其是高速铁路则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影响。高速铁路对人口流动的影响不但表现在对出行方式、出行频次、出行目的和空间分布等方面的基本影响,还表现在其与人口流动的空间耦合关系上。通过对基本影响和空间耦合关系的分析,从中得出指导高速铁路发展的一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建设交通强国的重大决策部署,打造与旅客出行需求相适应的旅客出行体系是交通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归纳我国旅客出行的主要影响因素、准确判断影响旅客出行因素变化趋势是建设旅客出行体系的基础。本文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居民收入水平和支出水平、新技术新模式发展应用、国家战略、人口规模及老龄化、绿色可持续发展、GDP规模、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等影响旅客出行的主要因素,结合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相关要求,判断了未来影响旅客出行主要因素的变化趋势,并提出了对交通运输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绿色出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实现出行"安全、畅通、高效、舒适、环保、节能",从而实现社会、经济、交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通过对绿色出行的概念、内涵、特征和实现途径等相关理论进行解读,确定绿色出行系统的主要构成;采用计划行为理论、交通需求管理理论等多视角,对影响和制约城市绿色出行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和识别,并研究提出围绕保障能力、基础设施、运输装备、运营服务等方面的绿色出行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5.
为降低建设项目对国省道的影响,文章从国省道两侧建设项目特点和所处交通环境的分析入手,借鉴国内外城市项目出入口管理技术,提出了6种出入口交通组织方式.以312国道昆山市境内的某一项目为例,分析其所处交通环境,对近远期出入口交通设计方式提出建议,为国省道两侧建设项目的出入口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满足个性化需求是现代地理服务软件、交通服务部门的目标之一,基于活动出行的时空可达性研究更具实践意义。本文综合时空约束理论与效用模型,提出了基于出行效用的城市轨道时空可达性模型,其影响因子不仅包含了站点的活动吸引力、个体出行的时间和费用成本,还有站点在整个轨道交通系统中的区位因素。和以往模型相比,考虑的影响因素更加全面,实现了更接近于反映真实状况的个人出行可达性研究。最后,通过对广佛地铁可达性进行实证验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分析特定时空约束条件下可达性分布特征的有效性,可为个体出行活动地点推荐以及智能交通出行提供最优的出行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7.
商业步行街的建设会给其周围的交通组织造成影响。文章结合VISSIM仿真系统在金张掖商业步行街交通组织方案仿真评价中的应用,介绍VISSIM仿真理论及流程。并通过与传统评价方法的对比,分析了VISSIM仿真系统的优点,以期为商业步行街交通影响评价提供一种更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针对中小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对内交通吸引范围问题,在分析自行车、出租车、公交车、私家小汽车四种中小城市常用交通方式交通出行广义费用的基础上,重点从无私家车交通出行者采用公共交通出行广义费用小于指定阈值和拥有私家车交通出行者出行广义费用小于换乘总费用两种角度出发,提出中小城市综合客运枢纽不同接驳方式吸引半径模型,而后结合城市道路网结构将半径圆形吸引范围修正为符合实际出行的合理吸引范围。最后,运用该模型对金堂县杨家院子综合客运枢纽和大学城综合客运枢纽实例进行吸引范围试算,结果一致,证明模型可行。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了城市施工占道项目的现状,并对施工占道项目进行等级划分,对城市施工占道项目的交通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具体包括确定交通影响分析的阈值,划定交通影响范围的方法,提出对城市施工占道期间的管理措施及方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攀升、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以及高速公路的发展,高速公路的出行需求迅速增加,如何减少交通拥挤、降低交通事故对交通运行的影响、提高高速公路的服务水平至关重要。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现状的基础上,从出行前、出行中、出行后三个阶段,在信息种类、公众需求、用户主体及服务种类四个方面对高速公路公众出行信息服务需求进行分类研究。对实现动静态交通系统融合,强化互联网在高速公路管理中的应用程度,打造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高速"平台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门到门”视角下的高铁服务能力,本文从高铁城际出行链视角出发,以成渝间城际出行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利用百度地图API获取市内衔接交通出行时间,对同城高铁车站可达性进行评价;综合考虑市内出行和城际出行,选取面积和人口覆盖率指标,建立城际高铁可达性计量模型。结果表明:高铁车站衔接交通行程时间圈层结构显著,受到城市交通网络和出行方向的影响;城际高铁可达性不仅与衔接交通出行模式的相关,还受到发车站选择的影响,可通过优化列车接入站方案来提高整体可达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行为模型(activity-based model)时空棱柱(space-time prism)理论分析了交通出行行为在其中的特征及精细化需求侧管理模式(预约出行模式)对个体交通出行行为的影响。根据时空棱柱理论中的“三大制约”(能力制约、组合制约、权威制约)评估了预约出行模式产生的效应,其中预约出行模式对能力制约没有负面效应,对组合制约及权威制约均有正效应,最终结合现阶段预约出行及其实践应用论证了预约出行模式对交通出行行为及交通系统管理能产生的正效用。同时预约出行模式本身的优点包括大规模交通优化管理中节省优化算例及保证优化结果信息时效性,是未来交通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以荷兰奈梅亨市居民市际交通出行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居民出行特征,建立binary logit模型定量分析影响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并借助BIOGEME、SPSS软件对出行方式选择模型参数进行标定。分析结果表明:车外时间、车内时间、出行目的是影响出行交通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关城市交通规划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为适应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市域范围内的交通出行需求,沈阳市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在分析市域交通出行特征和城镇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引入了自下而上的分层规划技术方法,建立了市域分级道路网系统、市域分级公交网系统、市域公交枢纽系统,并提出市域交通一体化的实施策略,将规划成果纳入城市建设项目库中。实践表明,自下而上的分层规划设计方法不仅能实现市域交通的一体化规划设计,更能保证市域交通规划成果的逐层实施。规划研究成果和方法将为沈阳市域其它基础设施规划和其它城市的同类规划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快速、大运量、准时、舒适等特点,被誉为城市交通的大动脉,是大都市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近年来,随着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逐步推进,城市轨道网络日趋完善,怎样方便乘客在轨道交通各线路间,以及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成为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城际铁路的建设方兴未艾,起到了便捷出行、串联城市、促进区域一体等作用。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以成绵乐城际铁路对乐山市的旅游影响为例,结合城际铁路的技术经济特点,分析来乐旅客交通方式的变化趋势及城际铁路开通后对乐山市旅游的影响。分析发现城际铁路的开通运营使乐山市旅游人数和综合收入都实现大幅度增长,对传统的公路及普速列车运输方式产生冲击,对旅客旅游时间与方式产生影响。最后针对旅游交通的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为同类旅游城市的交通规划和组织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实时交通信息影响下的出行者出行中路径选择行为,基于效用理论,建立了出行者出行的路径效用最大化的选择规划模型.将出行者的出行路径分割为在决策点的多次路径决策,并利用动态规划方法求解效用最大的路径,得到的结果即交通信息影响下的最优路径.同时,在算例分析中,模拟实时路况的变化,在每个决策点动态加载交通信息,并引入出行者对信息的信任度概念和出行者对信息的信任度学习过程,使得模型可以更加准确描述实际决策过程.算例结果表明,实时交通信息可以有效提升出行者地实际出行效用,并且随着信任度地增加,出行者获得的收益越高.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详细分析了浦东国际机场旅客特征和陆侧交通出行特征,并重点阐述了旅客陆侧交通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最后结合机场旅客出行意愿调查分析,为浦东国际机场陆侧交通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潘有成 《综合运输》2007,(10):41-44
<正>一、引言国内外大城市开展的建设项目交通影响分析主要是针对单个开发项目,近年来,受规划相关部门重视,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区域交通影响分析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由于单个开发项目交通影响分析关注的重点是项目自身以及项  相似文献   

20.
节约旅行时间的价值是决定消费者交通方式选择行为的重要参数。而提高交通运载工具的旅行速度是有成本的。节约旅行时间的价值是交通建设项目成本效益评价中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本文深入分析影响旅行时间的主要因素及大国节约旅行时间价值的特殊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