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国铁路客运运价管理的演变过程,总结了铁路客运运价管理的总体趋势以及形成原因,并在比较国内外铁路客运运价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中国铁路运价体制和运价政策的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对中国铁路运价体制和运价政策的演变进程进行了阐释,分析了运价体制和运价政策变迁的内在原因,描述了中国铁路运价变化的路径与现实状况。  相似文献   

3.
《综合运输》2012,(6):95-95
近日,国家发改委、铁道部下发《关于调整铁路货物运输价格的通知》,从5月20号起,全国铁路货运统一运价上调,货物平均运价水平每吨公里上调1分钱,是上一次调整幅度的五倍,这也是国家第七次上调铁路货运价格。此次对铁路货运价格的调整共包括整车7个运价号的货运价格的调整,其中煤炭运价基价1由10.80元/吨上调至12.20元/吨,基价2由0.0553元/吨上调至0.0629元/吨。  相似文献   

4.
我国铁路货运价格改革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牛生 《综合运输》2005,(11):34-37
运价是客户选择运输方式的重要因素。铁路运输与公路、民航等运输方式相比较,具有大运量、全天候、均衡运输、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少的特点。同时单位能耗较低,对环境污染较小,在中长距离的货物运输中占有优势。但铁路在各种运输方式的激烈竞争中,市场份额在逐步萎缩,其中运价体系不合理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铁路货运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改革不合理的运价体系。  相似文献   

5.
我国国企改革可分为国家所有权政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企业治理结构、企业运行机制四个层次。本文指出2013年后我国铁路改革长期徘徊于企业运行机制层次,铁路一系列深层次问题难以解决,铁路改革亟需向更深层次推进;结合我国国企改革的四个层次,指出我国铁路改革亟需解决铁路国家所有权政策、网运关系调整、混合所有制、现代企业制度、投融资体制、债务处置、运价机制、公益性补偿、企业运行机制、改革保障机制、监管体制、改革目标与路径等12个关键问题,其中:铁路网运关系调整、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及债务处置为当前我国铁路改革最为紧迫的三项任务。  相似文献   

6.
<正> 我国铁路调价的滞后性已严重影响了铁路的发展,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铁路参与运输市场竞争的主要障碍之一。如何看待我国铁路运价调整的滞后性,怎样解决由于调价滞后带来的问题成为理论界急需研究和探索的一个课题。从铁路的实际状况分析,我国铁路调价的滞后既有体制上的原因,也有铁路本身的因素。 一、我国铁路运价调整滞后性的成因分析 1.价格管制是造成铁路调价滞后的根本性原因 虽然步入市场经济后,我国按照经济体  相似文献   

7.
合资铁路的发展与我国铁路运输管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匡敏 《综合运输》2005,(10):23-26
随着我国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合资铁路在市场中占有的比重将越来越大。但是,合资铁路的正常发展前提是必须把网络的互联互通、运价的制定、利益的分配等问题处理好,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极大地影响铁路运输效率的发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然要对我国现有的铁路运输管制进行改革,重视管制承诺的可信性和稳定性,保持管制机构的独立性,加强管理,重新构建铁路管制体系,以便在铁路内部建立有序的竞争秩序。  相似文献   

8.
铁路目前仍实行政企合一的经营体制,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运价管理体制改革尚难全面推开,但在政府定价的框架内,对铁路运价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应当是可行的,在这方面做些探讨也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崔文 《综合运输》2000,(7):10-11
<正> 铁路建设基金是政府以货物运价名义出台的收费项目,专款用于铁路建设,自1991年征收以来,对铁路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运输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铁路建设基金侵占运价空间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目前对铁路建设基金制度的改革众说纷纭,对此笔者的看法如下: 一、从对铁路外部环境与铁路建设资金需求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取消建设基金是不合时宜的。一方面,财政收入紧张的状况短期内将不会有大的改观。“九五”时期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得益于一些临时性、政策性因素,如1994年以后清理减免税,1996年调低出口退税率,1997年高率开征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世界铁路轮渡的发展概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对我国目前正在运营的江阴、粤海及烟大铁路轮渡的主要技术特点进行了概述,并对铁路轮渡系统主要技术经济特性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我国铁路轮渡运输的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研究我国铁路的大宗货物运输定价问题。由于铁路运输企业目前处于垄断地位,长期以来企业将实现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短期以维持经营为底线进行定价,因此本文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铁路大宗货物运价模型,寻求合适定价区间,实现货运利润最大化。最后,本文以M铁路运输企业为例检验上述模型,求得运价下限与实际运价水平接近,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为什么要设立铁路建设基金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铁路运力进入全面短缺状态,乘车难、买票难、运货难的现象日益突出,铁路运输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瓶颈。1989年以来,政府逐年大幅度地提高了铁路客货运输价格,目的是通过价格调节机制鼓励铁路投入,增加有效供给。但价格调节机制从企业增收改善经济绩效到形成税后利润,再以利润投入扩大再生产、增加供给的环节太多,需要时间过长,加之当时正处于高通货膨胀时期,铁路行业作为政企合一的国有特大型企业,成本约束机制不健全,仅仅依靠提高运价显然无法尽…  相似文献   

13.
张丽 《综合运输》2002,(5):19-19,17
<正>长期以来,我国铁路实行严格的价格管制,大一统的运价严重阻碍了铁路运输企业走向市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铁路的市场化改革要向深层次推进,探讨运价体制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政策法规     
《西部交通科技》2013,(9):I0001-I0001
国务院发布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意见 日前,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全面开放铁路建设市场,对新建铁路实行分类投资建设,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铁路。稳步理顺铁路价格关系,并建立铁路货运价格随公路货运价格变化的动态调整机制,创造条件,将铁路货运价格由政府定价改为政府指导价,增加运价弹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对铁路货运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现代物流框架的特点与内涵。进而重点探讨了现代物流框架下我国铁路货运转型升级的难点,并最终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研究表明,市场理念的转型、铁路货场的转型、电子商务平台的转型以及与第三方物流的融合是保障现代物流框架下我国铁路货运转型升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正> 铁路运价与物价相关性是运价理论与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课题。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铁路运价曾处于几十年“一贯制”的僵化状态,运价与物价的矛盾尚未激化,因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经济体制转换和价格改革的深化,运价中潜伏的种种矛盾逐渐暴露并且加剧,导致1989年后频繁出台调价措施;但几经努力,仍难摆脱活物价与死运价、高物价与低运价的怪圈。人们感到困惑的是,铁路运价何以屡调不顺?运价水平是否已调到位?盼能对铁路运价与物价动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深入剖析,为深化运价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城际高速铁路的特点和功能,阐述了交通产业结构的基本属性和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第一条城际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建成后对周边产业结构的实际影响效果,从交通产业结构优化的角度分析发展城际铁路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公路货运与铁路货运间竞争关系的持续激烈化,我国铁路货运存在市场分担量不足、企业经营效益有待提升等问题。充分利用铁路经济性优势,同时协调铁路列车开行决策方案、降低成本并确保铁路企业利润,有利于铁路增强货运收益,更好的参与市场竞争。基于对列车开行决策与运输定价间关联性的探讨,以货运分担量及运价为决策变量,构建出一个公铁竞争环境下的铁路货物列车开行决策与运输定价综合优化模型,以此实现铁路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和货主广义费用的最小化。通过算例验证得出该模型满足可行性与合理性要求,能够促进铁路达到一定的市场分担率水平、创造较高的经营效益。  相似文献   

19.
数字     
《综合运输》2010,(1):88-89
从2009年12月15日零时起,国家铁路货物统一运价平均每吨公里由现行的9.61分提高至10.51分。其中,运营价格由平均每吨公里6.51分提高到7.01分,铁路建设基金维持现行每吨公里5.5分不变。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作者认为,要构建充分体现铁路技术经济特性、适应铁路改革与发展需要的铁路法律,基于产权视角的研究不可或缺。铁路技术经济特征决定了铁路产权关系的特殊性;准确把握铁路产权关系的特殊性并以此为依据合理确定铁路组织形式、运营管理体制及资产与业务边界是构建铁路法律的制度性基础;铁路法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于政府与铁路企业,以及不同铁路企业之间产权关系的重构与确认,藉此保障并推动铁路改革与发展。文章分析了铁路产权关系特点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我国铁路法律权利配置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