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微波、红外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亮  郝培文  邹天义  黄永烜  杨瑾 《公路》2007,(2):149-152
微波加热和红外加热现已逐渐应用到高等级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养护和维修中。为了评价沥青混凝土路面在微波加热和红外加热下的各项性能,通过试验研究,系统分析了微波加热沥青混合料和红外加热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包括高温变形特性、低温抗裂性、水稳性和抗疲劳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微波加热沥青混合料具有较红外加热和普通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更好的路用性能,可以改善沥青混凝土路面使用品质,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沥青混凝土路面维修中的应用前景十分看好。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微波在沥青混凝土路面中的传播特性,揭示了微波加热墙加热沥青路面时微波的泄露途径,设计了特定使用条件下的微波泄露屏蔽方案和实施方法。通过第三方测试检验分析,证明该屏蔽技术可将微波泄露量控制在远远小于相关标准规定限值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采用无核密度仪定量检测与评价沥青混凝土路面非均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非均匀性是其发生早期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非均匀性区域极易导致路面上产生局部破损,严重影响了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寿命。根据非均匀性的产生根源和特点,将沥青混凝土路面的非均匀性分为集料离析非均匀性和压实非均匀性,采用无核密度仪(PQI)快速无损地定量检测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密度变化情况,对施工质量进行动态控制和评估,分析了沥青混凝土路面在横向和纵向的非均匀性及其原因。同时,研究了温度对沥青混凝土路面均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只要在压实温度以上,对非均匀性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沥青路面微波加热养护施工工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微波加热热再生是指在施工现场用微波加热路面,使可再次利用的旧沥青混合料与新添加的冷新料升温至合适的施工温度,再将乳化沥青喷洒到料里,搅拌均匀,最后摊铺碾压完成养护工作的一种施工工艺。微波加热热再生可根据现场情况决定是否喷洒乳化沥青并确定加入乳化沥青的量等,以便于现场施工控制。可利用的旧料现场再生利用,不可利用的旧料用新料代替。  相似文献   

5.
《公路》2015,(4)
鉴于传统的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病害维修方法的不足,文中结合高聚物注浆技术的优点在南阳干线公路上的应用,介绍了采用非开挖高聚物注浆技术处治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病害的一种新的路面养护方法,研究了高聚物注浆技术的技术原理、注浆施工方案、冷补料修补技术竣工评价方法。实践证明,高聚物注浆技术在沥青混凝土路面维修和养护中的应用是切实可行的,为今后这种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6.
沥青路面微波养护和微波加热技术在沥青道路养护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阐述了沥青道路微波养护车结构组成、系统功能和技术参数,对比了沥青道路微波养护车早期技术不足和最新型养护车的特点,认为新型微波养护车车在整机匹配、微波均匀加热、高效供电、微波屏蔽以及智能化和工艺适应性等方面实现了技术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基于微波对物质的加热特点即是从物质内部向外加热的方式,且其对沥青混合料加热具有一定的敏感性;本文将微波这种特有的加热技术引进到路面养护中来,对相同级配不同种类的沥青混合料分别多次作用后进行物理力学性能实验分析,总结出微波这种作用方式对路面材料性能影响的一般规律,并与普通热拌路面材料性能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初步探讨了微波这种加热方式对沥青混合料进行多次加热的可行性,颠覆了沥青混合料不能进行多次加热的传统观点。  相似文献   

8.
厂拌热再生沥青技术在广佛高速公路路面大修工程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先淼  朱战良  王欣  何文锋 《公路》2004,(11):131-136
广佛高速公路路面大修项目是全国第一个大规模应用厂拌热再生沥青技术的高速公路维修项目。本文介绍了旧路的再生适用性评价.再生沥青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方法及其性能评价。沥青混凝土路面回收料的铣刨和预处理,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摊铺、碾压工艺及其质量控制等。认为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凝土路面可以达到普通全新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技术和质量标准。可以用于高等级路面。  相似文献   

9.
蒋双全  张蓉  张争奇 《公路》2012,(3):196-203
非均匀性是诱发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损坏的一个重要因素,降低了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服务水平及寿命.离析混合料的级配、沥青含量以及体积特性都发生了变异,沥青混凝土路面性能变异特征值得研究.通过建立现场非均匀性沥青混凝土路面特性和体积参数的离析标准,在室内模拟不同离析程度沥青混合料,并进行汉堡浸水车辙试验,通过定量分析研究离析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以及水敏感性变异水平,为建立定量的非均匀性沥青混凝土路面性能及寿命评价模型提供参数.  相似文献   

10.
本刊特稿     
微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随处可见,微波加热技术也正凭借其独特的优势而逐渐被用于路面的养护和除冰等领域。本刊主编焦生杰教授正在进行微波养护车关键技术、微波除冰除雪技术、旧沥青混合料厂拌微波加热技术等项目的研究,理论深刻、经验丰富.故在此邀其对微波加热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当前的研究、应用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采用微波加热修补路面缺陷的新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微波加热具有加热速度快、加热均匀、加热深度大等特点,并且通过计算发现微波加热修补坑槽的成本要低于其他修补方式。  相似文献   

12.
水泥混凝土路面是指以水泥混凝土为主要材料做面层的路面,俗称白色路面,它具有强度高、稳定性好、使用年限长、养护维修费用少等优点。但在交通荷载及环境等因素影响下,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板块开裂、角隅破碎、错台等不同程度的病害,为了恢复旧路面的使用性能,往往采取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措施。该文结合上海市奉贤区环城东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为透水沥青路面的工程实例,介绍了透水沥青路面,以及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沥青混合料试验过程中,常常不可避免的要对其进行二次加热。选用四种沥青混合料二次加热方法,并与即拌即用方法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微波技术对沥青混合料进行二次加热,不仅加热时间短,能耗低,材料受热均匀,且加热后的混合料各项性能指标非常接近即拌即用水平,采用微波技术替代烘箱对沥青混合料进行加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为了优化就地热再生热风加热参数,提高热风加热沥青路面的加热效果,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了热风加热装置加热沥青路面的模型,模拟计算了热风加热沥青路面的过程,通过试验验证了仿真模型及参数设置的正确性。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热风温度、热风速度、出风孔离地高度对加热效果的影响。提出了基于模糊理论的热风加热效果评价方法,引入综合模糊评价指标代替沥青路面温度场、对流换热系数和加热过程中的能量利用率等单一评价指标对沥青路面加热效果进行评价,采用独立性权系数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系数,仿真分析验证了综合模糊指标评价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加热装置的设计参数范围内,热风温度对沥青路面表面温度及分布均匀性影响最大,热风速度对换热系数影响最大,出风孔离地高度对能量利用率影响最大。以沥青路面温度场、对流换热系数和能量利用率等单一指标为优化目标获得的最佳加热参数组合,仅能保证各自指标最优,但其他指标较差;以综合模糊评价指标ECFI为优化目标得到的最佳热风加热参数组合,可以同时获得较好的沥青路面温度场、对流换热系数和能量利用率。研究方法和结论为沥青路面热风加热参数的选择和加热效果的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浇筑式沥青混凝土在桥面铺装中的应用与发展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昕  王民  张华  高博 《公路交通技术》2011,(5):98-100,106
介绍浇筑式沥青混凝土在国内外新建桥面铺装和国内桥面维修中的应用情况,提出浇筑式沥青混凝土最新发展动态,列举新型浇筑式沥青混凝土在国内桥面维修中的最新工程实例,为以后浇筑式桥面铺装的发展提供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就地热再生过程的加热效率,采取对试件进行热传导试验及FLUENT有限元仿真的方法,以不同厚度但配比及密实度相同的沥青混凝土试件为研究对象,设计制作热传导试验装置,测量试件上下表面温度并计算导热系数;运用Solidworks软件对试验过程进行有限元仿真,模拟建立热传导温度场,对试验过程进行验证。试验和仿真的结果表明:不同厚度但配比及密实度相同的沥青混凝土试件的导热系数基本相同,试件厚度显著影响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底层加热温度,耙松改变路面结构后,热量更容易渗透到路面底层,从而提高热再生加热效率并降低能耗。  相似文献   

17.
利用路面摊铺与养护综合试验台对沥青路面进行室内热再生加热试验,研究再生路面加热过程中加热板的移动速度、沥青路面的温度变化以及加热量等因素对加热质量的影响.通过试验得出满足加热质量的最优移动速度、最佳加热距离以及合理的加热量等施工参数,为沥青路面再生加热施工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超薄沥青混凝土磨耗层不仅可以作为预防性养护措施广泛应用于沥青路面、水泥路面、桥面铺装等养护维修工程来恢复路面使用性能,也可以作为表面磨耗层应用于新建路面来提高路表抗滑及排水性能。由于较小的摊铺厚度,超薄磨耗层对施工工艺要求较高,需要严格控制。经等效年度费用法分析,认为超薄磨耗层具有较好的费用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