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生态城市交通组织与改善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简要论述了生态城市的特点以及生态城市交通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加以分析,得出可行的解决方案。该文以惠州市综合交通规划中的路网交通设计为例,简单介绍了项目背景和惠州市的城市面貌,以及最终的惠州市路网改善的方案,以期对解决生态城市的交通设计问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武汉城市生态交通建设与发展情况,根据武汉城市生态交通的发展特点,从武汉城市交通生态效率入手,构建以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输入指标、交通发展为输出指标的武汉城市生态交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PCA),结合数据包络分析(DEA),对武汉城市生态交通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2005—2016年武汉城市生态交通发展的综合效率呈波动状态,2013—2016年处于较高水平;纯技术效率在2009—2012年相对较低,规模效率在2006—2016年处于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结合南京市的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阐述老城环境整治中城市生态交通空间、城市景观、广场、绿化等规划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城市客运交通结构优化的目标.基于每种交通方式的生态特性与效用特性,利用目标规划法,建立了以生态影响最小为第1目标、交通效用最大为第2目标的双目标优化模型,并提出了相关约束条件.在模型的算法上,首先运用线性规划法求出了生态影响最小值与交通效用最大值,其次运用层次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通过分析偏差值,使所求解合理化,符合现实情况.以大连市中心城区为例对模型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优化后的交通结构能够体现生态优先的原则,同时符合大连市实情.  相似文献   

5.
基于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发展理念,以科学城南路与天府大道立交工程为实例,从地形特征、功能定位、交通分析、立交选型、立交优化、山体修复等方面,总结了城市立交设计在落实城市形态、交通保障、生态优先等方面研究和实践,为类似的城市立交方案研究提供设计经验。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长三角城市群县域城市肩负着共建"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重任,其交通发展必须顺应新时代、选择新战略、构建新格局.为此,剖析了长三角县域城市当前存在的典型交通问题,以及在区域一体化的外力驱动下,县域的空间和交通要素面临的对外联系和内在组织的变革.在此基础上,围绕区域关系、城乡交通、短板破解、绿色示范、动态评估等五个方面,提出县域城市今后一个时期综合交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路径选择,以支撑"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7.
针对绿色生态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交通系统的构建,分析了生态新城绿色交通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南京南部新城绿色交通规划的经验,归纳了绿色交通体系构建的目标、绿色交通规划的方法及理念、方案落实的主要策略和经验。研究结果认为:生态新城的绿色交通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平衡绿色交通方式与非绿色交通方式的关系;不仅要考虑交通系统本身的规划整合,也要考虑交通与其他专业的协调,才能成功构建完整的绿色交通体系,并实现规划理念与规划方案的真正落地。  相似文献   

8.
针对采用传统交通需求预测方法导致的环境严重污染和交通运输能源消耗不断增长问题,从生态约束的角度提出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生态型交通需求预测方法.生态型交通需求预测采用logit模型进行交通方式划分;计算交通生态承载力,从大气污染、能源消耗的角度来限制机动车发展规模;根据博弈论原理进行交通总量2阶段交通分配:第1阶段根据各交通小区权重预测交通小区交通总量,第2阶段根据道路条件预测各交通小区内部的路段交通量.选择大庆市西城区交通规划作为生态型交通需求预测方法的算例,根据大庆市西城区的方式划分比例及交通生态承载力计算结果,得出该地区的交通出行总量应控制在164 793辆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杨卫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6):49-50,54,7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现代城市发展思路的要求下,道路建设不仅仅单纯要解决交通问题,同时,要以道路建设改善城市形象,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结构,整合城市功能,提升沿线用地价值以及城市品位,促进民众生活,实现城市的综合协调发展。该文从工程实践来论述道路设计中对交通、沿线的土地利用、生态环保、景观、减灾防灾等城市系统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常州在生态绿城实施规划中确立了6大工程建设体系,其中生态绿道网络是形成生态绿城空间格局的骨架。常州市快速路系统(高架环)是城市对内对外交通联系的重要途径,环高架生态绿道的建设也成为构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重要环节。在基于高架沿线生态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环高架生态绿道规划确立了构筑特色空间展示环和生态慢行文化环的目标定位;结合高架路两侧植被选择配置和绿化建设情况,对沿线生态绿道建设进行分类引导;并对环高架生态绿道与主要道路、河流的不同类型交叉口采取不同的处理引导措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采取了系统建设引导、示范段打造和堵点处理等措施来确保项目的可操作性和建设进度。目前已基本建成具有常州地方特色、方便市民通勤游憩的环高架绿色交通环线。  相似文献   

11.
结合南京市老城环境整治工程实践,探讨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的规划设计理念以及具体实施中若干原则问题,从而建设独具特色的城市生态交通空间,创造和谐、自然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交通行业快速发展,汽车的自动驾驶技术蓬勃发展,自动驾驶技术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而摩托车和自动驾驶技术结合,是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也是摩托车行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本文笔者通过对我国摩托车驾驶技术实际发展情况分析,简介目前摩托车自动驾驶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探讨摩托车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推动智能交通发展,改善摩托车驾驶环境。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与技术发展关乎民生,更关乎国家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无到有,发展十分迅速。但由于新能源汽车研发时间相对较晚,故此,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正确认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在改革与创新中抓住发展契机,完善行业发展结构,可构建新能源产业集群,强化对核心技术的深入研发。  相似文献   

14.
汽车安全从不同角度影响着市场、消费者和政府管理。文章分别从未来汽车的主动安全性发展以及被动安全性发展两方面作了具体介绍,指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汽车的智能水平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智能化、人性化以及安全指数高的汽车将是未来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TBM及其施工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荆留杰  张娜  杨晨 《隧道建设》2016,36(3):331-337
自1964年开始,中国TBM设备研制与施工应用已有50余年,回顾总结TBM设备及施工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趋势,对于认识把握TBM行业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有着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列举了国际TBM发展的重大事件; 之后分4个阶段梳理国内TBM发展历史,结合具体工程实例描述当时国内TBM研发、引入、施工和制造的历史事实,总结半个世纪来国内TBM行业从无到有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最后综合分析TBM市场需求、研制环境、施工水平和未来方向,并针对以上不足之处,预测了TBM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6.
Teamcenter10.0软件的实施使汽车车桥产品开发处于平台化、标准化、流程化的工作模式,全面支撑企业基于APQP理念的项目管控模式;实现了与ERP、NX、CAD及OFFICE软件的集成,建立了系统集成应用环境,形成企业信息网,大大降低人工干预、管控的风险;实现了汽车车桥产品研发中全阶段的监控、任务跟踪,降低了产品开发风险、开发周期和开发成本,提升了项目开发效率,能够满足主机厂项目及产品开发理念及节点要求,提升顾客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随我国汽车开发技术的发展和汽车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整车开发周期就尤其重要,但车身开发周期直接影响整车的开发周期,CATIA建模结果又是影响车身开发工作效率和降低车身开发周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快速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静  李幼德  赵健  宋大凤 《汽车工程》2005,27(4):471-475
车辆动力学仿真软件提供控制算法离线仿真平台,车辆模型、传感器、快速开发系统、零部件和控制系统硬件构成硬件和环试验平行,动力传动系和制动系、测功机及其控制器和控制系统硬件组成测功机硬件在环试验台,而车载开发平台包括样车、数据采集系统、传感器和控制系统硬件。在完成控制原型快速开发的基础上,完成基于目标控制器的控制系统快速开发。实例表明:上述开发流程大大缩短了开发周期。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世界能源消费大国之一,节能减排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必须面临的挑战。同时中国要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不可逆的。本文通过分析补贴退坡及外资股比放开对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带来的影响,阐述了赣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从人才端,基础设施端等方面着手,为赣州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王可  方海峰 《上海汽车》2007,(12):39-41
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总体上未能与整车同步发展。文章从现状、政策、发展途径几个角度对我国汽车零部件发展作了论述与分析,并展望了今后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