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公路隧道属半封闭性环境,一旦隧道内发生严重灾害,无论内部人员避难或外部救灾人员进入抢救均十分困难,故在隧道设计之初,即应审慎规划各项防灾设施,考虑用路人行为特征,并进行隧道事故风险管控,以降低灾害事故发生机率,确保用路人生命安全.将藉由文献探讨,检视雪山隧道发生火灾事故时,不同车辆事故可能引发之火势规模、用路人避难行为特性等.藉由对长公路隧道事故特性与用路人可避难时间分析,提出紧急应变管理策略,以提升用路人于公路隧道之行车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弱势用路人包括行人及脚踏车与机车骑士,而弱势用路人中之行人相对於其他用路人更为弱势,且行人中的高龄者与身心障碍者更由於生、心理状况有别於一般行人,因此实需要特别加以探讨并提供必要的保护与运输服务。本研究依据‘台湾地区智慧型运输系统纲要计画(2004年版),中对於弱势用路人保护服务後续实施计画的规划,同时延续交通部运输研究所91年度‘智慧型运输系统技术於高龄化社会之应用研究’及交通部科技顾问室93—94年度‘先进弱势用路人支援辅助系统之建置与示范’之研究成果,本研究应用GPS及Zigbee接近侦测定位技术,完成无缝导引系统之开发,提供行前路径规划、节点资讯提供、上车导引、有声号志整合及目的地导引等功能。由实地测试评估成果发现,受测者对於系统功能均表满意,尤其可提升个人外出便利性。  相似文献   

3.
先进交通管理系统(advancedtrafficmanagementsystems,ATMS)所蒐集之交通资讯及交通管理策略,需经由先进用路人资讯系统(advancedtravelerinformationsystems,ATIS)发布後方显现效用,其中资讯可变标志(changeablemessagesign,CMS)为驾驶者在旅途中最重要的讯息来源。CMS主要显示内容包括交通宣导讯息、即时路段旅行时间及透过事件反应计画自动显示之路况资讯等,本研究针对CMS显示幕显示字体大小、辉度、显示时间,以及显示内容研提建议。依前述原则执行後,台湾地区高速公路用路人对CMS资讯内容的满意度达86.8,〈(2010)。本研究并分析台湾地区CMS中英文双语化之可行性,受限於版面空间、反应时间、系统转换时间及无法自由选择语言之特性,无法同时显示中英文资讯,故建议以使用中文之用路人为主;惟国外旅客较多之路段,建议挑选部分CMS显示英文旅行讯息,其余路段则维持发布中文资讯。  相似文献   

4.
在拥挤的市区开着敞篷车,路人会对你报以复杂的眼神,说不清是妒忌还是羡慕。要是你还想求证他们的眼光能有多毒辣,不妨试试下列几款车型。  相似文献   

5.
胡蔚 《驾驶园》2008,(1):48-50
编者的话:   关于汽车防卫性驾驶,我们去年已连续刊载了一些文章,读者应该已有个整体概念.其实,防卫性驾驶就是强调以人的认知为主体的用路观念,提醒驾驶人和用路人除了注意交通环境状况,勿违规侵犯他人外,更应当从目视和耳听等感官,进一步地认知并预测接下来可能发生意外之各类状况,并预先采取必要措施以避免交通事故的一种驾驶和用路观念.而防卫性驾驶观念与应用范围则是所有用路人(即所有交通工具的驾驶人、随行者和行人等)都应当具备的,不仅保护自己,更可保护他人,避免造成更多的家庭破碎.鉴于防卫性驾驶对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本刊将继续刊登有关文章,供读者参考.   ……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关门声品质主观评价维度进行解构,将关门声的主观感知细分为总体响度、厚重感、紧凑感、精致感4个维度,并采用语义细分法结合等级评价法进行关门声品质的主观感知评价。进一步对声品质评价的大量客观参数进行主客观关联性分析,找到了与关门声品质4个感知维度相关性在0.9以上的对应客观量化指标,分别为峰值响度、低频能量、响度特征谱包络和平均尖锐。结合某乘用车关门声品质的优化案例,对提出的主客观评价方法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主客观评价方法,可以全面表达人对关门声品质的主观感知评价,在车门声品质开发过程中能较准确地诊断问题,对汽车关门声品质的评价与开发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继计算机、通信及消费性电子3C产品之后,第4C车用电子之车载机(on-board unit,OBU)资通信整合应用服务是政府与国内外产业界均十分关注的发展领域,同时也是智能型运输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TS)、Telematics与信息通信界共同瞩目的焦点。因此,希望能够掌握无线通信、车载机、无线上网、交通资通平台与交通实时信息加值之发展趋势,并分析提供用路人实时交通信息、以及建立产业加值链之相关议题,以促使ITS相关产业及服务之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科学合理地对配置多模式交通设施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效用平衡原理与平面设计原则,构建了一种融合多影响因素(费用、行程时间、行程时间可靠度、车内拥挤程度)和多种交通方式(自驾、地铁、停车换乘、公交车)用于分析出行选择行为的SP调查设计方法。采用一对一、面对面调查方法收集有效行为数据,利用离散选择理论定量化分析了各种因素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探究了多模式交通网络中的方式选择行为,解析了出行者对不同交通方式行程时间可靠度和车内拥挤度的感知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地铁的可靠度价值比公交车和小汽车的可靠度价值分别高59.8%和32.1%;公交车的车内拥挤度价值比地铁和停车换乘的车内拥挤度价值高26%和84%,表明出行者对不同交通方式行程时间可靠度和车内拥挤存在显著的感知差异性,感知差异性显著影响方式选择模型预测结果而应该在模型中被充分考虑;行程时间可靠度和车内拥挤度显著影响通勤出行者的方式选择;平均时间价值和行程时间可靠度价值分别为49.8,81.97元·h~(-1),出行者愿意增加超过50%的平均出行时间来避免过度的车内拥挤;定量化的支付意愿等结果可用于多模式交通设施的规划设计与评价。  相似文献   

9.
为了综合量化表征公交走廊客流承载设施及工具的空间拥挤性和客流运送时间效率,并科学评价客观技术指标和主观乘客感知对公交系统运行状态的敏感度,提出客流拥塞的概念,并用客流拥塞指数量化表征公交系统运行状态。通过解析客流拥塞与出行时效的关联,并分析公交出行阶段特征,基于“时效延长”思想构建客流拥塞量化表征模型,用于系统量化乘客对出行时间和空间拥挤的主观感知;选取影响出行时效的核心要素作为特征变量(车厢客流密度、站台乘客密度、区间乘车时间和站点候车时间),采用直观类比打分SP调查法获取数据用于估计模型参数;基于北京西三环公交走廊实测数据,分析全天区间客流拥塞指数时空分布特征和走廊客流拥塞指数动态演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北京西三环公交走廊客流拥塞高峰阈值为0.193 9,客流拥塞状态存在明显的方向特征,下行方向客流拥塞高峰状态更显著且持续时间更长;4个特征变量灵敏度系数均值分别为0.449 2,0.165 2,1.427 1和0.408 3,即区间乘车时间为客流拥塞指数最显著的影响因子,而站台乘客密度的影响程度最小,模型识别公交客流拥塞成因的能力得以体现;该模型能够综合全面地反映公交走廊客流拥塞时空分布和动态演化趋势,并能够应用于公交运行状态改善措施研究。  相似文献   

10.
张兴龙  孙汯  彭剑 《上海汽车》2011,(9):17-22,45
讨论了汽车道路耐久性试验中主观评价原理及与客观评价的区别,并提出一种动态主观评价模板.阐述了主观评价体系在静态感知、操纵稳定性、噪声品质、舒适性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信息诱导是缓解交通拥挤的有效途径,为了描述道路拥挤程度对出行者路径选择决策的影响机理,基于累积前景理论分析了出行者的出行决策过程,分析了出行者拥挤认知模式以及不同出行方式的拥挤信息需求。解析了拥挤阈值的概念,将行程时间作为累积前景理论决策指标建立了拥挤阈值的计算模型,以1个简单路网进行算例分析,模拟驾驶员的拥挤认知及出行活动决策。算例结果揭示了拥挤阈值对路径选择决策行为的影响,同时验证了拥挤阈值是出行者在决策过程中的决策变化分界点。出行时间在拥挤阈值内出行者不改变出行路径;出行时间超过拥挤阈值,出行者将改变出行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为预防和治理城市路网系统中交通拥塞的辐射扩散以及由此造成的路网系统服务能力损伤,从新的视角对交通拥塞辐射扩散规律进行研究。将毒气在有限空间内的泄漏扩散抽象为交通拥塞的辐射蔓延,首先运用Python软件对高德地图API的WEB服务进行实时路况数据爬取,并对爬取的数据、浮动车数据、SCATS监测的流量数据以及其他交通信息数据进行预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高斯烟雨模型的城市道路拥塞辐射时空模型并且充分考虑邻居节点和路段的交通运行状态以及不同道路等级对拥塞传播范围的影响。对模型调节参数U进行标定,得出快速路、主干路U值均为1,次干路U值为0.7。然后通过实例进行验证,结合实际值将模型计算结果与高德地图预测值进行比较,所建立模型的拥塞最大辐射边界、拥塞辐射时间预测精度要更准确,整个拥塞过程模型拟合度较高,模型适用性强。最后在城市道路拥塞辐射时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材料力学中切应力对材料的损伤原理,以拥塞某传播方向为研究对象,计算出拥塞辐射传播给路网中的某路段造成的通行能力失效值。分析路网中路段通行能力下降对路网服务能力的损伤影响,进而给出路段重要性识别方法。研究成果可为交通管理部门加强关键路段治理以及制定缓堵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交通拥挤收费经济学原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针对交通拥挤收费合理性的争议.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城市道路属性、边际费用和边际成本定价原理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拥挤收费通过价格这种市场的手段使外部成本内部化,是一种理性的回归。交通拥挤收费使城市道路这种稀缺资源的产权得到了确定,为市场有效地配置这种资源提供了保障.也为解决日益严重的交通拥挤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前解决非系统性城市拥堵普遍采用单点优化和道路线性调整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的方法,但均缺少系统性。本文提出定性与定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解决交通拥堵的方法,定性与宏观分析期望“以点带面”的效应,寻求较经济的疏堵方案,最终达到区域路网的联动、交通组织的合理化。定量与微观分析在定性与宏观解决措施的基础上,进行单点或一条路的优化,本文以拉萨柳梧大桥拥堵节点为例,通过Synchro仿真软件进行定量分析,鉴别关键节点的拥堵改善程度,评估疏堵的效果和效益。  相似文献   

15.
以合肥市高新区某区域交通拥堵改善研究着手,通过分析现状道路交通拥堵原因,提出深挖现有路网潜力、加强路面停车管理、优化交通组织结构以及对现状道路进行局部改造等一系列建议,力争在较少的工程投资下最大限度地释放道路通行能力。所提建议对城市道路交通改善研究和改造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东阳市老城区为例,提出应用地图API技术进行道路拥堵点交通运行状态分析的一般流程。首先,按照一定时间间隔分别截取研究范围的实时路况地图,根据路况颜色和持续时间识别道路拥堵点;其次,将研究范围划分成一定数量的网格,利用地图API技术批量获取各网格中心至拥堵点的预估通行时间,评估当前时刻下拥堵点的可达性;最后,获取堵点周边道路各时段的平均行程速度,评估道路运行状态的时间变化特征。通过地图API进行道路堵点识别和运行状态分析,能够大大减少研究者的前期工作量,为后续研究分析提供相对准确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拥堵问题,提出将故障树分析法引入道路交通拥堵中。对道路拥堵故障树进行了相关说明,以北京丰台区广安路为例,构建道路拥堵的故障树模型,分析引起拥堵的所有可能原因,并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找出了主要拥堵原因,给出了解决道路拥堵的方案。  相似文献   

18.
蒋金亮  宋瑞  李晋  刘杰 《交通与计算机》2011,29(3):10-14,19
为了更好地分析和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以主干道为研究对象,将城市道路拥堵状态分为堵塞、拥堵、较拥堵、较畅通、畅通5个等级,从交叉口拥堵和路段拥堵2个方面筛选了衡量道路交通拥堵的评价指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建立了城市交通拥挤评价模型。以济南市北园大街主干道为例进行交通拥堵评价,得到该道路的拥堵状态以及产生拥堵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在进行多指标评价综合评价中具有很强的抗干扰性,评价结果更客观。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东莞市松山湖大道入城段在高峰时段发生常发性拥堵问题,从出行结构、路网布局、立交节点3个层面对交通拥堵成因进行了分析.根据《东莞市交通发展白皮书》提出的城市交通高效性发展目标、道路交通发展总体策略及道路交通治理策略,提出:近期拥堵治理以交通管理措施为主要技术手段,中期主要采取工程措施,远期则由中短期的局部性治标措施上升到立足城市布局结构、优化完善路网规划、打造高品质交通廊道的系统性治本措施.最后,对未来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方式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东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交通需求增长迅速,道路交通供需矛盾日益加剧。通过对东莞市道路交通状况调查,分析了造成道路拥堵的主要原因,探讨并提出了改善拥堵状况的途径和建议,介绍了近年来东莞市为改善道路拥堵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以及东莞市道路交通的规划对改善交通拥堵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