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曹妃甸LNG接收站作为我国北方天然气供应的重要保障主体,冬季高峰期月到港LNG船舶达到8~11艘,按照规划扩建后将成为国内外规模最大的LNG接收站。由于LNG船舶通航的严格监管,到港船舶数量的增加会对航道通航效率造成显著压力,因此需要论证码头建设规模与航道的适应性。在现状定线制通航条件下,基于多智能体仿真建模方法,构建曹妃甸港区LNG船舶进出港全过程仿真模型,定量评估不同LNG码头建设规模对LNG船舶通航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LNG泊位数达到4个时,船舶进出港受制约明显,优化航路后能有效提高LNG船舶的通航效率。  相似文献   

2.
舟山群岛海域规划有多个LNG重要港址,对于保障长三角天然气供应具有关键作用。LNG码头具有自身建设要求高和对外排他性强的特性,在舟山群岛海域为代表的开敞岛礁海域建设具有较大技术难度。以舟山六横和上海洋山LNG码头为例,系统分析开敞岛礁海域对LNG码头规划布置的影响,分析码头和航道布置关键问题,论证多个大型LNG泊位联合布置的安全间距,研究LNG船舶通航安全和通航效率影响,提出LNG码头规划布置方案。结果表明,开敞环境下布置多个大型LNG泊位时,与掩护条件较好时相比应适当增加安全间距,注意横风、横流以及斜顶流的影响,确保船舶通航安全,要控制LNG合理运输规模,采取通航优化措施,提升区域船舶通航效率。  相似文献   

3.
房卓  姚海元  黄俊  李蕊  陈飞 《水运工程》2017,(12):123-128
液化天然气(LNG)船舶进出港进行的严格交通管制会影响港口的运营,因此在港口规划阶段须审慎决策LNG码头选址及布局问题。应用自主开发的《基于多智能体信息交互的港口运营系统仿真软件(简称:APSS)V1.0》,建立可模拟涵盖LNG船舶通航影响机制的港口运营系统仿真模型;以实际工程为例,系统探讨LNG船舶通航对近、远期港口运营影响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结合水域通航环境特点提出远期优化措施。研究结果可辅助港口规划制定。  相似文献   

4.
仙人岛港区是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大型综合性港区,属于双堤环抱空间格局,规划大型泊位多,船舶流量密集。LNG码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排他性。针对在环抱式港池内LNG码头选址和规划存在的问题,以仙人岛港区为例,集成利用多项模型技术研究通航安全、通航影响、陆域安全、泊位布置和空间利用等,提出LNG码头选址、码头泊位及水域布置方案,对仙人岛港区建设LNG码头起到了关键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LNG船舶通过限制性航道进出港时须采取一定的管控措施,具有显著的排他性,布局LNG码头时须确定合理的码头规模,以保障港区各类船舶通航效率。基于多智能体复杂系统的混合模拟仿真建模方法,以宁波舟山港六横港区南侧岸线新布局LNG码头研究为例,建立不同的仿真情境,通过设定的指标进行评价分析,研判在一定通航管控措施条件下六横港区南侧LNG码头合理布局规模,为港口码头布局和岸线合理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LNG船舶通航因特殊监管要求,具有一定排他性。前期研究表明基于目前一般通航规则,单个港址LNG泊位数量不宜超过4个,超过后,船舶通航效率较低、运营监管风险较高。本文采用多智能体泊位组联合运营仿真建模,采用控制变量法,定量评估了码头高负荷状态下不同LNG船舶监管条件和航行距离对LNG运输船舶通航效率的影响,以及采用一定优化通航组织方式对通航效率提升的效果。结果表明,LNG泊位数量4个、独立单向航道、LNG船舶航行监管距离在20海里左右时,系统运营效率相对的较高;进一步采取LNG船舶组队进出港或设置独立双向LNG航道通航等缩短必要交通管制所占用航道时间的优化通航组织,对提高LNG船舶通航效率具有明显效果。研究成果可为LNG码头合理建设规模、LNG船舶通航组织优化及航行安全保障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连云港港主航道工程为实例,综合航道与规划港口岸线资源的长远匹配性,对远期航道的适应性及通航标准进行分析。基于ANYLOGIC多智能体仿真建模平台,采用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建立涵盖船舶进出港、锚地、航道和码头生产等环节组织实施全过程的连云港主航道水域港口运营系统仿真模型。综合远期港口通过能力、航道服务水平以及航道宽度合理性3方面分析,提出远期航道通航标准。  相似文献   

8.
LNG船舶通航管控要求严格,LNG进港船舶通航方式和应急锚地的设置一直是LNG码头港址选择和建设营运管理过程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通过对国内现有规范有关LNG船舶通航及锚地设置要求的梳理和沿海已建或在建代表性LNG接收站港址水域水文泥沙条件、航道锚地设置现状、实际建设营运情况及通航管理实践的分析,提出沿海不同港址LNG船舶全潮或乘潮通航方式选择及应急锚地布置建议,可为LNG接收站建设、运营和通航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结合国内外LNG船舶内河运输现状,提出长江流域LNG内河船运必备条件:需要适应内河航运实际情况的LNG船型;需要建设一定数量的LNG接卸码头;需要建立适合长江流域LNG船舶运输的管理体系。就码头建设的地理位置、与规划的符合性、自然条件、码头作业条件、港务管理水平等LNG内河码头必备条件进行分析,表明LNG内河营运码头选址应结合内河特点,与有关主管部门合作,研讨和推进码头建设。  相似文献   

10.
沿海进口液化天然气(LNG)目前在我国天然气供应体系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我国沿海及分区域LNG码头建设现状、到港LNG船型、船舶密度和码头利用现状,得出结论:受消费需求不均衡、配套设施能力有限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部分LNG码头能力尚未充分释放,局部地区LNG码头淡旺季利用不均衡。根据各区域到港LNG船型结构、船舶密度的分布规律,分淡、旺季对各区域LNG泊位利用率进行测算,提出了沿海分区域平均泊位利用率和局部地区高峰季泊位利用率参数。在此基础上,结合LNG码头运营和船舶监管特点,指出沿海LNG码头运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研究结论可为区域LNG码头相关港口规划和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针对液化天然气(LNG)船舶通航影响问题,探索定量评估方法,采用多智能体仿真技术,并基于仿真建模平台,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以嘉兴港LNG工程为例,本文提出的仿真模型利用智能体相互联系、实时交互的特点,对港口运营系统所涉及的各项要素进行模块化开发,能够科学、有效地模拟港口实际运作情况,定量得出LNG船舶对港口运营带来的影响。综合各指标分析后,认为嘉兴港LNG工程对其港口运营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丁琦  谢军  应铭 《水运工程》2018,(1):106-111
开敞淤泥质海岸深水航道边坡的稳定性关系到航道的基建及维护费用,是航道工程设计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以连云港港徐圩港区10万吨级航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在连云港海域应用较为成熟的波浪数学模型推算的波要素成果,研究中浪、大浪对徐圩10万吨级航道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并利用边坡实测地形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波浪动力的角度来看,徐圩10万吨级航道设计边坡的坡度取值是合理的,本海域的波浪动力不会对航道边坡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连云港港口集团和连云港港务工程公司的竞争力,连云港港务公司购置了3500m3/h绞吸船。从行业发展、连云港地区城市发展和连云港港口发展等几方面阐述购置该绞吸船的必要性,详细阐述绞吸船的性能,并与3500m3/h和2500m3/h进行比较。突显了该绞吸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建设规模大,技术难度高,尤其是徐圩航道为新辟航道,位于南翼海区,自然条件较连云港区存在差异。文中对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工程预可性研究和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可为连云港港航道后续工程和国内外其他淤泥质浅滩深水航道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适航水深在连云港港口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连云港港口回淤的现状,概述适航水深在连云港港口应用的必要性,通过适航水深的研究及初步应用,进一步提出适泊水深的观点。同时,为保证适航水深在连云港港口安全合理地应用,初步拟定《连云港港口适航水深应用执行程序》。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国沿海港口中黄骅港、深圳港、连云港港、天津港4个地区的代表性流泥进行室内试验分析,并对黄骅流泥进行了室内大型模型槽真空预压试验.分析认为,黏土矿物的种类与含量是影响淤泥性土强度的主要因素;淤泥性土含水率和其十字板强度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相关关系;采用真空预压法加固大面积高含水率的超软土要进行现场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根据影响连云港港主航道通航安全诸因素的特征,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连云港港主航道的通航环境进行风险评价。评价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影响连云港港主航道安全的因素,综合评价连云港港主航道的安全状态,并找出目前影响通航安全的主要因素,可供安全管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结合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针对疏浚工程中出现的质量通病,从外界因素、人为因素、技术因素和管理因素等多方面进行成因分析,提出增加设备投入、创新施工技术、调整施工方案、加强人员培训和项目管理等防治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通过在混凝土内掺入聚丙烯纤维,能有效防止码头面层混凝土的龟裂。着重介绍码头面层混凝土使用聚丙烯纤维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这一技术在连云港港赣榆港区一期(起步)工程码头面层施工中得到了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