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施“十四五”规划以来,我国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智能化、智慧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内河航道是智慧水运工程建设的重点。以内河智慧航道建设需求和目标为出发点,基于现阶段电子航道图提出内河智慧航道“一张图”的概念,并详细阐述智慧航道“一张图”的内涵、架构、数据生产模式、应用场景和服务类型,以期为内河智慧航道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航运技术的发展的愈发迅猛,内河航道对管理的科学化,数字化需求极大提高。数字航道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内河航道的管理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本文重点分析了在当前我国航运经济发展及国内外内河航道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探讨数字航道系统的基本概念、系统总体结构组成和工作流程,并分析数字航道技术在我国内河航道管理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珠江水运》2008,(6):67-68
从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内河航道分会获悉,经过50多年的建设发展,截至2007年底,我国内河航道的通航总里程已经达到13.3万公里,位居世界内河第一。据介绍,2007年,我国继续加强内河航道建设,全年共整治内河航道建筑物3296座,主要过船建筑物(含上行、下行)过货量达19亿吨,分别比上一年增加119座和1.72亿吨(不含三峡船闸)。目前,长江、珠江、淮河水系河段均可通航,  相似文献   

4.
内河生态航道建设有利于协调生态保护和航道工程的关系。新时期新形势下开展内河生态航道建设是水运行业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谋求航道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分析大量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本文从内河生态航道建设理论框架出发,系统论述国内外内河生态航道建设的相关理念、技术和发展前沿,总结了我国内河生态航道的成绩和不足。结合国内内河生态航道建设现状,提出下一步需要重点开展生态航道架构及评价方法、生态修复、生态航道影响与效应监测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以交通工程理论为基础,结合内河航道特征提出航道服务水平概念及指标;以内河和渠化航道标准船型为依据对内河航道服务水平指标进行量化,在此基础上确定服务水平等级;将船舶交通流理论和航道服务水平相结合建立内河航道通过能力计算模型。以淮河出海航道运行资料为依据,计算航道通过能力,并与设计水平年货流密度进行对比分析,可供内河航道规划、建设、评估、维护或升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江苏船舶》2005,22(6):I0001-I0001
内河航道数字化测量船是江苏省航道系统航道建设与养护管理的主要工作船艇之一,该船具有高速度、高效率的航道测量功能,通过对内河航道水下地形测量,建立江苏内河航道数据库,为建设江苏内河航道现代化提供支撑和保障作用。该船具有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立足长远的超前意识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地处我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位于著名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也是全国内河水运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介绍江苏内河航道概况和建设成就,内河航道的作用和地位,内河航道管理取得的喜人成绩及内河水运发展的机遇.在此基础上就实现航道管理现代化的目标体系初步拟定了需要考虑的内容:航道、船闸、航标养护标准及规划,管理运行体制规划,法制建设规划,人才教育体系规划,航道信息建设规划等,为内河航道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对航道养护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有通航河流1335条,内河航道里程13596公里,占全国内河航道总里程的10%,仅次于江苏,居全国第二位,其中四级及以上航道1035公里,仅占全省航道总里程的7.6%.广东省内河航道还存在巨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9.
林海  李超  陈海力 《世界海运》2013,36(7):25-27
长江下游数字航道的建成改变了传统的航道维护管理模式。分析RFID技术应用于长江航道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出适用内河航道特点的设备选型原则,分析当前存在的四个关键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在内河航道采用RFID技术,其目的就是提升航道部门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提高航道作业和维护能力,为建立航道物联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航道网络布局与当今城市化建设和船舶大型化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加快内河水运发展,上海市开展Ⅴ级以下内河航道规划编制工作.通过对上海市内河航道规划现状的介绍,分析Ⅴ级以下内河航道规划背景、目标和调研情况,提出相应对策:适当“减量增能”,确保区域航道通航能级;提高航道网络的通达性;规划水上旅游景观航道布局;确定Ⅴ级以下航道技术尺度控制标准等.完善航道网络规划布局和提高干支航道通达性显得尤为急迫.  相似文献   

11.
详细介绍我国内河航道及其航运发展概况,重点梳理长江干线航道、西江航道、京杭运河等我国主要内河航道信息化发展现状,系统阐述当前内河航道信息化发展中应用的关键技术,并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航道信息化发展趋势。现状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内河航道信息化建设现阶段整体仍处于向数字化转型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2.
郑义彬  刘玙 《水运工程》2013,(6):143-148
在对我国内河航道维护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省属内河航道维护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法对指标进行定量综合分析,得出省属内河航道维护水平各因子得分和综合排名。因子分析法可以对相关性较强且数量较多的指标进行降维,使评价结果更为合理、有效;同时,利用各因子得分值对不同省市航道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对该地区的航道维护水平做出符合实际的总体评价。评价结果反映了省属航道维护的真实水平,为各省属内河航道管理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随着“碳中和”战略的发展,水路运输越来越受到重视。水路运输作为一种节能环保的运输方式,在区域交通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水路运输的比重大大影响区域交通系统节能减排的效果。从《广东省航道发展规划(2020—2035年)》的角度出发,着重分析了广东省内河航道的发展现状和规划愿景,对广东省内河航道理论通过能力的变化做出预测,结合广东省内河航道的货运量,探讨了广东省内河航道的发展对区域交通系统降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广东内河航道的升级改造大大提升了内河航道的理论通过能力,对公路、铁路等运输货物的分担使得广东省区域交通系统的碳排放量约减少2.2%,为更加合理建设广东省内河航道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数字航道技术在内河航道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宁  刘杨 《水运工程》2007,(10):52-54
在分析当前我国水运经济发展及国内外内河航道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探讨数字航道系统的基本概念、系统总体结构和工作流程,并分析数字航道系统在我国内河航道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广东内河航道建设与维护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全省内河航道工作基本实现了质量和速度的协调发展,为全面完成“十一五”广东内河航道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网  相似文献   

16.
知识窗     
小蠡 《珠江水运》2004,(2):41-41
内河航道(inlandwaterwaychannel)河流、湖泊等内陆水域中供规定尺度的运输船舶安全航行的通道。内河航道有的是利用河流、湖泊或水库库区,有的则是人工开凿的运河。内河航道是发展水上运输事业的基础,是人类自古以来的主要交通运输通道。我国古时多把航道称为“漕”、“漕水道  相似文献   

17.
陈媛  张凌  张旭 《水运工程》2013,(4):117-121
内河航道岸线综合利用规划是涉及内河航道两岸港口、产业、综合交通、城市发展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综合性规划.针对水网地区内河航道布局特点,提出内河航道岸线功能的分类方法、岸线综合利用规划的思路和原则,以及各类岸线的控制要求.最后以昆山市内河航道网岸线综合利用规划为例,对水网地区内河航道岸线综合利用规划的方法进行了阐述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沈新琴 《中国水运》2014,(11):80-81
在如今现代化的内河航道建设中,建设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内河航道网是重点的基础工程,然而要想充分发挥内河航道的优势,还必须要做好内河航道的航道建设工作和航道治理工作,以此来提高内河航道的标准;而我国国土幅员广阔,江河湖海较多,鉴于内河运输是水上运输较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航道的建设发展时内河航运的基础,因此,我国具有在内河运输中较大的发展优势.为了使我国内河航道的建设与我国的经济建设相协调相一致,就要充分的利用好我国内河道的优势;文中则通过阐述内河航运的优势,指出建设内河航道在我国的重要意义,并给予了一些治理内河航运的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9.
内河航道制图与S-57标准电子航道图数据一体化生产技术可以避免空间数据的重复建设,提升内河航道测量数据的应用价值.在剖析了制图数据和S-57标准电子航道图数据差异性的基础上,设计了内河航道制图与S-57标准电子航道图数据一体化生产流程,制定了空间数据生产规范,并采用北京清华山维公司的EPS平台,实现了内河航道制图与S-57标准电子航道图数据一体化生产技术.实践结果表明,该技术合理、实用、高效,可广泛应用于我国内河数字航道建设.  相似文献   

20.
渝南 《珠江水运》2002,(11):4-4
1992年,交通部在广州召开了全国内河航道养护管理工作会议,确立了“深化改革、依法治航、加强养护、征好规费、科学管理、保障畅通”的航道养护管理工作指导方针。十年来,各级交通部门和航道管理机构认真贯彻这一方针,使我国内河航道事业得到了好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