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建设世界一流港口及水运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港产城融合发展被提到新的高度,成为港口及所依托城市发展的重点。针对如何实现港产城融合发展这一难题,研究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内涵及机理,分析促进融合发展的3个关键问题,给出解决思路,并结合规划实践,对不同类型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研究思路及结论对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落地实施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长江水运在支撑沿江产业和城市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引领港产城协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港、产、城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与新时代新要求相比,仍存在缺乏统筹规划、港产联动弱、港城矛盾突出等问题,需要以系统性的顶层规划统领港产城协同、以岸线资源的合理配置支撑港产城协同、以港口自身转型升级引领港产城协同、以政府企业互利共赢模式保障港产城协同发展,更好助力黄金经济带建设。  相似文献   

3.
根据协同理论,从港产城融合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函数、复合系统耦合度模型、复合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函数、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和港产城融合程度评价标准六个方面,构建港产城融合程度评价方法,为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融入、深耕、服务,山东港口在港产城“三区融合”发展路上,跑在了前列。开年以来,山东省港口集团发力港产城“三区”融合发展,接连在青岛、日照、烟台举行港产城融合发展建成项目投产暨新项目开工仪式,三地项目总投资额超1300亿元,建成投产、续建及拟新开工项目数达178个。  相似文献   

5.
积极发展临港产业,推进港产城融合共赢发展是港口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必然阶段。本文梳理了营口市临港产业发展的战略背景,并且从产业升级、港口转型、港产城联动、国家战略支撑四方面分析了营口市发展临港产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港口、产业、城市协同发展,对粤港澳大湾区港产城发展历程和现状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港口吞吐量增速低于GDP增速;粤港澳大湾区港产城发展正由成熟期转向转型期。按照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粤港澳大湾区应采取优化市场环境、加强顶层设计、增进区域协同、优化运输结构、发展现代物流、推动科技创新等举措,促进区域港产城高质量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南京港全面发挥水运优势,以建设长江中转联运枢纽为抓手,打造区域性航运物流枢纽中心,推动临港经济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提升南京水运枢纽发展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研究发现,南京港"一带两核三区"枢纽经济持续推进,但面临港口资源浪费、低端同质竞争、港口协同治理能力欠缺等发展困境。因此,提出打造绿色智慧港、统筹区域港口资源、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完善多式联运体系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叶杉 《水运工程》2024,(5):36-41
港口新城是港口城市拓展发展空间、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对外开发的重要抓手,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承担着更重大的发展使命,亟需从规划设计角度开展系统性研究。以武汉经开区港口新城为研究对象,基于调研分析得出港口新城具备优质岸线和充足用地资源,主要存在港口现代化水平低、临港产业发展不足、多式联运未成体系、城市配套不完善等发展问题。以“港产城融合发展”理念为引领,高标准谋划港口新城发展目标、空间规划格局、总体发展路径,针对性提出升级港口基础设施、构建临港产业集群、完善多式联运体系、优化城市配套服务等规划发展策略,以引领推动港口新城全面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我国内陆港口城市规划建设港口新城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南通市沿海滩涂资源围垦开发现状与成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南通沿海滩涂资源潜力的分析,结合南通沿海地区当前滩涂围垦现状,总结该区域滩涂围垦所带来的一系列成效。研究表明:南通沿海地区加强滩涂围垦有利于拓展渔业发展空间,提升渔业发展水平;加快陆海产业合理布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完善港口基础设施,促进临港产业发展;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壮大滨海旅游业。  相似文献   

10.
从南宁港现状出发,分析其发展存在问题及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从如何立足自身区位优势,拓展港口综合服务功能、推进港产城高质量联动发展、积极发展多式联运等方面对南宁港发展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针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陆港普遍存在对国内国际双向开放认识不足、对海港的功能依附性较强、就物流论陆港而导致功能设置单一、陆港特点和规划重点不清晰等问题,进行陆港发展阶段及功能演进特征研究,采用跨学科研究、功能分析和定性分析等方法,得出交通运输、物流和供应链、口岸和双向开放、保税和自由贸易、港产城融合发展五维视角的国际陆港规划要点,并应用于赣州国际陆港规划。结论表明:国际陆港不能照搬海港运行逻辑,国际陆港规划要避免就港口而论港口的狭隘专业路径,要深度嵌入属地产业链和供应链,创建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新型港产城规划体系,为探讨我国陆港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正辽宁省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沿海经济的增长,而内陆港的开发能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着力点,将作为未来辽宁港口发展的战略支撑和新的增长极近年来,辽宁省与有关央企开展系列央地合作,包括成立了辽港集团对辽宁沿海6港进行资源整合,旨在打造一体化港口经营平台,实现"港产城"融合发展,完善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等国际航运服务功能,深入推进东北亚航运中心建设,全面支撑和服务辽宁沿海经济带开放和发展。但自2017年中央环保督查、  相似文献   

13.
为响应"一路一带"发展号召,在市委市政府的指示下,阜阳市提出以建设淮河阜阳港为契机,发展港城一体化、港产一体化建设。本文立足阜阳市情,借鉴先行开展港产城一体化的港口建设与经营等经验做法,提出建设淮河阜阳港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正>12月28日,湖南省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在岳阳市正式挂牌成立。省港务集团将建成全省港口的建设运营一体化平台、港口建设运营投融资平台、服务"港产园城"融合发展的支撑平台和湖南省通江达海、走向世界的开放合作平台,为推动湖南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更好的服务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正到2025年,山东港口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实现新突破:转型发展实现新跨越;规模实力实现新提升;经济效益实现新增长;投资比例实现新优化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一年多以来,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在以党委书记、董事长霍高原为"班长"的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山东港口)领导班子带领下,谋求转型的山东港口,大刀阔斧实施一体化改革,发力港产城深度融合,剑指世界一流海洋港口。  相似文献   

16.
<正>"以港促产,以港兴城,港以城兴,港城共荣",这是世界范围内港口城市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它既揭示了港口、产业与城市关系的变迁过程,也揭示了港口与城市关系相互作用的机理。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国家和地区间经济联系日趋紧密,港口的作用愈发突出,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日益增强,已成为港口城市和区域振兴崛起的强大动力。世界港口城市发展的历史表明,"港、产、城"融合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港口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烟台是港口群城市,依托港口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西港区是烟台港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港口效率对城市开放度的影响,基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17个主要港口2007―2021年的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的效率,同时从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商品市场活跃度、国际旅游活跃度、金融深化比率、信息交流度等6个方面衡量港口所在城市的整体开放度,并实证检验港口效率对城市开放度的影响,验证产业结构升级在其中是否起到门槛效应。结果表明:我国沿海城市对外开放度持续向好,港口效率在10%的显著水平上正向影响城市开放度;产业结构升级在其中起到门槛效应,且具有单一门槛。据此提出,应加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的建设,提升港产城融合发展,同时提高城市对外开放度。  相似文献   

18.
梳理和分析非洲港口发展格局和趋势能够为我国企业参与非洲港口投资、建设、运营提供参考。对非洲港口发展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与全球其他地区相比,非洲港口在全球海运贸易总规模中的份额较低,港口发展以装卸仓储等基础、传统服务为主,港城矛盾、堆场不足、集疏运通道不畅、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低等问题普遍存在。随着全球经济和经贸形势总体长驱稳定,非洲经济产业长期将维持稳定增长,未来非洲港口投资建设需求依旧旺盛,区域港口发展格局将不断演变,港产城一体化、陆上物流通道等建设将加快。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东北老工业振兴、建设大连为东北亚航运中心等国际级战略的推进,太平湾港区作为大连的重点改造港区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过分析招商蛇口企业的"前港—中区—后城"模式特点,结合太平湾港区的实际情况,提出该区域港产城一体化联动发展的对策建议,为辽宁省港口资源大整合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20.
<正>当前,河北正处在发展开放型经济、打造沿海经济增长极的关键时期。如何顺应世界港口城市发展大势,站位全省经济发展大局,促进港口、产业、城市一体化发展,推动港口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沿海经济强省建设,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把握规律,牢固树立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共识从历史演变的过程来看,港口首先是交通枢纽,是各种交通工具转换的中心。大量的货物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