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综合导航系统是引导船舶航行的关键设备,其维修保障工作一直是导航设备维护的重难点。文章设计的船舶综合导航系统通用检测仪,通过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开发了多种软件类,采用多线程技术提高软件的实时性和多任务处理能力。利用多通道切换、分时采集等技术对综合导航系统的数字通道与模拟通道进行检测,并实现了综合导航系统与外围导航子系统之间的接口检测与功能检测。检测仪已投入使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樊勇华  查峰  李京书 《舰船电子工程》2012,32(9):135-137,143
针对综合导航系统信息种类繁多,测试困难的特点,以Labview为软件开发平台设计了舰船综合导航系统多通道数据采集及精度评定系统。根据系统信息输出协议,设计了系统数据解码和误码检测算法,实现了综合导航系统输出数据的实时、准确采集。针对综合导航系统各分系统的信息种类和误差特性不同,利用采集的GPS卫星导航设备的速度、位置输出为参考,以MS860测姿系统的输出为姿态参考,设计了惯导系统、平台罗经等自主性导航设备精度评定算法,对其精度进行评定。系统成功应用于某新型惯导的精度评定海试试验。  相似文献   

3.
随着船舶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船载综合导航系统在大型船舶上的装机量越来越大。船舶综合导航系统集成了导航卫星、数据库、自动化控制等模块,为船舶正常航行提供航向、航线、姿态等重要信息。嵌入式数据是近几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基于嵌入式环境的数据库技术,可以实现对数据的便捷、统一管理。本研究对嵌入式数据库在船舶综合导航系统的应用问题进行研究,并详细介绍了嵌入式数据库的原理和综合导航系统的软件、硬件设计。  相似文献   

4.
定位导航系统是海上电子信息系统关键设备之一,其定位时效性与精度影响海上航行安全。现有海上导航定位技术有GPS、北斗卫星、红外信号及雷达信号等,传统单机处理模型已经不能满足综合导航集成系统的信号处理性能要求。本文设计了基于云平台架构的综合船舶导航集成系统,研究一种面向服务的私有云架构,最后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综合导航系统精度和时效性优于传统导航系统。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激光陀螺惯性测量单元(IMU)单轴旋转自动补偿原理,建立了单轴旋转式捷联惯导系统数学模型,通过分析惯性测量组件的误差模型和旋转式捷联系统误差传播方程,解释了误差补偿机理。针对船用惯性导航系统的应用要求,设计了基于四位置转停的船用激光陀螺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对导航系统的总体方案、原理方案和转位方式进行了论述,通过仿真验证了设计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海军C~3I系统建设需求分析,提出了舰船通信传输集成一体化总体方案设想,着重叙述了总体方案设计要点,实现方案的关键技术及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两栖攻击舰初步总体方案综合评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两栖攻击舰总体方案综合评估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分析国外舰船立项论证阶段初步总体方案综合评估技术发展,采用层次分析方法与决策理论中效用函数理论,从综合效能、技术风险、费用三方面建立立项论证阶段两栖攻击舰初步总体方案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及方法,为两栖攻击舰立项论证阶段初步总体方案确定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通过海军C^3I系统建设需求分析,提出了舰船通信传输集成一体化总体方案设想,着 总体方案设计要点,实现方案的关键技术及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此文着重讨论如何充分利用ATLAS NACOS 55-2综合导航系统的优势,对航线设计和航行模式及导航控制参数的选定,发挥其潜在功能为航行安全提供帮助等方面作出尝试。  相似文献   

10.
导航系统是现代舰艇的重要系统之一,其性能及装备直接影响到舰的航行安全和各项战斗任务的有效实施,为此优化总体导航系统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义。这里各种各样 现代舰船导航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对导航系统天线合理布置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低坝枢纽泄洪闸布置对引航道口门区通航条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嘉陵江沙溪电航枢纽水工模型试验,针对低坝枢纽电航分岸布置的情况,分析了原设计方案泄洪闸紧邻电站一侧布置时引航道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泄洪闸分别紧邻电站与船闸两侧的布置方案。结果表明,泄洪闸分侧布置可有效地改善引航道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  相似文献   

12.
旋转调制式捷联惯导系统初始对准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始对准技术是惯性导航的关键技术之一,其精度将直接影响导航精度。旋转调制式捷联惯导系统在一定的旋转方案下虽然可以将惯性组件的误差调制掉从而提高系统导航精度,但其初始对准的误差则不受调制,所以有必要对旋转调制式惯导系统的初始对准进行深入研究,确定适合旋转式捷联系统使用的对准技术和方案以进一步提高系统精度。文章对可应用于旋转调制式捷联惯导系统的三种对准方案做了研究分析并进行了仿真。结果显示,二位置对准方案可显著提高系统变量的可观测度,连续旋转方案对准精度最高,收敛速度最快,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汉江雅口航运枢纽为通航河流枢纽,工程施工期应妥善处理船舶通航问题。结合工程分期施工的方案,提出对应的通航方案,施工一期采用疏挖后的束窄河道作为临时航道通航,避免断航带来的不利影响;施工二期采用已建船闸通航,实现临时通航与永久建筑物的结合。针对施工期通航水流条件问题,采用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建立二维水动力数值模型对各流量工况下的水流流态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两阶段施工期的通航水流流速均满足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14.
曾建峰 《水运工程》2021,(3):112-117
针对我国第一条30万吨级人工航道的扩建,从现状航道通航饱和度、核心港区船舶流量上升趋势、船舶大型化及靠泊需求等方面对航道扩建必要性进行阐述,通过对延长航道乘潮历时与航道通航能力的适应性分析,合理确定航道扩建规模和方案,对航道扩建后的水流条件改善、回淤、尺度模拟、船舶进槽和靠泊时机的匹配性等扩建效果进行系统研究,提出在现有航道基础上增深至-23.5 m、拓宽至440 m的扩建方案,通航效果良好,可满足到港船舶安全过槽及一潮靠泊的通航需求。  相似文献   

15.
针对山区已建高坝枢纽新建通航建筑物轴线布置受河道窄、水头高、电站泄流及已有建筑物影响等条件限制的问题,依托贵州清水江白市水电站枢纽新建通航建筑物工程,采用1∶100正态整体水工模型与自航遥控船模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对多条轴线布置方案进行通航水流条件及船舶航行操控研究与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右岸轴线布置方案通航水流条件及船舶航行状态均较好,为推荐方案。研究成果解决了工程关键问题,可供类似已建高坝水利枢纽新建或扩建通航建筑物工程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钱口石梁是长江上游羊石盘—上白沙水道中水急滩。通过分析该滩段的碍航特性及滩险成因,采用模型试验方法对切礁整治方案进行研究。整治工程方案的影响因素包括切礁深度(4、5、6 m)、切礁范围(全部切除和部分切除)、弃渣填槽。结果表明:不同的切深方案,流态基本相同,横流减弱明显,基本不碍航;全部切除方案优势明显,航标数量减少,布设难度降低,航道维护和运行费用较小;弃渣填槽后,泡水和漩水一定程度减弱,流态进一步改善。推荐采用切礁深度5 m、全部切除,并将弃渣填槽的方案。方案实施后航道条件得到有效改善,航道维护难度和运行成本降低。  相似文献   

17.
根据低水头航运枢纽工程施工导流的特点,分析了影响低水头航运枢纽工程施工导流方案优选的6个主要指标,建立了导流方案风险决策模型。模型中以区间数的形式来表示决策信息,运用了区间数相离度概念来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大小,并采用多属性决策模型的投影排序方法进行优选。株洲航电枢纽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分析结果可以为导流方案选择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8.
为保证船舶航行的安全性,对传统综合导航平台的技术实现进行分析,提出基于多平台信息融合的导航技术实现方案。在对船用雷达导航系统(Radar Navigation System,RN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罗经和计程仪的导航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以数据融合为支撑的船舶导航系统架构,并以实例验证该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该技术可有效发挥不同平台的导航信息优势,对船舶综合导航系统的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郑静  邓丰昌 《水运工程》2017,(11):104-108
设计最高通航水位取值直接影响跨航道桥梁改建方案。针对平原河网地区跨航道桥梁改建实施难度大的问题,进行桥梁改建案例、典型水位曲线特点、船舶过桥现状、撞桥事故统计数据、内河航道导助航及管理手段的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探讨降低设计最高通航水位取值的可能性,并提出按通航保证率进行设计最高通航水位取值,并辅以完善的交通管理系统的方案。该方案可作为导助航体系完善、管理水平较高的平原河网地区设计最高通航水位取值参考。  相似文献   

20.
针对松花江哈达山枢纽未建设过船设施,枢纽上下游不能连续通航的问题,采用水流数学模型研究哈达山—松原滚水坝河段通航水流特征。采用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对河段现状水流情况进行模拟,分析现状河道通航水流特性,对解决哈达山枢纽上下游通航的连接技术的方案进行模拟研究,得出具体通航水流特征指标。结果表明,采用建船闸和枢纽上下游建码头的技术方案,解决了哈达山枢纽上下游连接通航问题,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