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船舶溢油事故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还会对海洋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进行船舶溢油风险评估和预测,防止船舶溢油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大量的统计数据表明,船舶溢油事故的发生与船舶因素、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等密切相关。因此,进行船舶溢油事故风险评估时必须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占比和概率。本文采用灰色理论技术建立船舶溢油风险评估模型,结合海域实测数据进行模型的修正,实现了海域内船舶溢油风险的评估和预测。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远洋船舶压载水净化和水上溢油应急处理关键技术研究"课题三——"水上溢油事故应急处理技术"的研究背景、主要研究内容和突破的关键技术,首次系统全面地建立了溢油源快速准确鉴别体系和船舶溢油事故污染损害评估技术。在构建完整溢油应急体系、履行国际公约和实施国内法规、提升溢油应急管理能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3.
船舶溢油事故已成为导致海洋污染重要的因素之一,采用科学方法对船舶溢油风险进行有效的预测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将船舶溢油风险分为操作性溢油风险与事故性溢油风险两类,通过分析历史数据与借助专家经 验识别风险因素,构建了船舶溢油风险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和条件概率表CPT,并利用HUGIN软件进行了概率推理和风险因素灵敏度分析,定量评估了船舶溢油风险,找出了影响最突出的风险因素.将贝叶斯网络模型应用于我国沿海港口水域,得出两类船舶溢油风险概率分别为0.013 8和0.000 3,指出了加燃油、装卸油品、人员疏忽和船舶密度等风险因素对船舶溢油风险影响最突出.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内河航运的快速发展,内河水域的船舶流量正逐年增加,危险品和化学品的运输规模不断扩大,造成内河船舶污染事故风险呈现显著上升趋势,船舶溢油事故时常发生,这些变化对内河水域的环境保护带来了严重威胁。同时,国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国家环保要求的提高,内河船舶溢油应急能力己经不能满足应急反应和环境保护的需要,特别是内河船舶溢油控制技术设备建设明显滞后。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分析了目前内河船舶溢油的特点和面临的形势与压力,提出了内河船舶溢油应急反应技术装备建设设想,希望通过促进内河溢油应急设备建设的发展来提高内河溢油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5.
以全国船舶溢油事故损失数据为样本,针对船舶溢油损失数据的主体部分和厚尾部分分段建模,并将双截尾-GPD分布引入船舶溢油损失序列的分布拟合中,对船舶溢油损失序列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实证研究发现,船舶溢油损失数据不服从正态分布,具有"尖峰、厚尾"的特性;分段拟合则进一步提高了损失分布的拟合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一、"溢油应急计划"的由来及其在中国的进展 1.主要海运国"溢油应急计划"的制定情况 60年代末到70年代是世界油轮船队大发展的年代,接踵而来的船舶重大溢油事故给沿岸各国带来了巨大危害,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重视.美国、加拿大、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开始确立专门的海上执法机构负责对船舶排污进行监督和对船舶溢油事故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7.
海上溢油事故的影响及处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姝霖 《航海》2011,(4):57-58
近年来。各类船舶溢油污染事件时有发生.仅中国每年船舶溢油总置就超过千吨。沿海船舶溢油事故造成的海洋石油污染,不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直接破坏海洋生态环境。针对突发性的船舶溢油污染事件。如何快速、有效地进行控制和清除,并应用有效的处置方案将污染损失和危害减小到最低限度。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海上溢油事故...  相似文献   

8.
张泉 《水运管理》2014,(12):23-26
从人力资源管理是船舶资源管理的特点、机舱与驾驶台的团队协作、人为因素成为船舶溢油事故发生的关键因素等3个方面分析船舶溢油事故中人为因素的关键作用,针对具体案例的特点和产生原因,提出如下预防措施:加强机舱与驾驶台的团队合作;加强船舶安全管理;加强船员对相关体系文件的学习和掌握;加强船员的相关培训,提高船员素质。只有加强对相关公约、法规、体系文件的学习,增强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协调沟通能力和责任心,才能减少此类溢油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朱姝霖 《航海》2010,(6):54-56
近年来,各类船舶溢油污染事件时有发生,仅中国每年船舶溢油总量就超过千吨。沿海船舶溢油事故造成的海洋石油污染,不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直接破坏海洋生态环境。针对突发性的船舶溢油污染事件,如何快速、有效地进行控制和清除,并应用有效的处置方案将污染损失和危害减小到最低限度,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海上溢油事故的概况,接着对海上溢油事故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继而提出了处理方法及步骤,最后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海洋溢油事故将会给生态环境、沿岸经济、人类健康、公共安全等方面都会造成难以估量的严重损害,海上溢油防控及应急处置是石油工业需要关注解决的首要问题。为了提高溢油回收效率,国内外出现了一些异型溢油回收船舶,文章选取了部分国内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异型溢油回收船型予以介绍,分析了他们的技术指标与功能特点,并对未来溢油回收船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内河船舶污染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皮捷 《中国水运》2002,(7):28-29
笔者最近参与交通部海事局组织的有关内河船舶污染的专题调研.根据对调研材料的分析,船舶造成的污染主要有:船舶本身造成的污染,如船舶污水、溢油;船舶运载危险品过程造成的污染;船舶交通事故所造成的污染等.而造成船舶污染既有管理法规不健全的因素,也有船员操作不当的因素.控制船舶污染源,是治理船舶污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船舶溢油是最严重的海洋污染之一,对船舶溢油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的预测和评估,揭示其发生的复杂规律,采取相应的预防及应急措施,使船舶溢油污染降到最低程度,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热点。本文对船舶溢油的几种预测方法进行了实用性和局限性的讨论,从中得出灰色系统理论较适用于溢油数据记载不完备及新建港口的溢油预测,可作为制定有效的船舶溢油事故应急措施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船舶数量的增多和船舶大型化,使海上因船舶交通事故引发的船舶溢油风险概率大增。一直以来。由于我国对船舶溢油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的滞后,有效应对海上溢油尤其是突发性重大溢油事故的能力还很弱,因此,尽快提高溢油应急处置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中从提高对船舶溢油应急处置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出发。科学分析了造成应急处置能力低的根源,并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具体提出了有效提高海上溢油应急处置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为避免海域遭受污染,通过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渤海海域船舶溢油风险进行评估,以确定渤海海域船舶溢油的主要危险源、发生溢油可能性最大的港口水域及船舶溢油造成的危险程度,从而为合理地配置有限的船舶溢油应急资源和实施风险决策提供一定依据,将目前事故后的危机管理改变为预防性的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15.
将SVM引入了船舶油污损失赔偿额的估算中,通过从历史船舶溢油事故案例中选取了十组样本数,以污染损失赔偿额与影响因子集作为训练样本,建立了船舶溢油事故污染损失额估算的SVM模型。并对SVM模型进行仿真训练学习,并将训练好的神经网络应用于对相关案例的估算。研究结果表明应用SVM方法进行溢油损失估算结果客观、可靠,为船舶油污索赔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内河水域溢油污染风险的不断增加和相应法规的推出,内河溢油应急设备将会大量增加,溢油应急设备良好的管理、保养及维修情况能够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文中所建立的内河溢油应急设备常态管理模式包括溢油应急设备的管理、维修、保养等多方面内容,对提高溢油应急设备的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根据厦门港船舶流量的增加,分析了船舶溢油的风险,以及大规模溢油对厦门港海洋生态环境的危害。介绍了厦门港规避船舶溢油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正>船舶在日常营运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生活污水、含油污水以及压载水等水污染物,这些废水如果未经处理就直接排进大海,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危害。随着航运业环保可持续发展意识越来越强,国际海事组织(IMO)以及各国政府都针对船舶污染物排放制定和实施了日趋严格的法规和标准。无论是温室气体减排还是水处理,最终的目的都是降低船舶污染,塑造清洁健康的海洋生态。为降低环境影响,满足合规要求,船舶有必要采用可靠有效的水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19.
将支持向量机引入了船舶油污损失赔偿额的估算中,通过从历史船舶溢油事故案例中选取了十组样本数,以污染损失赔偿额与影响因子集作为训练样本,建立了船舶溢油事故污染损失额估算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并对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行仿真训练学习,并将训练好的神经网络应用于对相关案例的估算.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支持向量机方法进行溢油损失估算结果客观、可靠,为船舶油污索赔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侯旭可 《水运管理》2009,31(8):39-41
为更积极地发挥海事部门在船舶溢油事故处置中的作用,介绍海事部门在船舶溢油事故处置中的职责,详细分析海事部门在船舶溢油事故处置中8个方面的作用,对限制海事部门作用发挥的因素进行探讨,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和建议:为船舶溢油事故处置提供法律保障和工作依据;建立健全溢油应急反应机制;进一步加强船舶溢油监视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健全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