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防止船舶通过压载水转移外来生物和病原体,国际海事组织制定《船舶压载水及沉积物控制和管理国际公约》及相关导则。根据该公约和导则的相关要求及目前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对压载水管理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困扰IMO的一些压载水问题。全球工业联盟(GIA)于2009年3月2日在IMO总部伦敦启动,其目标是利用上述组织机构所掌握的不同的技能和专业知识,制定具体的方案以解决--船舶压载水带来异地海洋生物入侵这一全球性的环境危害。  相似文献   

2.
船舶压载水导致外来生物入侵之立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船舶压载水的非法排放引发的严重海洋外来生物入侵,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经济损失、不可逆转的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问题,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压载水公约》中压载水的排放规定和美国、澳大利亚的相关国内法,提出对中国在防治船舶压载水导致外来生物入侵方面的法律体制进行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保持船舶处于良好的状态,船舶难免要进行压载水泵入和排放。而有些港口的水源可能含有一系列有害的海洋物种,如果不加以管理,可能会对其他港口造成重大的环境影响和危害。为了降低和防止这些影响和危害,《压载水公约》应运而生并在2017年9月8日已正式生效。由于独特的海洋环境,澳大利亚主管机构对船舶在澳大利亚海域内的压载水及其沉淀物的管理做了些特殊的地方规定,希望同行业人员熟悉了解,以免触犯。  相似文献   

4.
澳大利亚船舶压载水的管理与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坤 《世界海运》1999,22(1):50-51
本文简要综述了船舶压载水对澳大利亚海洋环境造成的危害及澳大利亚对船舶压载水的管理与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管理战略、研究项目及最近采取的措施。对船舶管理和我国相应部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陈跃泓 《航海》2014,(4):68-71
2004年,国际海事组织(IMO)通过了《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与管理公约》,旨在防止船舶压载水排放引起的外来物种入侵,病原体传播导致的环境、人类健康、财产及资源方面损害。公约规定,从2009年起新造船舶必须安装压载水处理设备。到2017年所有远洋船舶均须安装压载水处理设备。船舶管理人员必须熟练地操作和管理好压载水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6.
一些国家的研究表明,许多种类的细菌、植物和动物能以各种形式在船舶压载水和沉淀物中存活下来,而且可以随船旅行存活几个月.而后排放在港口国水域的压载水或沉淀物可以使导致对当地人、畜、植物生存和海洋环境构成威胁的有害海洋微生物和病原体的繁殖.尽管已查明在地理上相隔的水体间传播有机物还有其他媒介,但船舶压载水的排放是其中最主要的.为此,早在1990年澳大利亚当局便制定了将上述有害的海洋微生物数量和危险降低到最小限度的有关规定.随后各国也纷纷制定压载水管理规则,限制未处理压载水在本国水域排放.国际海事组织也于1997年11月27日在第20届大会上通过了IMO.A.868(20)决议,即<关于控制和管理船舶压载水,减少有害水生物和病原体传播的指南>.  相似文献   

7.
针对船舶压载水所引起的海洋生物污染问题,国际海事组织(IMO)制定了《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和管理公约》,主要概述了公约的基本要求以及船舶在设计过程中为适应公约的相关要求,对选择适当的压载水管理方法、压载水处理装置、压载水的取样点的设置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澳大利亚现行的压载水管理方针是航行船舶在公海上自愿地更换。澳大利亚政府最近已发出通知将在2001年中期改变执行压载水管理计划。目前的压载水管理情况是船舶到港呈报给AQIS的压载水报告表(BWRF)和检疫申报一起被记录在案(自1998年10月1日起实行)。压栽水的变动情况根据船舶所呈交的BWRF报告上的情况被认为同实际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9.
正为了执行《国际船舶压载水及沉积物控制和管理公约》的相关规定,并按照国际海事组织(IMO)制定的压载水处理系统认可导则中对压载水处理系统进行型式认可的规定,中国船级社近日发布了《压载水系统型式认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相似文献   

10.
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的排放已经导致有害水生物和病原体的转移,并对环境、人体健康、财产和资源造成了损伤和损害。因而,IMO制定了《2004年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与管理公约》,以控制和管理含有外来水生物和病原体的压载水;许多国家为保护本国海洋环境和公众健康.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和规定。  相似文献   

11.
由GEF(全球环境便利基金组织)、UNDP(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和IMO联合发起的全球压载水管理项目(《GloBallast)已开始进入新的阶段。该新计划称之为全球压载水管理伙伴(《GloBallast Partrierships),从2005年4月1日起伴随来自GEF的约70万美元资金启动。其准备方案将由IMO经过18个月以上时期实施,并预计为全范围的全球压载水管理伙伴项目(建立伙伴关系援助发展中国家,减少有害水生物通过船舶压载水的迁移)提供基础,在2006/2007年形成运作。  相似文献   

12.
张晓慧 《中国海事》2007,(10):52-55
通过船舶压载水将外来水生物引入到新环境已经被认定为世界海洋四大威胁之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世界海事组织制定并通过了《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和管理公约》。该公约将于两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内,在达到世界海事组织规定的公约加入情况要求后正式生效。本文提供了世界范围内压载水管理方面的信息以及压载水公约的进程。根据对其他国家压载水管理实践以及中国压载水管理现状的分析,本文认为,中国应制定前瞻性战略,在压载水公约生效之前做好充分准备。本文着重分析了压载水处理技术相关问题,包括其市场前景。认为我国应及早加入压载水公约,建议主管机关采取更积极措施,促进压载水处理技术研发的投入,增加研发成果转变为目标产品的可能性,以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首先介绍了国际海事组织(IMO)颁布的<国际船舶压载水及沉淀物控制与管理公约>的基本内容生效日期及性能标准,其次介绍了现有的主要船舶压载水处理方法,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目前符合国际海事组织压载水排放标准的压载水处理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为2009年以后设计建造的新船以及2016年底前全部现有船舶的改装...  相似文献   

14.
齐东周 《世界海运》2011,34(1):14-16
介绍国际海事组织(IMO)颁布的《国际船舶压载水及沉淀物控制与管理公约》的生效日期、性能标准及批准流程,论述现有的主要船舶压载水处理方法、目前符合国际海事组织压载水排放标准的压载水处理系统及其影响,为2016年底前全部现有船舶配备IMO认可的压载水处理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船舶压载水管理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IMO"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与管理公约"的出台为背景,在参考众多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船舶压载水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综述,阐明了压载水处理的重要性,简单扼要地介绍了船舶压载水的电解处理技术,并就该技术杀灭有害水生物和病原体的机理以及应用于处理船舶压载水的可行性进行了重点论述。  相似文献   

16.
船舶压载水问题综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此文综述了船舶压载水问题的由来、国际立法的进程、船舶压载水处理的方法及优缺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压载水处理的先进技术,对我国正在进行的UNDP/GEF/IMO全球压载水管理项目(GloBALLAsT)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慧芳 《船舶工程》2021,43(10):62-68
针对国际航行海船在履行国际海事组织(IMO)压载水公约关于压载水置换(D-1)和压载水处理(D-2)标准方面遇到的各种船舶设计、营运及检验发证等方面的问题及挑战,通过对压载水公约适用船舶及相关技术性要求的解析,探讨了这些挑战和问题所产生的原因及相关影响因素,并基于船舶检验发证实践及港口国监督信息反馈,提出了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的潜在可行解决方案,为在压载水公约经验积累阶段的船舶设计及操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傅希强 《航海》2012,(1):63-64
国际海事组织(以下简称IMO)历来对船舶压载水问题高度重视,并一直致力于制定全球压载水管理方面的公约,并于2004年通过了《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与管理公约》。我国作为世界航运大国、IMOA类理事国,也在全力推进这项工作。本文从船舶压载水的作用、对海洋的危害、处理办法,以及如何有效控制船舶压载水,提升最大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加强对船舶压载水的管理和控制,并提出下阶段实施"零压载水"的计划和目标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对《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与管理公约》要求的分析、国外船舶压载水处理经验和技术的总结,以及我国船舶压载水管理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并结合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三期工程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船舶压载水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美国加州国土委员会对来自北美西海岸并挂靠加州港口的船舶实施压载水管理的新规定于2006年3月22日生效。通过对新规定的深入探讨,结合加州国土委员会检查官对船舶压载水管理现场检查的重点,强调船长/船舶压载水管理负责人对此新规定的学习、理解、执行和满足的必要性;同时,提醒预抵达美国加州的船舶,在压载水管理方面必须建立严格的记录,熟悉新规定的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