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介绍了港口城市岸线资源的基本概念,根据港口城市岸线资源的不同利用方式,对岸线资源的主要功能进行了分类,同时给出了岸线资源综合价值的组成部分及其计算方式。基于三项基本原则,并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考虑,选取了岸线资源利用价值评价指标,构建了岸线资源利用综合价值评价体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介绍了AHP-熵权法的基本概念和具体计算步骤,并建立港口岸线资源利用综合价值评价模型,从而为港口城市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邱珍英  季岚  曾建峰 《水运管理》2010,32(10):19-21,28
阐述岸线资源对港口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岸线效能评价方法对研究如何整合港口现有岸线资源、规划可利用岸线资源、调整和优化岸线使用结构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岸线资源效能的评价可使岸线资源的使用更合理和高效,为港口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和必要的发展空间,提出简便易行的岸线效能评价方法和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3.
为合理利用和布局河南省沙颍河岸线,分段评价其资源条件,对港口岸线的利用规划进行分析和研究。采用河势及岸线稳定性、航道及水域条件、陆域条件、集疏运条件等4个评价指标对岸线资源进行综合评级,评价结果给出沙颍河河南段的宜港岸线。在规划和利用港口岸线时,应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综合交通运输需求以及城市发展趋势等因素,着力于推动岸线资源开发利用效益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港口环境资源的生态性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关于港口环境资源生态性评价方法中存在的不足,综合运用AHP和灰色聚类方法,并根据港口生态资源理论,建立起由水资源、能源、土地资源、岸线资源和生态资源等指标体系构建的港口环境资源生态性多层次灰色评价模型.通过实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利用评价指标的信息,科学合理地综合评价港口环境资源的生态性状况,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朱培培 《中国水运》2007,7(4):170-171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港口的作用愈加显现。作为港口重要支撑的岸线是不可再生资源,其目前的使用情况却令人堪忧,逐渐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本文从这个社会背景出发,分析我国岸线资源使用的现状,建立科学的效能评价体系,以期为港口管理部门提供监管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长江岸线资源是国家水路运输的战略性资源,关系到港口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沿江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保障作用。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长江岸线资源利用情况,近期长江港口分会以函调的形式对长江港口岸线资源利用情况开展了调研,共发送调查函23份,收回反馈意见17份,基本反映出目前长江岸线管理和使用的情况和问题。一、长江港口岸线资源管理和利用基本情况1.港口岸线资源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和健全2004年1月《港口法》实施以来,长江港口理体制逐步建立和健全,各地相继成立了专门管理港口的机构,依法负责本辖区内的港口管理工作,逐步加大了长江港口岸线资源的管  相似文献   

7.
为保证沿海岸线的可持续发展及港口岸线的规划需求,采用潜力—限制模型分析法,结合生态环境要求,构建面向沿海岸线开发的开发潜力—生态限制评价模型。以大连市岸线为例,在厘清其岸线资源基本特征基础上,运用遥感与GIS技术进行空间分析,得出大连岸线港口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从结果可以看出,大连最适宜港口开发岸线长度约为249.28 km,占总岸线长度的20.30%,不适宜港口开发岸线长度为206.94 km,约占总岸线长度的16.86%。  相似文献   

8.
栾鑫  宁翊森 《水运管理》2024,(2):4-6+30
城市内河港口岸线作为稀缺和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是内河港口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根据我国目前出台的有关岸线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部分重要港口调研结果,聚焦城市经济和区域港口建设发展,分析事前审批、事中监管、事后优化的港口岸线管理方法,探讨城市内河港口岸线资源集约化、精细化管理路径,以期优化港口岸线资源配置,进一步强化内河港口定位,为水路运输服务行业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陶涛 《中国港口》2023,(4):27-30
<正>重新审视、科学谋划宿迁岸线资源,提高岸线利用综合效率和效益,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港口岸线,促进宿迁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亟须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开展宿迁港港口岸线整合利用五年规划研究工作港口岸线资源是国家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按照《江苏省港口岸线管理办法》第六条和《江苏省港口岸线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第三条的要求,市县港口管理部门须依据各自港口总体规划,结合港口资源整合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港口岸线整合利用五年规划。  相似文献   

10.
姚远芳 《中国水运》2011,(11):16-17
岸线资源相对于海域、土地资源,更是作为一种特殊的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既具有经济学的稀缺性和巨大使用价值,又是一种国家的宝贵战略资源。港口岸线――系指已有港区、规划港区和其它可用于港航设施建设的岸线及相关水域和陆域(包括自然和人工的)。港口岸线是国家宝贵的资源,港口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众所  相似文献   

11.
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资源利用角度,采用与国际接轨的理论方法、计算模型和指标体系对港口经济贡献进行系统研究。对港口相关经济活动进行广泛调研和科学识别,构建港口对地区经济贡献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我国国情对国际通用的"投入产出模型"进行改进,摸索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特色和港口行业生产特点的港口经济贡献的测算方法,从而能够比较科学、全面、客观地衡量港口对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戚秀莲 《水道港口》2010,31(1):25-29
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三期工程的岸线走向开展了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的试验研究,并辅以船舶通航安全模拟试验分析评价。研究分析显示:从工程投资、建设工期、港区发展、船舶安全航行等条件综合考虑,126°岸线、小岩礁削角、小岩礁~中门堂筑堤为三期港区现实可行的方案。近两年来的实际运行表明,三期码头岸线走向合理。  相似文献   

13.
基于岸线资源价值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敏敏 《港口科技》2010,(5):1-4,19
港口岸线具有"稀缺性"的天然禀赋,它是港口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然而,大多数岸线的使用者仅把岸线当成无需成本的"免费"资源,造成了大量的浪费。介绍了国内外的对岸线资源价值利用的研究现状。阐述了岸线有偿使用的实例和港口岸线收费的依据,着重阐述了如何实施岸线有偿使用的价值实现,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LNG船舶通过限制性航道进出港时须采取一定的管控措施,具有显著的排他性,布局LNG码头时须确定合理的码头规模,以保障港区各类船舶通航效率。基于多智能体复杂系统的混合模拟仿真建模方法,以宁波舟山港六横港区南侧岸线新布局LNG码头研究为例,建立不同的仿真情境,通过设定的指标进行评价分析,研判在一定通航管控措施条件下六横港区南侧LNG码头合理布局规模,为港口码头布局和岸线合理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根据系统工程的基本原则和思路,建立了港口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层次分析法与灰色系统理论,设计了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模型。实例计算分析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利用各种评价指标的信息,综合评价值不仅能用于描述评价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还具有横向比较多个评价对象能力的作用。该方法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较强,对科学合理地评价港口的可持续发展水平问题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港口工程属于国家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规模较大.港口建设技术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建设过程中受自然、社会、环境等条件的影响较大、不确定因素较多,港口项目的风险是投资方和建设者非常重视的问题.本研究结合工程实例,运用案例推理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分析研究港口工程建设的风险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港口与城市环境及资源的协调发展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港口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在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方面港城间的矛盾日益明显,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发展已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为此,以大连市为例,从建立港城协调发展度模型入手,对港口与环境及资源之间协调的程度进行评判,从而为指导港口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港口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在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方面,港城间的矛盾日益明显,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发展已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以大连市为例,从建立港城协调发展度模型人手,对港口与环境及资源之间协调的程度进行评判,从而为港口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孔亮 《水运工程》2015,(5):91-95
老港区功能转型已成为城市建设的热点课题。针对岸线再利用研究较少的问题,从利用目标、原则、方式和功能定位4方面构建了老港区岸线再利用模式,其中包括6种功能类型和功能定位分析框架等,并应用到上港十四区产业转型项目,为我国港口再开发项目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我国港口节能减排工作的要求和发展现状,建立了港口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依据AHP-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港口节能减排工作得分,从而评判节能减排工作的优劣,最后以青岛港为例对其节能减排工作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对港口及其他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